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葉縣常村鎮:小艾草鋪就村民脫貧致富路

平頂山葉縣常村鎮:小艾草鋪就村民脫貧致富路

“常村鎮地處淺山區,土地貧瘠,傳統農作物產量一直不高,卻很適應艾草的生長。以前山上到處都是野艾,村民們收割回來捋葉,一天能賺200多元。”4月22日上午,站在一片茂密生長的艾草地前,談及當地村民通過艾草種植脫貧致富一事,常村鎮組織委員李愛樸感慨萬千。

2018年,葉縣將艾草種植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每畝給予750元作為啟動資金,還向種植村派駐科技特派員指導種植。如此一來,以前只是單純靠割野生艾草賣錢的村民,開始主動種植,且當年該鎮艾草種植面積就達到了2萬餘畝。隨著種植收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種植的行列,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

這其中,月臺村就是靠種植艾草富起來的典型。

月臺村有土地3480畝,目前村集體流轉的土地就有2100畝,全部用於種植艾草,基本實現了戶戶入股。

“沒想到這隨處可見的艾草,現在卻成了我們的致富法寶。”月臺村支部書記李金海說道。

李金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現在艾草收購價和產量,每畝地保守收益4000元,除去地租、股民保底分紅、人工費,生產資料費等,村集體每畝保守收益1000元,“去年沒有種植經驗,今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不成問題。”

該村貧困戶牛國法家有8畝地,此前他自己種了兩畝艾草,深知割艾、捋艾葉的辛苦。得知將來村集體連片規模種植,實現機械化割艾,可以直接晾曬、打捆、出售,他第一個簽了入股合同。“自己種根本忙不過來,入股集體一畝地保底收入1000元,到時候還能去大田裡打工掙工資,真不賴!”牛國法笑著說。

艾草種植成了規模,更是引來了艾草加工企業。這不,採訪期間,記者在月臺村扶貧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在熟練的加工著艾條、艾柱等產品。

“艾條、艾柱、泡腳包、艾絨被,銷往全國各地。今年因為有疫情,產品銷量增加了不少。”該企業負責人馬金鵬如是說。

據瞭解,多年來,馬金鵬一直從事艾草深加工產業。2019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租賃了常村鎮的三處扶貧車間,做起了艾草深加工。今年常村鎮又和馬金鵬簽訂協議:凡是村集體經濟種植的艾草都集中銷售給他,馬金鵬以每噸高於市場價200元的價格進行收購。

“這裡原材料豐富,節省了不少運輸成本。我們拿出一部分來反哺村民,也是實現了雙贏。”馬金鵬說,今年他們還要再上三條艾草貼項目,項目投產後,用工人數將達到200多人。

平頂山葉縣常村鎮:小艾草鋪就村民脫貧致富路

從上山收割野生艾草,到分散種植艾草,再到發展村集體經濟規模種植艾草,最後延長產業鏈製作艾產品……常村鎮把小艾草做成了大產業,助推當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來源: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王俊生 實習生 羅聰 萌友 焦萌/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