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三年,叫苦不迭?入职两年的国企民工究竟能挣多少?

疫情到来,全民御宅,眼见街市成空,百业冥冬,长太息以掩涕兮之余,不免又重新把体制市场待遇发展孰优的问题翻出来细细打量一番:是吃皇粮国税还是投奔市场浪潮?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国企,薪酬是个什么水平?别问,问就继续往下看。

国企三年,叫苦不迭?入职两年的国企民工究竟能挣多少?

虽然工作没几年,可作为在职工大院长大的国企三代目,对国企薪酬水平的问题还是可以掰扯掰扯。单问国企薪酬水平,就好像问中国南方的薪酬是什么水平一样,过于笼统,而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多是讲个人实际经历,难说有很强的代表性,毕竟薪酬水平受行业、地域的影响远远高于所有制经济的影响。谈国企的薪资也更多讲的是薪资结构、预期、综合收益以及在行业当中的水平,而不是单看数值。

浏览招聘网站,国企薪酬在大部分行业都位于平均线以上,在金融、IT这些多金行业,则不占什么优势。纵观各行各业,既有国家电网、两桶油这类人人艳羡的垄断国企,也有各种叫苦不迭的国营老厂,像我老家的矿业国企,少时香饽饽,如今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大家对国企待遇的普遍认知就是稳定,但薪酬有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由国企的所有制特征决定的。我们说许多国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其实就是在说受的保护太多,竞争不充分,这也使得其较之民企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稳就业的政治任务又让国企在裁员时始终保持克制,这种稳定使得在同一单位工作超过三十年的老员工比比皆是。国企的实际控制主体都可以追溯到国资委,国企员工是给国有资本打工,所以,按劳分配而非按资分配的分配方式,也让国企薪酬难有跨越。

国企三年,叫苦不迭?入职两年的国企民工究竟能挣多少?

下面说点具体的,国企一年到底能挣多少?国企在人薪酬这一块都是按制度来,民企那种同岗不同酬,围绕定薪水展开各种博弈的情况比较少见,如下所述,也反映了所在国企的薪酬制度。本人入职第二年,世界500强央企子公司,建筑行业,薪资结构方面,大体可以分为基本工资、津贴福利、奖金三大块。

基本工资由岗位工资和职级工资组成,这一部分增长性比较强,通过职务任免、职级评审进行调整,基本上会随着职位的晋升,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岗位从业务助理到正职领导共十多个级别,对应的岗位工资从3000到20000不等。职级分为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技术操作三个序列,每个序列内部又分不同层级,本人所在的专业技术序列分为五个级别,对应的职级工资从2000到9000不等,提升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工作年限、绩效和手里证照的数量、含金量。

津补贴大体由住房和地区补贴构成,这部分比较固定,依据职位高低和所在地区制定。槽点在于,建筑行业往往需要全域布点,不同机构所在地间消费水平差距非常大,1500的住房补贴在北上广深只能是杯水车薪,1200的住房补贴在大多数二线城市却是绰绰有余。

奖金的种类比较丰富,大体包括季度绩效、年度绩效、项目履约奖、项目兑现奖,另外对于不同的部门,还设有不同的专项奖。这部分弹性比较大,要看年景。本人供职的单位,由于战略和业务拓展的需要,设置的市场营销奖十分丰厚,对营销人员而言,一年拿下几个大项目就实现财务自由,年景好的时候也不是啥稀罕事。

国企三年,叫苦不迭?入职两年的国企民工究竟能挣多少?

就拿我个人举例吧,入职第二年,业务助理级别,专业技术序列第二级,基本工资:3000+2800=5800,一线城市,津补贴:1000+1500=2500,季度奖金:5800,不算年终奖金,扣完税金,一年十一万,加上年度绩效和部门专项奖金,大概十三四万一年。如果加上早中晚工作餐和其它福利,综合收益得有个十四五万,虽然北上广深买房是白日梦,但一个人生活也应该没有太大经济压力。

之前在民营企业工作过一年多,互联网运营一类的岗位,一个月到手七千来块,但福利少得可怜,可能本人不是金融、IT一类多金岗位,单论收益,拿得真的没有国企多。除去大厂,在民企夫妻店里,大多数员工也始终都只能是一个边缘打工仔,遇到像这次疫情的冲击,多半也是优化作炮灰的结局。

一个研究生朋友在一家民营建筑企业做财务,二线城市,月薪五千,十三薪,包午饭,作六休一。那家民营建筑企业年合同额百亿上下,在县城有房地产投资业务,董事长经常嚷嚷上市融资,在当地建筑民企当中也算能排得上号了。可是和同行业国企比起来,待遇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国企三年,叫苦不迭?入职两年的国企民工究竟能挣多少?

一路走来,和不少小伙伴聊过就业选择的问题,不适应国企文化跳槽出来的有之,坚定吃皇粮国税投考公务员的有之,国企好像居于两者之间,既需要经受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有一份相对的稳定可预期。浪迹重庆时遇见一位上大新闻专业研究生老哥,工作四年,从某政策性银行行政岗离职,在职时年收入二十万出头,和我一直吐槽国企文化和工作性质,可还是躲不过真香,年后降薪进了另一家物联网国企,并声言坚定走国企路线不动摇。

不安利,工作择业,基于工作体验、薪酬待遇、专业学历的比较优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不足为外人道的算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