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都在討論和學習數字化轉型,為什麼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是為了趕時髦嗎?還是發展遇到瓶頸了,聽說數字化能解決瓶頸,就要做數字化?在這個轉型中,企業又該如何吃這波紅利?
今天的文章裡,吉客雲&網店管家CEO劉義以自己18年的電商零售行業經驗為基礎,結合實際案例,為大家深入解讀什麼是數字化轉型。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吉客雲、網店管家CEO劉義

數字化不是說我們企業現在要不要選擇數字化,而是這個階段已經倒逼我們不得不數字化了。


— Part Ⅰ —


01 傳統的銷售場景當中,我們為什麼可以不數字化?

在傳統銷售中,分銷商和代理商承擔了包括倉儲、物流、財務、售後服務等大部分的業務。特別是在服裝行業中,品牌商會根據訂購安排生產,最後再壓到各個代理商。這種傳統模式可能會帶來庫存積壓的問題,而且前端究竟發生什麼了?賣得好不好?品牌商也不能掌握行情。

但是隨著渠道的扁平化,以及銷售場景當中各要素的數字化,品牌商開始直接面對幾千萬的消費者,這時原各銷售渠道承擔的結算、導購、售後這些事情全部壓在了品牌商身上。


02 目前真正的瓶頸其實是在我們後端的數字化

✦舉例1

我們的吉客雲示範倉中有一家做直播的企業,日常大概是三四千單,偶爾一兩萬,今年三八節之後出現了一個4萬多的高峰,對於倉儲來說,這樣的銷量波動是非常劇烈的。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家企業日訂單可能三四千也可能三五萬。那麼,如果他去自營倉庫,人員該怎麼配備?是按四五萬,還是說按兩三千的量去配備的?

✦舉例2

吉客雲服務了很多做電器、3C數碼的客戶,他們大促最頭疼的就是開發票的問題。如果一次活動,10%的客戶要開發票,5000張發票用傳統的非數字化方式是不是能夠開得出來?

✦舉例3

最近羅永浩的直播帶貨估計大家都有關注也看了,直播結束後,爆出了xx記小龍蝦發貨延遲,數目不對等等負面信息。

難道真的有非常巨大的訂單量導致發不出去?不,實際上小龍蝦只賣出了17萬份。這家企業雖然花了大價錢找了羅永浩直播,但後端的數字化沒跟上,才導致後面發貨延遲,發錯貨的情況。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前端數字化消費互聯網已經非常發達了,但是我們的後端數字化,我們企業內部其實往往沒準備好。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03 這十幾年電商的飛速發展,每個電商紅利都伴隨著數字化

✦商品數字化

早年淘寶還是 PC電商,它是一個商品的數字化,然後實現了海量的貨品可以供消費者選擇。

✦消費者數字化

2010年至2015年左右,移動電商發展,很多企業通過這波紅利成長起來,這實際上是消費者數字化,原來消費者必須在家裡面或者在公司裡打開電腦才可以購物,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去購物了,這是移動電商。

✦口碑傳播數字化

伴隨著我們的社交網絡,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的興起,這幾年微商、社交電商發展非常快。原來可能就是在辦公室裡面、親戚朋友裡做一點傳播,現在發一發微信、朋友圈,影響的人數就非常巨大。

✦導購數字化

最近一兩年直播電商的出現,讓導購員從一次面向一位客戶轉換到一次能夠面向無數的客戶,實現了導購的數字化。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我們表面看到的一波一波紅利,它背後其實都是可以歸結為數字化。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了,未來還有什麼沒有數字化的要素,能夠帶給我們新的紅利。

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要求企業必須重新思考,企業內部怎麼去迎接數字化?如果說我們沒數字化,其實是在說我們沒辦法去匹配前端的數字化。


— Part Ⅱ —


數字化的目標究竟在哪裡呢?

從老闆的角度,應該思考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比較長遠的目標指引企業做數字化,這裡我給大家講講我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清楚數字化的本質是什麼,企業同生命體一樣,以負熵為食,信息即負熵。其實,我們圍繞的數字化,說到底本質上其實就是讓高質量信息的高效率傳播。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而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就是時間和空間。

一般的傳統的方式會通過空間擴張、時間壓榨進行效率的提升。比如前幾年經常有很多品牌商在各個地方做連鎖和開店,或者延長營業時間,以此來實現信息傳播。

但是數字化跟我們之前的邏輯不太一樣,原來你再怎麼擴張,一年開幾百上千家店,其實還是有物理上的限制,時間也是一樣,一天只有24個小時。所以,從長遠來看,數字化的目標是要突破空間和時間限制來思考的。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因為一維的時間加三維的空間組成我們現實的這個四維世界。而數字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是第五維,可以用高一個維度去看我們現在的商業環境。

這個階段我覺得至少有三個方面的表現。


01 產品和服務能隨時隨地交付給客戶

實際上,當下電商以及物流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這一點。

我們在前面這十幾年能有快速的商業紅利,是因為電商就是消費端的一個數字化,它讓我們的商品一旦上架到淘寶、京東,就能被全世界的人隨時看到,銷售也不再被作息時間影響,另外像以京東物流為代表的高效物流,使消費者獲得商品的效率大幅提升。這樣一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都被打破了。

所以目前最大的瓶頸是供應鏈的落後。

就像我前面說到的小龍蝦,因為供應鏈的問題,導致商家實際上的交付環節出現差錯。這個就是我們企業現在要考慮的,在前端數字化已經可以達到隨時隨地交付之後,如何打破供應鏈落後的瓶頸。


02 組織能隨時隨地協作

將組織的數字化提升到與業務數字化一樣的高度,其重要性在此次疫情期間體現得非常明顯。受疫情影響,我們公司基本上有1/3的開發同事都滯留在湖北,導致將近一個半月時間,我們的團隊都是在異地協作。

我相信其他的企業跟我們一樣,通過這次疫情意識到,如果企業內部的數字化水平高的話,實際上這次疫情對企業的影響是沒那麼大的。

但是,在實際中要怎麼去實踐?要達到協作的效率目的,並不能簡單地通過開視頻會議、微信或者QQ溝通,還要兼顧到協作的質量。特別是一些生產企業,他們是沒辦法去做這種異地協作的,那是不是還有些方法需要我們去思考?


03 業務可以在無人值守情況下正常運轉

在前兩個方面實現之後,我們可以在局部業務當中去嘗試,實現在無人值守情況下正常運轉,就是我們真正通過數字化去提升效率,最終解放我們自己,也就是標題裡面說的“睡後收入”。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睡後收入”是企業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我們認為企業將來的形態會發生巨大的改變,金字塔型結構將進化成為矩形甚至是倒三角結構。

一般來講,現在的企業分為三層,分別是決策層(老闆、高管)、管理層(各級主管)、執行層(一線員工)。但是數字化之後,我們會發現需要的執行層人數是越來越少,拿直播電商打比方,一個好的主播帶來的帶貨效率,比線下的眾多導購員和線上的一堆客服,效率還要高出很多。

所以說我們可以觀察到,企業的執行產能慢慢開始收縮了,隨著數字化的推進,執行層甚至可能會逐漸消失。那麼於公司而言,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做好決策,因為決策做好了,數字化系統打好之後,我們基本上只需要盯著數字,就能保障企業的運行了。

拿我們自己舉例,這幾年我們也在思考數字化,並且在做對應的系統——吉客雲。在設計首頁的時候,我們內部就有爭議,有一部分長時間做傳統軟件或者做網店管家比較久的同事,認為首頁就應該是一個導航欄,用流程圖或者導航告訴用戶怎麼操作,每一步該怎麼做。

我把這個方案否掉了,我說將來的企業,他的執行層會慢慢消失的。大家不太關注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更多的人是管理層的決策者。

所以我把我們的首頁就叫做駕駛艙,在這裡配各種數據,不同企業可能關注的點不一樣,我們都可以給他配上去,所以這也導致我們的產品開發理念是不太一樣的。

我們認為將來對企業來說,更多的人是盯著數據去做決策,然後執行層面的事情都被數字化做掉了,包括我們現在在淘寶開店也是這樣的,理論上商家把貨加上去,然後描述寫好,接下來就是等收錢。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實際上這些事情在我們的很多用戶當中,已經有一部分實現了,就像我前面說到的,他們把一些執行上的事情交給外包了。

比如這幾年的雲倉發展得非常快,電商平臺裡面,貨品上架以後,就等著訂單從系統裡流轉給雲倉,無論是菜鳥還是京東,他給你發貨以後,你就等著收錢就可以了。

說到這個企業的數字化,第一部分就是產品隨時隨地交給客戶,有一點我希望給大家補充分享,就是我們的有些客戶,尤其是很多大品牌,他們已經開始跟著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開拓周邊的國家市場了,特別是東南亞,這兩年東南亞的電商發展是非常快的。

東南亞的電商我看了一下,也跟一些行業的朋友做了些溝通,其實東南亞的賣家大部分是大陸的。不要看印尼那麼大的市場,他本地的賣家非常少,大部分賣家還是來自大陸,包括臺灣的也是一樣。

所以從用戶的廣度來講的話,我們還是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的,不一定非要盯在國內的電商上。


— Part Ⅲ —


前面說完目標,那麼接下來有哪些實現數字化的路徑呢?

首先就是分銷渠道的數字化,藉助數字化工具,讓渠道商原來的長處發揮出來。

舉一個例子,我們的客戶得力文具,他們的傳統渠道在天貓、京東開店,賣貨後自己去發貨。

上面我們提到,備貨有時候是沒辦法去應對流量的不確定性的。一次搞活動,可能你的備貨又少了,這個時候再從品牌商這邊去調撥貨品,然後再發給消費者,時效性會打折扣。所以分銷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會囤貨,然後出現庫存積壓的問題。

為此,得力在寧波建了一個比較大的中心倉,先把複印紙品類的貨權放到自己的品牌商這邊,消費者買了之後,表面上是從某一個代理商渠道那買的,但是發貨是由寧波的中心倉去發出,這樣就可以確保物流的時效性。

通過這種共享庫存的方式,不影響消費者的體驗,又拆解了分銷商的庫存壓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分銷渠道是個賦能,大家不用擔心庫存的問題,錢也賺得開心。

從數字化的角度,這個變化本質是把我們的銷售渠道數字化,銷售渠道本身就應該是賣貨的,是由於傳統的這種物流不發達、信息不發達,導致我們不得不把我們的貨品交給我們的分銷商。所以這種賣貨的方式變為帶貨的方式,其實是迴歸本質。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把銷售渠道真正的迴歸到他賣貨的本質,倉儲、物流這些東西讓品牌商去做,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把賣貨變成帶貨模式了。那麼代理商他賺的是什麼呢?不再是賺差價了,而是佣金。現在我們在系統裡面做結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是按佣金結算了。

目前吉客雲已經對接好幾家這種案例,接下來也會有更多品牌商推進這樣的模式。

基本流程也很簡單,我們的分銷商不管是網店訂單還是線下訂單,都通過系統來遞交給供應商,供應商再去發貨,最後完成整個閉環。



18年電商零售行業經驗,帶你深入解讀數字化轉型,如何吃這波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