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康得"史诗级"巨制"舞弊案"

ST康得

2019年7月5日晚,康得新"112亿元舞弊案"一纸公告,震撼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认定,2015年至2018年期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通过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30.89亿元、39.74亿元和24.77亿元,四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21亿元。

而就在证监会事实认定前,我们看到的现实是:

公司2015年~2018年利润总额16.46亿元、23.02亿元、29.12亿元、3.43亿元,累计72.03亿元;

公司一路7年多直奔千亿元市值的"白马式"长跑!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2015-2017年,年年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年度报告;

各大券商机构歌功颂德式(强烈)"买入"追捧。

即便2017年8月25日,深交所下发了公司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关于对2017年半年报的问询函》,但依然不妨碍康得新:

再创新高的近千亿市值:

在2017年11月20日,康得新创下7年市值巅峰,942.66亿元!

再创新高的股东户数;

从2017年8月至今,康得新股东户数从9万户,直奔15.55万户,"丧尸般"的跟进,"捡宝"式的势不可挡!

数十家券商"分析尸"毫不质疑的继续歌功颂德式"买入",强烈"买入"推荐;

根据wind公告,券商们最后一份研报跟进是2018年4月,包括中信建投、申万宏源、西南证券、方正证券、财通证券、开源证券等一致推荐。

作为A股迄今"史诗级"巨制"舞弊案"的总导演—康得新实际控制人钟玉(1950年生),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花甲之年来到A股,却一路领着康得新7年"白马式"狂奔,将市值从上市之初的34亿元,到2017年12月943亿元。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操纵案。

他骗过了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层,骗过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骗过了金融机构,还有全国股民的,而他所操纵的这场千亿市值大戏,付出的代价仅仅是证监会开出的区区90万元的罚款和警告。

在这场"极度侮辱人智商"的大戏面前,财富君围绕以下看点展开:

7年"白马"是怎样的姿态?

60岁的钟玉如何在资本市场"蓄谋已久"地操纵了这场"史诗级"大戏的"白马"篇章?

钟玉的意图到底何在?谁是"共谋"?

"白马式"成长的数据背后,难道真的没有异样?

01

7年"白马",从34亿元到942.66亿元

2010年7月上市,60岁的钟玉(1950年)带着头顶"国内最大的预涂膜厂商"光环的康得新登陆A股中小板,钟玉通过康得集团控股上市公司33.222%。

ST康得

上市后的7年时间里,这家隶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公司,硬是在7年的时间里,跑出了"白马式"姿态:

(1)连续7年"长红",营业收入复合增长近56%,净利率复合增长率66.39%

从2010年到2017年,康得新营业收入从上市当年的5.24亿元增长至2017年度的117.89亿元,复合增长率56%;净利润从上市当年的7,009万元,增长至24.75亿元,复合增长率66.39%。

7年,一路长红!

ST康得

(2)稳定的毛利率、净利率和资产负债率

除了7年"长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持续增长,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近4年相对稳定,分别维持在40%和20%。

没错,无论世界经济如何波动,国内宏观如何调控,都和康得新没有任何关系,在钟玉打造的康得新经济世界里,一切都很平和!

ST康得

(3)券商系超250份的研究报告,一致高歌颂德式"买入"推荐

根据wind搜索到的研究报告,仅2010年到2017年,来自各大券商系超250份研究报告,对钟玉打造的康得新帝国致以"值得期待","爆发式增长","强烈推荐","买入"评级,以"创新之王、'膜'王"封之;

仅2015年-2017年,就有近150份券商系研究报告,"持续闪光,精彩纷呈", "世界巨擎","千亿巨舰","看好",维持"买入"等致以其敬意。

(4)各路"神马"基金鼎力支持,股东户数屡创新高

在上述经营数据助推下,公司成为了各社保基金、优选/精选公募基金的首选标的,在其前十大股东中不乏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陆股通)、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国社保基金、公募、私募基金。

ST康得

大资金带头,小散户跟进,公司股东户数也是长驱直上,从2014年末的2万户直奔2017年末的10万户。

ST康得

(4)市值连续7年白马式狂飙,从32.40亿元至942亿元

当然,经营数据"完美"的长驱直上,权威研报的歌功颂德式赞誉,市场资金的"完美"配合,共同缔造了这家7年千亿元的"白马式"狂飙,公司市值从2010年7月上市首日的32.40亿元,一路增长至943亿元。

ST康得

只是,60岁才来到我大A股的钟玉是如何在资本市场"蓄谋已久"的开启了这"史诗级"巨制的"白马"式篇章,引来了全国民的围观,骗过了全天下的呢?

02

资本大戏第一集(2010-2012):预涂膜时代

从全国第一到全球第一的"土鳖"

上市之初,康得新主业为预涂膜及覆膜设备,所属行业是高分子复合材料。

预涂膜是什么呢?直白讲,就是你日常看到、触摸到的与印刷相关的物品,比如各种书刊、包装物、IC卡证、广告制品等,都与之有关联。根据招股说明书,使用了这个预涂膜,物品表面强度会提高,同时看起来更光洁、清晰、靓丽鲜,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无污染、节能还环保。

ST康得

联想到中国预涂膜市占率仅10%,而美国、欧洲预涂膜市占率分别高达95%、65%,试想一旦环保政策推进,预涂膜替代传统有害的即涂膜,这个市场空间该有多广阔。

更何况,公司还自带了不少优秀基因:

(1)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媲美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达到这国际水平的技术,公司3年累计投入了2,700万元。

ST康得

(2)质量过硬,业务遍布海外超30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介绍,公司产品是唯一一家可以满足欧美质量要求的企业,销往了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国内第一,国际第六

上市之初,公司拥有6条预涂膜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6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8%,国内市占率20%,国内绝对的龙头,国际第六,媲美欧美日印企业。

可问题来了,公司虽贵为龙头,技术了得,但面对诺大的市场,公司在过去3年几乎在100%超负荷的生产(下图),产销两旺,产能的限制明显制约着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影响公司"取代欧美传统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的进程!当然,更重要的是影响各位股民错失"细分龙头"投资机会和对一个"7年千亿市值白马股"的挖掘!

ST康得

面对此情此景,IPO当然理所应该成为了康得新的"出口",毕竟资本市场就是为此类公司而备,更何况康得新此次IPO要求极低,区区1.61亿元就可完成年产1.8万吨环保型印刷用预涂膜项目,助力其实现"逐步取代欧美传统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

只是,话虽如此,当财富君看到康得新上市前3年经营数据(如下):至2009年,3.64亿元的营业收入,4,626万元的净利润,毛利率不足25%,净利率也仅勉强13%,不禁感慨,这样的数据,在大A股就是一个传统感十足的"土鳖"!

ST康得

不过,无论如何,A股投资者在面对这个"国际领先技术,全国第一,全球第六",仅募资1.61亿元的"土鳖"之时,依然慷慨地给予了其5.47亿元资金,超募3.86亿元,以表对这个细分龙头的热情欢迎。

而钟老板也不负所望,拿着这份募集资金,硬是在2年(即2012年)内建成4.4万吨预涂膜全产业链产能,让康得新顺利登上"全球第一"的宝座!

钟老板要操纵的"7年白马大戏"也由此拉开序幕!

03

资本大戏第二集(2013-2014),光学膜的3D时代

世界唯一

事实上,在康得新火速登顶预涂膜"全球第一"的宝座后,要用预涂膜撑起一个帝国,其实非常难。

道理很简单,作为"全球第一"的4.4万吨预涂膜产能,如果按照上市之初便已达到"1.63万吨产能,3.64亿元的营业收入,4,626万元的净利润"的经营数据换算,即便是最理想的数据测算,公司的天花板也是十分明显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瓶颈也在公司市值上有所反映。

ST康得

所以,"预涂膜帝国"自带的瓶颈,注定了钟老板只能开始另一个资本故事—"光学膜帝国"!

财富君在领阅钟老板的大戏时,不禁联想到贾老板带领乐视驰骋资本市场打造的"产业无边界"帝国,无不感叹,在资本市场展开血雨腥风般的搅动,其构成元素其实都一样,如果硬要讲清二者的差别,便是花甲之年而来的钟老板,不擅长在镁光灯下以乔布斯姿态搞PPT发布会罢了!

20亿元定增,"掘金"千亿光学膜市场!

当然,钟老板也是自知其道,自然是有备而来的。

上市后仅隔14个月,即2011年9月,康得新便提出了20亿元的定增计划,表示要打造2亿平米光学膜产业集群。

尽管前文我们理解了预涂膜,可这个光学膜到底为何物?

直白讲,就是日常中的液晶显示等相关领域所使用的膜,联想到每家至少一台液晶电视,人手至少一台电脑,一台手机,还有汽车窗膜等等,这个膜面向的浩瀚市场空间,实在令人遐想。

ST康得

2011年7月,康得新专门请来以中科院士欧阳钟灿领衔的国内显示光学膜行业专家,就公司要定增20亿元投资的2亿平米光学膜产业集群项目进行论证,一致认为该项目是迫切的,而且是必须的,毕竟"打破国外垄断,加速进口替代,助力民族平板显示"的基业是伟大的。

只是,从预涂膜延伸到光学膜,从印刷用膜延伸到电子领域的膜,这距离到底有多远,财富君不知道,但财富君能知道的,是康得新提出这个定增方案时所披露"国内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长期垄断",由此可见,国内当时一直没有企业发展起来这一具有极高技术门槛的产业,只有小规模的生产企业。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技术门槛那么高,康得新此前又只是做印刷用的预涂膜的,它凭什么能可以缩短这个技术差距,打造起这个所谓的民族光学膜品牌来?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钟老板是这样解释的:

(1)"技术"?靠买!

为了加速公司光学膜产业化进程,2011年6月,收购台湾大显光电全部光学膜生产设备(170台)并附带8项专利,其研发、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将为公司提供三年技术服务。

(2)"人"?不缺!

在公司成功上市,完成预涂膜产业布局后,即着手建立了由大陆、台湾、日本专家、博士组成三十人的研发团队和具有多年功能膜材料精细化生产经验的七十人产业化团队。

以上,便让康得新轻松搞定了光学膜壁垒。

(3)厂房?已备!

2011年8月,公司从张家港政府拿下了570亩光学膜项目用地,2011年9月,康得新在张家港原有厂房改造建成4000万平方米/年的光学膜示范生产线,并试生产,2012年1月份进入量产。

(4)客户?不缺!

技术壁垒快速突破,厂房设备快速搞定,至于市场担心销量的问题,通通没有必要,因为公司已经与国内京东方、创维、TCL、天马、长虹等37家主要依靠进口的厂商开展试验认证,这些厂商的需求总量达4.8亿平米。

如上,钟玉便分分钟搞定了别人耗费数年、数十年都没法完成的"民族伟业"。

2年,再造"全球唯一"

从2011年6月收购光学膜设备,2011年8月开启570亩拿地计划,2011年9月建成4000万平/年试生产线,2012年量产,2013年11月,张家港2.4亿平光学膜项目建成,并配套了2.5万吨产能的PET光学膜基材,1万吨产能的保护膜和0.61万吨产能的UV固化黏合剂。

这意味着,在2年的时间里,其中项目建设期仅一年,钟老板便以迅雷之势快速的抢占了光学膜国产替代的先机,成为"国内第一家光学膜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制造企业"。

这样的伟大创举,被各券商机构视为"创造了世界光学膜项目建设的奇迹"。

当然,钟老板对光学膜的"破(除)壁(垒)"神功不仅了得,连公司的经营数据的拉动也是"火箭班"的立竿见影,2012年,光学膜就给公司带来了9.42元收入,占总收入的42.16%,2013年继续发力,创收16.21亿元,占总收入的50.78%。光学膜俨然成为了支撑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面对此情此景,难道只有财富君想问,买几台设备加几十个研发团队就可以在2年内打破国外垄断,发展民族品牌,并带来数十亿收入,试问卖设备的台湾企业该如何感想的?

当然,如此好的佳绩,2014年11月,康得新再度公告,定增60亿元,用来建1.02亿平方米的光学膜二期项目等用途,建造"全球唯一全产业链,规模最大"光学膜企业。而且为了表明对未来的发展信心,钟老板自己也要认购其中的30亿元。

至此,意味着,上市4年,康得新在钟老板的带领下实现两个"世界第一",2年打造了"全球第一的预涂膜",2年完成了"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光学膜"逆袭。

财富君提醒,如果将两个"世界第一"打造时间节点结合钟老板股份解禁时期,难道不是更有意义?

当然,更重要的是,光学膜在经营数据层面快速匹配出的"美好"现状,康得新爆发的经营数据,不可质疑。

从2012年的9.42亿元,到2017年的98.37亿元,复合增长率59.87%;对应的,光学膜在营业收入的占比从42.16%一路上涨到81.40%,成为了康得新 "白马式"增长的"顶梁柱"。

ST康得

更重要的是,在钟老板快速构建的光学膜世界里,无论世界经济如何波动,无论电子领域如何变化,康得新的光学膜毛利率一直稳定在40%左右,难以撼动!

康得新的毛利构成也几乎依赖于光学膜,在总毛利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50.29%增至2014年的70.25%。

ST康得

"性感"裸眼3D的大生态,腾飞在即!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构成元素,首先是要大,即一个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比如,动辄万亿的蓝海,才能令人遐想,联想到康得新预涂膜时代,虽贵为全国/全球龙头,但瓶颈非常明显,而光学膜就不一样,涉足电子等领域,比印刷用预涂膜高大上了很多,且面向万亿蓝海;其次,要构筑全产业链,这意味着对行业的掌控能力,但"万亿市场+全产业链"依然不充分,因为它还缺乏另一构成元素:性感。

资本市场大故事三要素:万亿市场+全产业链+性感体质=万人追捧!

遥想2015年,3D,VR/AR漫天飞舞,这些性感的概念,不只是2015年刚上市的暴风科技(300431.SZ)会讲,游戏公司恺英网络(002517.SZ)会用,康得新一样需要!

如果相信钟老板能够带着康得新从预涂膜全产业链快速走向光学膜全产业链的"逆袭",那么从电子领域的光学膜延伸到3D,而且还的是技高一筹的"引领互联网娱乐至尊体验的"裸眼3D完整生态链,便也是更加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按照2015年东兴证券发布的《多面"膜"王》中所述,康得新是要"打造一个国内最强的裸眼3D联盟,成为全球唯一整套裸眼3D专利持有者和裸眼3D全产业链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未来随着裸眼3D这个千亿级别细分市场的开拓,预计将给公司带来超过百亿元的销售收入增量和千亿市值的增长空间"。

如上,刚好契合了资本市场大故事三要素!

至于大家担心的研发、技术、市场等问题,如果见证了钟老板每两年造一个帝国的成功的过往。裸眼3D的打造过程可从构造光学膜的"技术靠买(1274万美元取得dimenco91%股权)+产线已备+客户已签订一流厂商(如分众、利亚德)"的模版式范本中寻到答案,此处省略万千字。

"千亿蓝海在手,光学膜搭上了工业4.0的基因,材料基地搭上了互联网基因",这是2015年5月申万宏源在《康得新:裸眼3D引领互联网娱乐至尊体验,维持"买入"评级》一文中的原话!

ST康得

5年前还只是一介"土鳖"的预涂膜传统企业,摇身一变,搭载上了时髦的概念,成为了被机构、投资者万千追捧的对象!

公司市值一飞冲天,2015年12月曾一度最高时突破634亿元,尽管裸眼3D还只是一个故事!

ST康得

故事到此,依然只是开始!

04

资本大戏第三集(2015年-):世界级高分子材料全产业生态平台

全球最大碳纤维

上市仅5年,"预涂膜帝国"和"光学膜帝国"共同构筑了康得新"膜"帝国的基石,裸眼3D虽并未在数据层面助力经营,但这种符合当下热点和未来趋势的概念总能给予无限遐想的空间。

至此,我们把钟老板导演的每一场资本大戏剧集的框架和逻辑归纳如下:要做就做第一,要造就造"帝国",按照"技术靠买+产线自备+客户已签(如一流厂商)"的标准式范本进行可行性论述,最终"完美"打造每一场大戏的三要素:万亿市场+全产业链+性感体质。

而这一场场上演的大戏能够得以被市场认可,则与钟老板2年内快速打造的光学膜帝国带来的二次腾飞不无关系,市场时不时传来公司客户不断突破三星、LG等国际一线客户的利好消息。这种被市场"验证"的成功足以蒙蔽所有的双眼,但却也恰好论证了钟老板的"英明、睿智"之处。

联想到当年贾跃亭带着乐视网以超级电视为起点,之后在"产业无边界"设想下构建漫的超级帝国,各位难道不觉得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尽是如此相似?

千亿"碳纤维帝国"

如此融会贯通上述游戏规则后,将之套用在钟老板控制的康得集团打造的又一个千亿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碳纤维帝国",便简单明了了。

也是在2015年前后,康得新开始陆续将"未动声色"的"碳纤维帝国"推向公众。之所以说"未动声色",按照公司说法,因为"碳纤维帝国"的打造早在2013年开始,但是是由康得集团在上市公司体系外构造。

2013年,康得集团在廊坊投资55亿元,兴建年产5,100吨高性能碳纤维产能。但直到2014年8月后,康得新才开始将公司将碳纤维产业的布局规划提上日程。

没错,我们按照此前打造"帝国"的构成要素,钟老板此次导演的剧本依然是"技术靠买(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获得复合材料技术,通过控股德国雷丁公司实现全车设计能力)+产线自备(年产5000t原丝、1700t碳丝生产线于2016年建成投产)+客户已签(如北汽、蔚来等十几家汽车厂商)"的标准式范本,最终"完美"构造了符合时代潮流的"碳纤维是轻量化的必然手段"下的三要素:万亿蓝海+全产业链+性感体质。

"持续突破,一路惊喜",这是2016年4月,中银国际研报标题;"形成新材料、全产业链、大生态布局,打造基于现金高分子材料世界级生态"这是申银万国2016年6月维持'买入'评级的原话;"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从跟随到引领,'买入'(首次)"是东吴证券2017年5月的认可;"平台效应发力,高速发展有保障",这是西南证券2017年8月首次给予'买入'评级时的肯定。

至此,我们看到了钟老板演绎三集大戏获得了券商的"研报"致敬。

康得集团如何有钱?

只是,回到起点,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康得集团动辄布局几十亿的大业,它有那么多钱?

2013年,康得集团在廊坊投资55亿元,兴建年产5,100吨高性能碳纤维产能。2017年9月,康得集团、康得新与荣成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荣成国资)三方签署了《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增资协议》,其中约定康得集团以现金方式增资90亿(占股71.42%)、康得新及荣成国资两方各出资20亿(占股14.29%)。

而根据公开资料,康得集团截至2014年末资产总额152.87亿元,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8.89亿元,归母所有者权益仅15.48亿元,营业收入62.37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4亿元。

康得集团是如何在薄弱的资产负债中实现了动辄几十亿元的投资,我们无法追溯,但透过康得集团长期高达近100%的股权质押却能看到资金周转的状态。

ST康得

至此,钟老板的三场资本大戏养成,引用中银国际2016年6月发布的研报中的一句话,"精准卡位缝其源,养成千亿之巨舰"。

05

钟玉意图何在?

导演资本市场的故事,是一种本领,但能把每一个故事导演的如此逼真,绝非易事,除了我们看到的"白马式"姿态的经营数据支撑,钟老板还怎样配合了这出大戏,骗过证监会、交易所,骗过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全天下?

而他配合的幕后意图,到底何在?

当年乐视网的贾跃亭,之所以被众人诟病,便是其在不断吹捧自己的梦想,吹大乐视网的市值同时,总是在高位精准减持,据统计,2014年-2016年,贾氏家族从二级市场合计套现约141亿元。

所以,回到康得新,钟老板冒着"史诗级"巨制"舞弊案"之风险,作案长达4年之久,将公司市值从34.20亿元一路吹捧至近943亿元,是否也是为了套现呢?

不靠"套现",靠"幕后操纵"

财富君在认真分析了康得集团交易行为后发现,尽管钟老板与贾跃亭在讲述资本故事方面几近相同,但在交易行为方面,钟老板显然"技高一筹"。

在不断的把泡沫吹大时,钟老板整体看来并没有巨额套现,或者说,其套现后,又通过更大比例的增持、定增等方式把资金返回到了上市公司,聊表自信和对公司前景的看好,这样的行为,显然备受市场欢迎!

不仅于此,公司还通过持续的员工持股计划表达对公司前景的看好!

ST康得

具体地,2014年8月至2017年5月,康得集团及其通过信托计划在二级市场减持套现合计20亿元,通过协议转让套现15亿元,合计减持近35亿元,但仅2015年和2017年,康得集团及其通过信托计划合计增持近18亿元,加上康得集团参与2015年公司48亿元定增计划,合计"输血"上市公司近66亿元。

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来,钟玉是向上市公司"净输血"31亿元。

ST康得

ST康得

此外,2014年-2017年,公司年年执行员工持股计划,在二级市场合计增持23.41亿元。

ST康得

这种表面的持续增持,表达对公司的前景看好和自信,自然备受市场好评。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却刚好体现了钟老板的"英明、睿智"之处。

为什么呢?

钟老板"蓄谋良久"而来,顶风作案的结果是,仅2014年-2017年便"无私奉献""净输血"给上市公司31亿元。这样的亏本生意,谁会做?

再进一步,即便钟老板做的是一场亏本交易,但前后合计出资31亿元,钱,从何而来?

靠股权质押?那也是要还的!

所以,钟老板以表面的增持"掩人耳目"之下玩弄大家于鼓掌之间,并非不可能!

最后的自救,股民"追随"

且看,2018年1月,网络媒体曾爆出康得新销售数据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市值质疑,股价开跌,公司旋即发布澄清公告并在一周后公告康得集团的10亿元增持方案,表达对其自身价值的合理判断和自信!

而2018年11月,股价崩盘,一泻千里,腰斩至420亿元左右时,公司依然以"基于目前公司股价持续低迷,不能合理反映公司的价值",因而计划回购5-15亿元,以此维稳!

ST康得

联想到此前钟老板偏好"增持、员工持股计划"等聊表自信和对未来前景的看奥,这样的招数显然是奏效的!

因为,从2018年1月股价开始一泻千里之时,公司股东户数从2017年末不足10万户,到2019年3月,增至15.55万户,股东朋友们势有在下跌中如获至宝的感觉!

ST康得

"兜底式"请来中植系做二股东站台

如果不是2018年10月的一份因"涉嫌信披违规 康得新股东中泰创赢被立案调查"公告,那份"兜底式"请来的二股东中泰创赢会被认为是不请自来,因"好"而来。

这份"被立案调查"的公告,刚好披露了中泰创赢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耗资约50亿元举牌取得康得新7.76%股份期间,由于康得集团要求中泰创赢持有三年以上,因此康得集团与中泰创赢签署了带有保底条款的协议。

康得集团以兜底协议为代价引入的"战略投资伙伴",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利好,和股价的抬升,而康得新股价闪崩跌停后,中泰创赢曾联手康得集团一致增持"护盘",力挺股价。

只是,3年锁定期未到,随着康得新"史诗级"巨制"舞弊案"的败落,中泰创赢败北,仅能以"兜底式"协议公之维权,却也摊上了"涉嫌信披违规 被立案调查"的境地。

钟老板可谓在打造"白马式"市值的道路上,除了导演资本三大戏,增持、员工持股计划,"兜底"请来二股东站台,颇为良苦用心。

这种经营层面,数据层面和资本运作层面的"完美"配合,最终也就成就了康得新的千亿市值!

06

112亿元"史诗级"巨制"舞弊案"

只是,钟老板如此"高明、睿智",但"白马式"成长的数据背后,难道真的没有异样?

当然不会!

配比之下:过度稳定的毛利率-净利率

根据康得新的年报,2012年至2017年,光学膜毛利率持续稳定在40%,而预涂膜则从2012年上市之后持续稳定在35%附近。

这种不因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环境变化,而依旧保持的极度稳定,除了用康得新"全球第一"或"世界第一"应享有的垄断优势解释,别无它择!

ST康得

只是,结合此次中国证监会认定,2015年至2018年期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这种在虚无中通过计算打造出来的绝对配比,却也只是最"低级"的造假手段!

忽然"枯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事实上,从康得新历年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数据看,各方保持着相对恒定的匹配,但2016年年度,忽然由上一年度的9亿元"枯竭"至仅-4,758.30万元。

ST康得

当然,这种带有极度偶然性的异常"枯竭"并没有带给市场任何的重视。

"奇低"的存货占比

不止于此,无论康得新营业收入如何暴增,公司的存货在2014年-2017年度,长期维持在5-6亿元,存货在资产中的占比持续走低至2%以下。

ST康得

而它的同行,销售规模远小于它的激智科技和南阳科技,存货占比却比它高。

ST康得

也就是说,公司有远高于同行的销售规模,却出奇的低于同行的存货,这样的情况,只能用作为"全球第一"或"世界第一"拥有了极高的周转率释之了。

"双高(货币资金、有息负债)"下的大股东占用

当然,虚增的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与此对应资产负债表的科目必须也要有造假的科目。

具体到康得新,它将造假的科目落到了货币资金,于是形成了持续高涨的数额,至2017年末高达185亿元,到最后以大股东资金占用形式"拿出"。

ST康得

财富君只想说,其实货币资金根本就是"虚"的,怎么"拿"呢,大股东自己仅是试图以"股东占用罪"背锅"造假罪"罢了。

要知道,大股东"占用罪"带来的影响可能只是直接ST,不至于退市,但严重"造假罪"恶果便是直接退市。只是,在证监会的核查下,背锅失败!退市定局!

不过,货币资金是假,但是借款却一定是真的。

这意味着,从2015年-2017年,公司其实完全靠持续的举债融资实现经营周转,那么问题来了,钟老板又是如何骗过了银行,骗到了现金?

康得集团如何实现动辄数十亿元的投资?

前文财富君曾问,康得集团如何利用薄弱的财务数据完成了动辄数十亿的投资的,事实上,除了近乎100%的股权质押,根据此次认定,康得新与康得集团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2014年-2018年分别为65.23亿元,58.37亿元,76.72亿元, 171.50亿元,159.31亿元,如此,势必助力康得集团完成资金周转。

"预涂膜帝国"和"光电膜帝国"均系假?

2015年~2018年,结合证监会认定造假"119亿元"和此前康得新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披露的累计72.03亿元利润总额。

这意味着,作为支撑其业绩增长的"预涂膜帝国"和"光电膜帝国"收入全部或几乎全部为虚假。进一步地,意味着采购方和客户方极大的是假的。

那么,备受灵魂拷问的问题来了:

在公司不断放出的出口70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突破各类一线品牌如三星、LG等,拿下订单,是假的?

那么,作为客户和采购对象的关联方是谁?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如此大的销售金额,却未能发现"一切都是假的",如此"简单"的造假是怎样瞒过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的?

ST康得

钟老板的"合谋"是谁?

回到财务造假本身,虽然从资本运作层面,钟老板运作手法了的,但仅凭一己之力,要完成长达4年的财务造假,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联想到此次公司董监高"集体式"被处罚,钟老板集合全公司合力造假长达4年之久,才是登峰造极。

而作为钟老板之子的钟凯(1978年生),原本在上市公司做董秘、副总,但2016年3月辞掉所有职务,从此再无踪影,恰巧的是,公司2016年开始,海外控股子公司越来越多,由此前的0家增至10家,2017年进一步增至13家。

而公司海外销售收入也极大可能为假,那是否意味着这些在2016年后密集成立的海外子公司,背后与钟老板还有着不可告人的"勾当"呢?

结尾

总结本文资本市场游戏规则:

资本市场大故事三要素:万亿蓝海+全产业链+性感体质=万人追捧

资本运作三件套:非套现式的"掏空",以增持或员工持股计划助力市值腾飞,请来"大佬机构"增持站台助威

千亿市值三元素:除上述"招数"外,券商机构的研报,社保基金、知名公募/私募持股的资金,散户的追随

"事在人为"。

附上2017年8月深交所发布康得新半年报问询函后至2018年4月,各券商系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大家观览。

ST康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