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託古改制:歷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前言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歷朝歷代都不乏勇於破局的改革者。然而,不論改革成功與否,改革者都有著共同的悲劇結局。王莽的結局也不例外,縱觀歷史他是改革者中最為特殊的一位。


王莽託古改制:歷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圖1 王莽

被醜化的篡位改革者,顯貴家族 謙恭勤奮 自強擔當

漢代後期越是顯貴家族子弟越是生活奢靡,不務正事。王莽雖然由伯父叔叔撫養長大,但是作為西漢孝元皇后的侄子,完全沒有紈絝子弟的氣息,可謂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據記載,王莽在沛郡師從陳參讀書的時候,學習勤奮自強,為人謙恭做事周全,穿衣和一般儒生一樣。同時,王莽特別孝順,父親和哥哥去世後,侍奉母親和嫂子,撫養哥哥留下的孩子。

改革在於破舊立新。一般改革被詬病,都是著眼於改革本身打破了原有局面,影響部分人的利益。王莽一直被詬病,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方面,中國古代強調皇權天授,而王莽是“劉”姓家族篡位者,故此不被正史所接受。另一方面,歷史潮流向前看,王莽卻“託古改制”逆流而上,改革不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必然導致失敗。王莽改革包括了土地改革、商業改革、幣制改革和官名地名改革等。其中,4次幣制改革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王莽託古改制:歷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圖2 王莽篡位

幣制改革強勢推進虎頭蛇尾 違背市場規律 擾亂社會經濟

第一次幣制改革,建立四階貨幣體制

第一次幣制改革發生在王莽篡位前。《漢書·食貨志》亦云:“王莽居攝, 變漢制, 以周錢有母子相權, 於是更造大錢, 徑寸二分, 重十二銖, 文曰‘大錢五十’。又造契刀、錯刀。契刀, 其環如大錢, 身形如刀, 長二寸, 文曰‘契刀五百’。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凡四品並行。

意思是,漢代流行五銖錢,王莽幣制改革仿照周朝制度增加了大錢、契刀、錯刀與五銖錢並行。“銖”為重量單位,“五”為數量。五銖錢面值為5,大錢面值為50,契刀面值為500,錯刀面值為5000。中國古代多實行12進位制或16進位制,王莽幣制改革實行10進位制,在當時是一進步。古代貨幣的重量就是面值,而不像現在我們以貨幣符號代表面值。因此,大錢面值50是五銖錢的10倍,大錢重量十二銖卻是五銖錢的2.4倍。也就是說,2.4個五銖錢面值共12,融化後鑄成大錢面值馬上變為50,如此暴利,百姓便偷偷將五銖錢融化鑄成大錢或大刀,這必然引起市場的混亂。

王莽託古改制:歷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圖3 王莽幣


第二次幣制改革,簡化二階貨幣體制

王莽篡位三年後,進行了第二次幣制改革。因“劉”字有豎刀旁,因此將第一次改革中金刀、錯刀和五銖錢廢去,創造了一個更小的價值為1的貨幣—小錢,與大錢50並行。這次改革,因為改變了國家鑄錢制度,國家造出不那麼多錢,老百姓交易沒有錢,造成了錢荒。

第三次幣制改革,多幣多品並行

公元10年,第三次幣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推行混亂的“寶貨制”, 即“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謂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種質地幣材;六名是指金貨、銀貨、龜貨、貝貨、泉貨、布貨;二十八品, 即規定不同材質不同單位貨幣,又分28品相。十種布貨之間,彼此的區別只有一銖之差,差別之微,即使是專業人士恐怕也難精準識別。何況,當時貨幣上雖有文字,奈何識字的人太少。這花錢的時候不好好看看,真真的是要難為死當時老百姓了。這種幣制既不利於百姓日用,也不利於政府的管理,更無益於生產和經濟建設。

第四次幣制改革,再次簡化貨幣

四年後,王莽不得不廢除寶貨制,再次實行大小泉貨幣,同時新鑄“貨布”,實現“貨泉”兩種流通貨幣。又因,貨幣名稱和價值混亂,引起百姓私鑄貨幣情況愈發嚴重,造成市場不穩定。

雖然王莽多次幣制改革,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但是王莽幣中的大刀幣和錯幣因文字秀勁、形狀奇特、鑄造精湛被人喜愛,成為收藏界珍品。


王莽託古改制:歷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圖4 五銖錢錢範

總結

王莽幣制改革是希望通過幣制的革新,削弱豪強大族的經濟實力。但是,從貨幣的出現,到秦統一貨幣,貨幣的變化遵循的是方便使用促進流通。而王莽十幾年幾次大刀闊斧的幣制改革,每次改革虎頭蛇尾,盲目崇古推行多種貨幣,導致貨幣流通不暢,影響貨幣信用,造成經濟癱瘓。對於老百姓,錢幣不斷的縮小,造成貨幣膨脹,實質上是掠奪和剝削了老百姓的財富,引起民眾抱怨。因此,王莽政權也在起義大軍的衝擊下迅速土崩瓦解。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