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激發脫貧奔康內生動力

文化扶貧激發脫貧奔康內生動力

跳沙朗 (視覺綿陽·資料圖片)

文化扶貧激發脫貧奔康內生動力

吹口弦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四川省“文化扶貧示範村”創建活動領導小組印發了《歡歌共唱新時代文化扶貧助小康——2018四川省文化扶貧示範村案例彙編》,北川羌族自治縣永安鎮大安村作為全市唯一典型案例被納入該書。與此同時,在2019年文化扶貧示範村創建中,北川成功創建13個(全市30個),創建數居全省縣市區首位。

近年來,北川始終堅持扶貧和扶智相結合,聚焦文化惠民扶貧工作和“文化扶貧示範村”創建,大力實施精神文化引領、文化陣地建設、文化數字傳承、文化產業培育等惠民工程,促使文化軟實力轉化為脫貧奔康內生動力,通過文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扶”出了羌鄉新面貌、新氣象。

實施精神文化引領工程打造文化惠民扶貧新引擎

“現在打牌的少了,吵架的少了,老百姓都願意把時間用來學習,通過學習來提高致富奔康的能力。”3月27日,記者在永昌鎮寶林村採訪時,鎮文化專幹鞏曉玲感慨地告訴記者。而這一變化,得益於北川以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築牢農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基礎。據瞭解,近年來北川通過深入開展“農村清潔行動、農村健康行動、農村禮儀行動”“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蘭輝式家風”“北川好人”和脫貧攻堅“明白人”等活動,積極引導貧困群眾感恩砥礪奮進,加快脫貧奔康,共建文明鄉風。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獲評全國文明村鎮4個、省級文明村鎮(社區)3個,獲評“中國好人”3人、“四川好人”15人、“四川省道德模範”3人、“四川省新時代·好少年”1人。群眾任昌會榮登“中國好人榜”,學生任芳芳和段翔、李瑤分獲“2016全國最美孝心少年”殊榮和“2016全國最美孝心少年關注獎”,中國心志願者團隊“那山成長營”志願項目獲得2016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大賽金獎。

實施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培育文化惠民扶貧新載體

“現在我們每個村都建有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文化院壩,還配好了音響、民族服裝、民族樂器、投影等公共文化服務用品。”在永安鎮大安村,村支部書記劉成自豪地告訴記者,有了這些“陣地”,每年開展“我們的村晚”、農民運動會和“七賢柏七夕節”等活動,村民們不但能通過活動展示個人風採,還能在活動中以銷售土特產等方式來增加收入,可謂一舉兩得。

截至目前,北川已為全縣343個村(社區)配送了公共文化服務用品。同時,持續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每年組織開展送文化送戲下鄉150餘場、公益電影放映3000餘場次、“全民閱讀”流動圖書車服務活動10餘次、文化專幹及文化志願者專題培訓5批次2000餘人。為了培養一支“永不撤走”的文化人才服務隊伍,北川還採取多種形式對全縣文藝骨幹、文化志願者進行培訓,經過培訓的文藝骨幹和志願者再下鄉進村開展文化宣講、文藝表演、提供文化指導,並進行結對幫扶,從而達到文化培訓的“全覆蓋”。

實施文化數字傳承工程構建文化惠民共享新模式

“疫情‘禁足’期間,廣大群眾足不出戶通過數字圖書館和數字文化館閱讀書籍、查閱資料、學習羌族歌舞和羌繡等,效果非常好。”北川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悉北川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數字電視圖書館,為廣大農村群眾重點提供涉農法律法規、種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圖書和視頻。同時,北川積極探索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通過建立數字文化館,將大禹祭祀、羌歷新年、羌歌羌舞、北川“非遺”及文藝講堂等資源數字化,並在基層網站實現互動共享。

經過3年的建設,北川文化館順利完成了第一批數字文化館的試點建設任務,實現了“文化入戶數字服務——村村享、戶戶通、人人用”的目標。通過手機App、互聯網網站、數字有線電視網絡等手段,將北川文化館資源數字化並傳送到全縣19個鄉鎮、33個社區居委會和310個行政村,解決了文化服務進村入戶的難題,豐富了全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

“我們的數字文化館已經順利通過國家文旅部驗收並獲評全省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工程。”北川文化館負責人介紹說,“我們還在曲山鎮沙壩村、桃龍藏族鄉九成村分別建起了農耕博物館,用大量翔實的農耕文物、史料等,生動展示禹羌兒女艱苦奮鬥、勤勞奮發的崢嶸歷程,進一步激勵貧困群眾感恩奮進、加快脫貧。”

實施文化產業培育工程做實文化惠民扶貧新支撐

前不久,永昌鎮的“首屆牡丹文化旅遊節”正在該鎮金龜村牡丹園開展,蓬勃怒放的牡丹花吸引了眾多的遊客,許多村民們通過在節慶中務工和出售土特產等增加了收入,在已經成功脫貧的基礎上朝著小康又邁進了一步。近年來北川聚焦文旅融合,大力實施文化產業培育工程,不斷做實文化扶貧新支撐,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營造了充足的底氣。

據統計,目前北川已建成永昌鎮金龜村、曲山鎮石椅村等以禹羌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文化旅遊示範點(村)10餘個。近兩年來,北川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巴拿恰、五龍寨、西窩羌寨、石椅羌寨等地開展民俗常態展演1600餘場次,打造大禹祭祀、羌歷新年、沙朗節、桂溪辛夷花節、青片情歌節等民俗節慶、鄉村旅遊活動30餘場,創作“大禹羌山情”“風從羌山來”“阿哥阿妹唱羌山”等特色文藝作品20餘個,上市羌繡、羌茶、咂酒、水磨漆、草編等文旅產品1000餘種,開展非遺專項培訓10期800餘人。大力引導縣內文化企業及領軍人才(團隊)抱團發展並“走出去”,2019年共組織文創企業走出國門14批次、走出省市45批次。“匯德軒”系列文創產品品牌培育入選國家文旅部“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支持項目。“北川羌族草編、沙朗進校園”入選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2019年,北川成功入選“首屆中國文化百強縣”。

□王關倫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楊檎

編輯:李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