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導語:

彈劾,作為古代官吏之間交替更迭最常見的手段之一,但是,以死彈劾之人卻是寥寥無幾,明朝楊繼盛,就是其中之一。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楊繼盛

楊繼盛被譽為明朝第一直諫忠臣,他的人生共進行過兩次彈劾,一次被貶,一次付出生命。

而最能凸顯他壯志情懷,殺身成仁的莫過於他的詩作: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縱使自己的力量薄弱,也想為國家社稷作出一份微薄之力 ,"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想為國家政務貢獻一份微薄之力,"要留清白在人間"。

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年少磨難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百年史來最為鬧騰的帝王,他統治時期,沉迷玩樂,不理朝政,宦官"八虎"當政,為非作歹,朝廷混亂,忠臣殆盡。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朱厚照

楊繼盛便出生在這樣的時代。

正德十一年春夏交際時,一個孩童呱呱墜地,這是一個世代耕讀的家庭,在七歲前,這個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好景不長,母親在他還未懂事,還沒有學習時,撒手人寰,留下這個孩童。

父親在母親死後便再娶,如同許多故事情節一般,這個繼母待他並不好,甚至讓他承擔家裡的放牛活,不讓他上私塾學習。

在放牛時,這個孩童路過鄉里的私塾,看到跟自己一般大的孩童都坐在裡面讀聖賢書,朗朗上口,他非常羨慕,在家時請求家人允許他上學。

但是,意料之中,家人並不同意,認為他年紀小,不用讀書,他以自己年紀小可以放牛,應該可以讀書為由,說服父親,父親讓他上私塾,但還得放牛。

直到這個孩子十三歲時,父親才同意讓他跟隨老師學習,因為是耕讀家庭,他的家境貧困,但他不氣餒,越發刻苦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鄉試中舉,進入國子監學習時遇到了一位人,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以自己的人生改變了這個人。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國子監

這個人是時為國子祭酒的徐階,此時的徐階還未曾注意到這個不起眼的學生。

學藝刻苦

嘉靖二十六年,已經步入青年的楊繼盛終於步入了高一級的科舉考試,三十二歲的他在會試中第三十八名,隨後的殿試為二甲第十一名,對比起同屆科舉的幾個令當時震耳欲聾的人,比如王世貞,比如張居正,楊繼盛顯得非常不起眼。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張居正

但是正是這個不起眼的人,他不在乎官名利祿,不在乎高官厚祿,而是始終抱著為國報效,為民盡力的心願,邁著他堅實的步伐進入明朝的政務機構。

他在南京吏部任職時,受到了自己上司的賞識,常常教授他身為官吏如何自保其身的道理和古往今來的典故知識,求知如渴的楊繼盛認真記錄,虛心學習。

嘉靖二十八年時,到任兩年的他又跟隨尚書學習樂律,在反覆思考中得出十二律,聲音令尚書喜悅,更是將畢生所學教授予他。

楊繼盛初到任的數年都過著自由自在地生活,他虛心好學,又刻苦自律,深受上司賞識喜愛,他時刻心懷百姓,作出許多貢獻,得到百姓熱愛。

可是此時的明朝朝廷並不安寧,明世宗朱厚熜的修仙修道,不理朝政,註定導致權利的外放,進而產生奸佞。

彈劾仇鸞

嘉靖二十九年,政績突出的楊繼盛調任京城任職,時為兵部官吏。

此時的朝政由內閣首輔嚴嵩隻手遮天,他聯合大將軍仇鸞共同陷害前任首輔夏言後,兩人矛盾開始激化。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嚴嵩

仇鸞是世襲侯爵,他的先輩為此南征北戰,為大明王朝立下汗血功勞,當仇鸞繼承後,一切都亂了套,他雖為將相之後卻毫無將相之才。

庚戌之變後,這位無德無能的侯爵升任為大將軍,深得帝王信任,帝王的寵愛讓他衝昏頭腦,與嚴嵩開始對著幹,但嚴嵩並無他法,只能忍耐等待時機。

恰逢蒙古首領多次擾亂邊境,仇鸞為息事寧人提出開馬市,加深貿易,來平息禍端,馬市看似為公平交易,實則是放寬對蒙古部落的貿易,明朝處於吃虧一方,因為實力不足。

楊繼盛以自己獨特見解發現這一矛盾,便上書反駁這一做法,點明蒙古部落收到這一特權後,將會更加大肆掠奪,不顧及平民百姓,邊境將會更加混亂。

然而縱使他的遠見如此,帝王將其與大臣商議時,卻被主使者仇鸞所駁回,認為楊繼盛胡言亂語,沒有意識到情況危機,敵寇的強大,請求帝王罷免他的官職。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仇鸞

商議的大臣也因此附議,認為此事難以中途停止,帝王猶豫不決時,仇鸞又進密書,楊繼盛被捕入獄,後被貶偏遠地區。

但是他沒有因此喪氣,而是繼續為朝廷百姓獻力,粗茶淡飯,兢兢業業,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甚至親切稱他為"楊父",他離職時, "送於百里之外者千餘人"。

以死彈劾

一切如楊繼盛所料,馬市的弊端暴露了,帝王開始反思並且重新重用楊繼盛,在內閣首輔嚴嵩的保薦中,楊繼盛進入兵部最富有的部門。

嚴嵩仇視仇鸞,他認為楊繼盛彈劾仇鸞的做法是在向他靠攏,所以提拔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沒有料到,楊繼盛的彈劾並非拉攏他,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黎民百姓。

他怨恨嚴嵩比仇鸞更甚,認為百姓的苦難,朝政的黑暗,臣子的懦弱,罪魁禍首都是嚴嵩一人所致,雖朋友多次勸解他,留得青山在。

但是楊繼盛義無反顧,只求殺身成仁。

殺身以成仁,以死為彈劾,死劾意義在哪?

楊繼盛

嘉靖三十二年,楊繼盛上書《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提出前人不敢提及的嚴嵩十大罪行,帝王看後發怒,但是嚴嵩以他的權謀截斷了帝王的怒火。

楊繼盛被捕下獄,並且受廷杖一百,友人們都為他獻上藥物,他通通拒絕,認為自己是為民除害,為國報效,自己一身正氣,絲毫不畏懼。

在多方幫助下,楊繼盛勉強在獄中度過他的餘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刮骨療傷,皮綻肉裂,絲毫不哭喊,在黑暗的牢獄中燃燒著自己的光芒,甚至杜撰了自己的著作撰成《年譜》。

楊繼盛受到百姓愛戴,朋友也眾多,嚴嵩見情況不佳下決心殺死他,嘉靖三十四年時,嚴嵩黨中的趙文華上書誣陷閩浙總督張經的罪論奏疏,嚴嵩在後加上了楊繼盛的名字,帝王並未仔細批閱,潦草處理。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楊繼盛被處決,棄屍於市。

總結:

死劾的意義在何處,從楊繼盛的經歷中我似乎得到一點啟發,為了百姓,為了國家,犧牲小我而去成就大家。

前無古人而後無來者的楊繼盛,值得永遠緬懷。

參考:

百度百科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