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炒了一辈子,居然没人发现他本质上是在炒作自己的八卦

柳传志炒了一辈子,居然没人发现他本质上是在炒作自己的八卦


“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联想应当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最成功闯出来的科技企业之一,曾经获得10年以上PC销量在中国以及全球第一的桂冠。2014/15财年(截至2015年3月31日)销售额达到最高峰值463亿美元,排名世界500强231名。可是,近两年业绩停滞并出现亏损,使得人们再次反思联想的问题。其实,中国企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现在的确遇到一些需要突破的共性的管理瓶颈,联想是很有代表性的。

联想诞生于1984年,由柳传志带领10名中科院计算所技术人员出来创立。从这个来历可见,联想是带有事业单位背景的。与其他一些类似的创业不是太成功的案例相比,联想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上与中兴解决得比较类似,就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这使其按市场规律成功地长期稳定发展。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还为事业单位或国企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人、财、经营是否可自主。如果企业领导人原单位可随意任命,人员工资标准要原单位同意,重大经营战略决策也需要原单位同意,那就不是独立的,反之就是独立的。以此标准衡量,就不用去讨论联想、中兴等企业是否为国企的问题。

联想发展之初,中国刚改革开放,企业技术水平还很低,而中关村的环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柳传志在很早就提出了“贸-工-技”的发展战略,就是先做贸易赚钱生存下来,再发展工业,这样有了资金基础再进行技术研发。这个战略当时普遍地被认为是相当明智的。联想也因此在市场中快速崛起。

对于如何看待技术的问题,当年的《计算机世界报》等IT界的刊物上可是有不少关于联想的故事,尤其是柳传志与倪光南的恩恩怨怨。很有意思的是,对这些联想都丝毫不回避,长篇大论地在各个IT刊物上持续不断地报道。例如最初柳传志是如何把倪光南当神仙一样供着,柳总公开讲倪光南是1,其他人都是0。没有这个1,其他人的作用都没有意义。但最后,双方经营理念实在是有较大距离,最后倪光南不得不离开。柳总谈到当倪光南离开后他是如何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忍受不住当着同事的面嚎啕痛哭。现在网上又开始不断见到孙宏斌与柳总恩恩怨怨的文章,这一看怎么那么像当年柳倪恩怨故事的风格呢?而且一些文章是写手幸运地采访完了柳传志本人又很快采访孙宏斌后写的。柳传志真的是中国事件营销的超级前辈和顶尖高手,甚至远在中国娱乐圈学会炒自己的绯闻搞事件营销之前,他的既八卦又不太落俗的故事就连续不断了。那些故事不知省了多少广告费,让联想长期保持较高的知名度。这在中国企业界的确是凤毛麟角。与王石等人纯属被动地让媒体抓住个人家事炒作不同(还有杨翁等,人家是合法夫妻你再炒又能炒出什么?),

柳传志是自己主动炒作自己,都炒了一辈子了,到现在居然从来没人发现他本质上是在炒作自己的八卦故事。

与一般娱乐圈的人搞不好一炒就炒“糊”,甚至“把锅底炒漏”不同,同样是八卦,柳传志无论怎么炒,不仅不会让人对事件主角有负面感觉,而且越炒越让人对双方都产生尊敬至少是同情,这可真是奇了怪了。孙宏斌看来是得到柳传志的一些真传,也不断主动炒作自己与柳传志的恩恩怨怨,这师徒俩一唱一合地还真炒出一些新花样。柳倪故事炒作的是两人如何热情携手后又如何痛哭地分手,柳孙故事炒作的是两人更加惨烈地分手后又如何奇迹般地重新携手。这体现出事件营销的很多基本规律:故事越离奇,炒得味道就越浓、越鲜、越吸引人;故事越感人,炒得味道就越香、越醇、越没负作用。

柳传志炒了一辈子,居然没人发现他本质上是在炒作自己的八卦

柳倪故事炒作的是两人热情携手后又如何痛哭地分手


柳传志炒了一辈子,居然没人发现他本质上是在炒作自己的八卦

柳孙故事炒作的是两人更加惨烈分手后又如何奇迹般地重新携手


而关于杨元庆的故事就太多、也太乱了,例如迟宇宙、方兴东等的文章,“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甚至群口相声”都有。“杨元庆是联想合格的CEO吗?”“杨元庆到底干得怎么样?”等文章把杨元庆自己,杨与柳传志、郭为、刘军、陈绍鹏.....一众人的恩恩怨怨炒了一个遍。真与管理问题相关的内容反倒失去焦点了。

因柳传志太擅长对公司内部高层个人之间恩怨问题炒作,以此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广告价值,炒作的内容是真是假就不重要了。而且绝大部分可能确实都是真的。这也是联想极大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好多都是听着他们的炒作故事长大的。几乎从来没见柳传志否定过媒体上对他的炒作,由此可见他对这种事情的主动把控能力强到何种程度。在其他公司一般人们对这类事都是讳莫如深,甚至可能会极力回避或否定。2016年初炒作杨元庆是不是合格CEO的话题时,联想官方公众号“不停联想的人”就马上出来反对。由此可猜测这种炒作不是杨元庆自己主动愿意做的事情,一上来就炒出“糊”味甚至有点“焦”味了。不象绯闻,炒得是“颜色”而不是“成熟度”,无论怎么炒,就算炒糊了也是桃色的。炒恩怨这种“品种”的火势稍大,就会炒糊炒焦变成“恩仇”了。火候能把握到柳传志那种“不焦不嫩”的程度,它技术难度确实太高了,一般人真的是做不到。

我写这个文章不仅不想去炒作他们个人间的任何恩恩怨怨,而且是将这作为一个误差因素去屏蔽掉来考虑问题。这些恩怨故事我都听了快一辈子,也早就听腻了。我希望以科学的角度研究出其中真正的管理学规律。

说实话,当初我真是很同情柳总的,因为比较赞同他“贸-工-技”这样看起来比较现实的发展战略,而倪光南院士很坚定地追求技术研发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有些冒进。

很荣幸,当我2006年出版第一本书《通播网宣言》后,想赠送倪光南院士一本,他欣然接受,甚至爽快接受了我邀请他共进晚餐。他对技术创新的慷慨支持使我备受感动。第二次见到倪光南院士已经是十年之后的2017年春节前北京长风联盟科技企业的新春招待会。倪院士在会上发言,依然在积极鼓励北京的企业应当进入IT最高技术水平领域的技术开发,像芯片和操作系统等。他的这次发言让我深感触动,因为现在提这个早就已经不算“要求太高”了,中国已经有相当多企业达到这个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并且也在做相应的事情。就在晚会上我突然对联想的战略认知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产生一个疑问:联想实际走的路到底是“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当年倪院士在联想时,客观地说还是有些技术研发突破的,尤其PC汉字处理技术上颇有建树。杨元庆就是因为销售联想汉字处理技术时,将所有特色字体全部打印显示在一张A4纸上,这样使客户一眼就可看到联想产品的所有功能。这个举动引起了柳总的关注,杨元庆在联想的仕途一路飙升,直到掌舵联想集团。联想后来在广东惠阳建了主板工厂,我当时在惠州王码公司,因此也去联想的主板厂亲身感受过。

可是,现在联想都400多亿美元销售额,利润都可达到几个亿美元了,技在哪里呢?不仅难以让人感受到,反而几次起到重大作用的并购案,更像是最初中关村的“倒”——把砍低价格的货倒过来加点价再卖出去。


柳传志炒了一辈子,居然没人发现他本质上是在炒作自己的八卦

购买《科学经济学》请点击下面“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