为什么说自闭儿需做感统训练?!这些问题必须知道

当自闭症(孤独症)谱系孩子这些问题出现,做“感统训练”仿佛迫在眉睫。

但是,很多家长对感统存在一些误会。下面就是家长对感统认识最常见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

Q:感统跟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没有很直接关联,因此不需要做感统

A:NO!

自闭症的三大核心问题不是感统造成,但感统问题会强化核心问题

  我们知道,自闭症孩子存在三大核心问题:社会交往障碍、沟通能力障碍、刻板行为。

  自闭症的三大核心问题实际上不是感统造成,但是感统问题会强化他的核心问题。

  我们举例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刻板行为。

  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本身就有刻板行为,但是某些感统问题会让他的刻板更严重。

  如:孩子的刻板行为是喜欢看东西,但如果孩子同时具备感统问题:视觉寻求,让孩子看东西更是爱不释手,甚至喜欢看霓虹灯、电风扇,久久才想要离开。

  孩子喜欢把能咬的东西都放到嘴巴里面咬,如果他存在本体寻求的感统问题,就会导致孩子咬的频率出现更多。

  再举其中一个核心问题——社交互动障碍。

  自闭症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互动相处,原本就不容易,但当孩子如果有感统问题:前庭寻求,(前庭寻求表现:东跑西跑,好动,停不下来,容易打到别人),那么孩子在原本社交不好的状况下,这样的感统问题,会让孩子每况愈下。

  如果有另一种感统问题:触觉敏感(触觉敏感的表现:对于触碰不喜欢,担心别人会对我有不好的触觉,摸我,亲我),是不是也让孩子社交互动的落后,更加严重呢!?

  所以感统不是治愈自闭症孩子,而是让孩子的感统问题得到改善,也减少核心问题的强化。

虽然不是所有自闭症谱系孩子都有感统问题,但有统计资料显示,85%的自闭症孩子都存在感知觉的处理异常。因此,感统不是解决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问题,但做感统训练能解决改善他们的感统问题,进而给自闭症孩子在其他康复干预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存在感统问题的自闭症孩子进行合理系统的感统训练,能对他们的行为、认知、社交等康复干预起到更大的帮助。这也说明了感统对于自闭症孩子的重要性。

误区二:

Q:感统只是很刻板的活动?

A:NO

感统是让孩子开心快乐地玩所有活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感统只是做很刻板的活动,比如:荡秋千100次、冲滑板50次、摆摆锤100次……

  并把这些固定的活动当成是处方签一般,以为按照处方签的方式去做,孩子的感统就会好。

  其实,感统并没有强迫规定孩子一定要一成不变地完成某项任务才叫做训练感统,事实上,感统强调的是让孩子开心、快乐活动。

  感统的理念是让孩子开心快乐地去玩所有的活动,并且会透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孩子感觉统合成长,进而帮助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动作发展,情绪,注意力等的成长。

误区三

Q:感统一味强制孩子学会某个动作?

A:NO

我们强调的是感觉统合的运转顺畅

  当家长带着孩子来问什么是有效的感统训练?是不是孩子不会“跳”,就要一直训练孩子“跳”?是不是不会走平衡木,就要一直练习走平衡木直到孩子能完成这个动作为止?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完成某个动作标准才叫做练习感统?

  并不是的。

  感统不是在练动作规范,练的是整个感觉统合的运转顺畅。

  感统统合就好比一个会自觉地不停运转的引擎,当它运转顺畅的时候,我们的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会对于环境,产生良好的反应,这些良好的反应,不只有动作,还有稳定的情绪,恰好的注意力,适当的动机等。

  这样就会让我们的身体不躁动、姿势端正、注意力集中,以及跟环境有很好的互动。

  当运转不顺畅的时候,我们的坐姿可能就很容易东倒西歪、不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打个比方,当孩子不会“跳”,感统会帮助他引擎运转,当运转顺畅时,孩子很可能自己就学会了“跳”。

  又比如孩子不会骑自行车,我们也不会强调他一定要去学习骑单车,我们强调是孩子感觉统合的运转是否顺畅,如果顺畅,他可能骑单车就自己学会了,这才是我们感统练的东西。

误区四

Q:居家感统游戏越多越好?

A:NO

适合孩子的训练才能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家长在家可以做的感统活动有很多,但是能让居家感统训练事半功倍却是一门学问。

  很多家长看到一个不错的感统活动,可能是针对刺激前庭训练的,但家长回到家就忙着依葫芦画瓢,而自己的孩子却并不缺乏前庭刺激,显然这样的感统活动并不适合孩子。所以,家长应该针对性地做适合孩子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一方面,针对感统问题较少的孩子,家长在家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能帮助到孩子的居家感统活动。

  另一方面,感觉统合失调比较严重的孩子,如果想要进步地更快,除了居家训练,一定要请教专业感统老师合理分析,建议在家可以辅助做哪些活动,或是直接交给专业的老师去操作。

  比如,一个孩子的感觉寻求需要做的量很大,机构训练一个小时远远不够,那就可以请求回家协助,继续做。

误区五

Q:孩子什么都不会,真的是能力差?

A:NO

训练感统的技巧,方法是关键

  很多孩子他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真的很差,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在干预孩子的时候,不应只着重在他表现出来的东西上,而要着重在用什么技巧去引导这个孩子激发出他的能力。

  有个孩子被普遍认为协调性差,家长说孩子不会跳,但上了一节课,孩子学会了“跳”的动作,所以,不是把他锻炼会的,而是他原本就有这个能力,康复师透过一些技巧来引导他会了这件事情。

误区六

Q:感统训练越早做越好是因为晚做没有效果?

A:NO

晚训练依然有效,但难度会更大

  感统问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改善,相反,不做感统训练,年龄越大反而会使存在的感统问题愈发凸显,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障碍和困扰。

  如果非要给感统训练选一个年龄限制的话,六岁以前确实是黄金时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论产生?六岁以前孩子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强,六岁以后可塑性会变得差一些。

  我们希望孩子越早训练越好,不是因为之前有效果之后没有效果,而是担心孩子越晚训练他夹杂的杂质更多,处理起来更难。

举例来说:

  孩子感统问题导致他肌张力比较差,比较懒,不爱做事情。如果他三岁以前,我们来处理这些问题就很简单,解决他的懒就好。

  可是到了六岁七岁或者八岁九岁,我们处理的问题就不只有懒,还需要处理懒延伸出来的不自信、活动经验少等问题。

  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孩子,他主要问题混杂的杂质越多,处理起来越麻烦,老师在教的时候,就需要更大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