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原創:丟丟

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一時間李文亮醫生,作為武漢疫情最先發現的八個人之一,先經歷了昨晚媒體上的“死亡”,然後開始闢謠,最終於今天凌晨2點58分與世長辭。媒體也是鋪天蓋地地報道與討論。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從隱瞞疫情的推理,雙黃連的哄搶和澄清,到一些陰暗面的謠言以及緊接著的闢謠,最後到對整個社會發聲的思考。以上這些思考我們認為在後期有足夠的時間和更翔實的資料去做更為理性地分析和判斷,現在的這些討論對當下的疫情和困難並沒有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改善。


武漢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局內人,人人都是受害者。微信朋友圈一位經濟學家轉發了一條神評論:還沒等我們把病毒檢測明白,病毒就先我們一步檢測出了體質的優劣,幹部的水平,商人的良知,專家的素養,醫者的操守以及民眾的認知。我想在這條評論後再加一句,以及身處頂底民眾的心酸和無奈。


(01) 疫情之下,我們都是局內人受難者


疫情之下,我們都是局內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衝擊勝似2003年非典,在這個異常寒冷的冬天,我們除了心裡承受寒冬的疫情,‌還要遭受它帶來的巨大創傷。恆大研究院報告指出:“簡單‌估算,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遊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這場疫情使製造業,基礎建設,房地產等中國支柱產業遭受寒冬,餐飲、旅遊、電影、交通承受著巨大的損失。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同時,我們也能從新聞中瞭解到,國際上某些國家已經採取對中國‌公民入境的相關措施,更甚者某些國家採取臨時限制與中國一些城市的交通往來,比如意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昨日在微博上瀏覽到澳大利亞因為交通政策受限,我們有大量的留學生滯留機場,不能進不能出,那種心裡的煎熬和折磨讓人心疼。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意大利留學,目前仍留在意大利工作,而在這個時候,意大利的中國同伴們也是備受煎熬。

疫情之下,我們都是受難者。無論是小商小販,還是更為底層的普通民眾。不知您是否看著這樣的文章:“武漢養殖戶10萬隻雞被活埋,水果攤老闆虧到血本無歸:疫情之下的底層,究竟有多艱難?”“70歲大爺垃圾裡翻口罩、花農果農血本無歸...疫情之下,億萬最底層人到底有多難?”看過這些文章後,除了喚起了我們的憐憫之心,讓我們明白底層民眾的不容易,讓感同身受者痛哭流涕,讓我們所有人不約而同的感嘆:2020年好難。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發了一條動態,記錄了很多普通個體所遭受的艱難和心痠痛苦:


出租車司機無客人,維持生活都艱難,孩子生病都快掏不出醫藥費;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善良的人遞給在寒風中擺地攤的大爺一個口罩,還買了蔬菜;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開小店維持生活的人被損失重壓負擔砸的喘不過氣;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肺炎之下仍舊被要求堅持在崗,擔憂著恐懼著的他,她和他們;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每一則傾訴的後面,都心酸眼淚,都是不知所措,都是求助無門的痛苦和絕望。


(02)共克時艱,需要“協同共生”和利他思想


離大年三十已經過去14天了,微信朋友圈的動態從“人人都呼籲不要出門,要帶口罩”的恐慌轉向討論疫情對中國經濟倒退多少年,疫情對中小企業今後發展的預測,企業因為復工不符合抗疫情標準而被勸退,房東該不該免租金,線上辦公等等。疫情還在繼續,我們討論的話題和焦點卻發生了變化,這說明,無論外界風雨如何變化,局勢如何動盪,我們的工作生活卻仍在繼續。當復工的節奏逐漸提上日程,作為普通民眾,我不禁想,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還好嗎?除了戴著口罩上班,隨身攜帶消毒水抵禦不被感染之外,我們還有其它的恐懼和驚慌嗎?至少,我是有的,我擔憂著公司因為撐不過去而倒閉,或者裁員,我擔憂著失去工作而斷了收入來源,我擔憂著往後的路越來越荊棘叢生,我恐懼聽到越來越多近處的哭聲。


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家庭條件也很一般, 所以我太理解底層民眾面對困難和風險,因為窮因為缺錢,還要被生活推著往前走的那種心酸和無奈。儘管去非洲駐外工作四年,交給爸媽一部分後,再繳完川大mba學費 ,積蓄也所剩無幾,所以我和很多人的您一樣,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每個月拿著工資過生活。一方面,在問您們工作生活好嗎?同時也是問我自己,因為我擔憂著失去工作擔憂著被裁員,擔憂著了生活更為艱難奔波;另一方面,這場疫情讓我們明白了,拿著固定薪資的我們,抵禦風險能力是多麼的低,反抗外界鉅變的能力是多麼的弱小。


換個角度想想,至少,我們還有工資,至少我們的生活不會存在問題,可是,那些靠著小本生意維持生活的他們該怎麼辦呢?那些仍在街上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擺地攤的她和他,那些堆積的糖葫蘆,被埋的雞,擠壓的橘子該怎麼辦呢?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靠政府嗎?政府也艱難;靠企業?企業在忙著自救;靠自我?自我能力有限;那麼,能依靠什麼呢?我想,越是寒冬時節,越需要抱團取暖,越是艱難時期,越需要我們協同共生。“協同共生“是陳春花老師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的建議,在這裡,我們同樣可以採用”拿來主義“幫助我們擺脫困局。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在我的理解是,協同共生,就是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藉助他人的力量,藉助外界藉助社會的力量構建一個生態圈,在這個生態之下,“強者”今日幫助“弱者”,“弱者”他日反哺“強者”。若如此,為生存掙扎的人可以保住生活,尋求發展的人積累了它日東山再起或者持續發展的機會和潛力,因為人是發展的,人的潛能也是無限的,待寒冬過去夏天來臨之際,當昔日處於困境的人一點一點的恢復生存生活能力,尋求自我發展之時,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感恩昔日助他們之人。


也許在疫情面前,艱難時期,我們都處於困境之局,人人都受難,無人可倖免,可是,處於優勢方的人在困難之境再抽出點餘力幫助更弱勢一方的人,也許暫時會加重負擔,可是,我相信他日,您所得到的回報一定會遠遠超出您今日所付出的,因為困局之下的雪中送炭,您伸出的那隻手會深深地觸及我們的心底,滋生溫暖感動與感恩。

關注完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更要關注疫情下的我們和他們

越是艱難時期,越需要利他。“這個世上沒有感同深受,只有在誰身上才知道當事人的滋味”。是的,我相信的,我深處絕境之谷,您卻站在懸崖之壁,而他立於雲端之上,身處不同位置的我們怎麼可能去理解他人的處境和立場呢?可是 ,雖做不到感同身受,卻也能引起我們的共情能力和利他思想,從而我們會換位思考,會為他人著想,不是嗎?


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的處境總是會比千千萬萬的人好一點,好很多,或者好太多,在每一次災難面前,不論大小,底層民眾總是風險抵禦能力最弱的群體,也就越需要我們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自己也為他人考慮,要有同理心。


(03)結尾


疫情之下,“一願遠離疾疫,平安喜樂。二願善良自律,不慌不忙。三願每個人每座城,都被溫柔以待。”願您我風雨中攜手同行;待烏雲散去之時,您我眉笑顏開;待春暖花開之日,願您我共沐陽光;願您願我平安無事,願我們的家人健健康康;更願前方的戰士,醫生,護士,“逆行者“以及奮戰在一線的所有工作者們健康平安;願疫情早日過去,願生活工作恢復往昔。


武漢加油!我們一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