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御窯修瓷器

在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裡有這樣一棟看似不起眼的老樓,裡面暫時存放著數不清的寶貝,還有一群滿懷理想的年輕人。


我在御窯修瓷器


我在御窯修瓷器

將景德鎮御窯廠考古遺址中發掘的瓷器碎片進行拍照、拼對、清洗、粘接,這是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中心郝國江與同事們每日循環重複的工作。/王曉震(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每天的工作就像這些瓷器碎片一樣瑣碎而繁雜,需要我們靜下心。”郝國江說。/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圖為郝國江正在觀察一個破損的瓷碗,思考如何進行修復。/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在景德鎮御窯廠考古遺址中發掘出了數千件各式各樣的殘缺瓷器。/王曉震(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明朝時期,景德鎮御窯廠製造的每批瓷器都是挑選一部分上交,其餘全部打碎。透過每塊碎片,我彷彿能看到工匠為製作這件瓷器而反覆試驗,最終卻被迫將其打碎的場景。我們正努力把瓷器修復完整,讓瓷器生命得以延續。”郝國江說。/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郝國江介紹,古瓷修復主要包括清洗、粘接、補缺、打底、上色、上釉等多個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圖為郝國江正在清洗瓷器碎片。/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清洗的過程主要是結合化學清洗與機械清洗等方式,將瓷器碎片表面的泥土洗淨。/王曉震(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古瓷修復是一個孤獨寂寞的過程,但是,當你將一件瓷器修復好時,那種成就感會讓你難以自拔。”郝國江認為,古瓷修復除了要做到“修舊如舊、最小干預”,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可逆修復。/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目前修復使用的黏合劑、補缺材料未必經得起時間考驗,未來如果有更純熟的材料出現,還可以拆了重修。在郝國江看來,“就是給後人留一條路子。”圖為郝國江和同事們一起合作拼接瓷器。/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瓷枕、瓷瓶、瓷罐、繡墩……郝國江和小夥伴們合作修復了許許多多的瓷器。/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郝國江介紹,古瓷修復主要依靠長期實踐“煉”出的火眼金睛,迅速判斷其形態、紋樣和材質,然後根據形狀拼對、粘接、平整、上色,往往耗時數月。這考驗工作者的技術,更考驗其細心和韌勁。/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考古研究所修復古瓷的意義在為社會服務,這不同於民間的修復,我們就是希望讓今人看到更多的前人輝煌的藝術珍品。”郝國江說。/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圖為郝國江正在給瓷碗建模,以便於對破損部分進行補缺。/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圖為郝國江用類瓷材料補全器物缺失部位。/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器物缺失部位進行補缺之後,等待其完全凝固,再用砂紙手工打磨至與器物吻合,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活。/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讓這些殘破的陶瓷珍品重新回到博物館的展廳,古老的陶瓷藝術有了一個圓滿的“輪迴”。圖為1988年出土的明代青花龍紋大缸。/楊益民(攝)


我在御窯修瓷器

瓷修復師們以精湛的技術,還原古陶瓷千百年前的面貌,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高超的陶瓷器燒製工藝,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一代代修復師始終如一的默默堅守。圖為郝國江正在觀察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中心前輩們修復好的青花龍紋大缸。/楊益民(攝)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