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中医博大精深,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名医。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有些特殊,他被中医界誉为瘟病学泰斗,他对医学的研究非常认真而谨慎,曾为了一个病人自砸招牌又改名换姓,远赴他乡学习治病良方——下毒。

我国的中医把流行性传染病和热性病统称为温病。在人类的历史上流行性传染病经常发生,受古代医学技术的限制,这些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往往会造成的很高的死亡率,令人谈虎色变,又不知道如何去防范,所以过去的人称它们为瘟疫。

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叫叶天士的中医对这类病有很高明的见解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由他编著的《瘟病论治》《临证指南》至今仍是指导中医瘟病临床实践的基本法则。

叶天士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14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他便立志学习中医,继承祖业。他潜心学习,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病理解说、药方、文本等等,翻出来反复研习、揣摩,并结合实践接手父亲的医铺,逐渐地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但叶天士还是觉得自己的学识根基不稳,对一些病理知识难以理解。于是,20岁那年他忍痛变卖了祖产走上了寻医拜师之路。他只要打听到哪里有名医,就前去拜师,做别人的徒弟,虚心请教,并详细记录。就这样叶天士花了十年的时间,行万里路,先后拜了17位名家为师。经过这十年的严格锻炼,在学医道路上的摸爬滚打,他的望、闻、切、问的功夫,已能做到一经诊视,就能断定病由的地步。

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回到家乡后,叶天士渐渐地出了名,在江浙一带被人誉为活神仙,有位病人赠送他一块“天下名医”的金子大匾,叶天士把它作为招牌挂在了门口。可是,有一天,一个秀才气冲冲地走到他家门口,举手就要砸这块招牌,当时被人拦住了。众人都感觉很奇怪,只是叶天士发现这位秀才好像在哪见过,这使他猛然想起了三个月前的一件事。

那次叶天士出门行医,在路上遇到一个上京赶考的青年,凭多年的经验看得出,这个青年患了病,而且病势已经很严重了。他主动上前替他诊脉,并判定青年患上了肺痨,两个月内必将暴病死去。当时,叶天士对这种病也束手无策,所以他劝这个青年不要上京赶考去了,应该及时回家准备后事。

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现在,三个月都过去了,这个青年还好好地活着,而且看样子非常健康,这是怎么回事呢?叶天士料想,一定是另有高人治好了他的病。想到这里,他惭愧不已,上前摘下那块“天下名医”的招牌,使劲往地下一摔,招牌断成了几截。

然后,叶天士诚恳地把青年请进家里,一边向他赔礼,一边问他病愈的经过。原来,那天这个青年听了叶天士的诊断,虽十分吃惊,但又觉得科举的机会不可错过,还是继续进京了。这天,他走到山东莱阳境内,突然病发,幸亏被一位老僧救下,每天用梨调治,过了两个月,病就慢慢痊愈了。

叶天士听完青年的这番陈述后,悔恨自己回到家乡后,抱着“天下名医”匾额沉醉在自我满足的小天地里,感觉自己就是那只被人嘲笑的井底之蛙。于是,他决定再次踏上拜师之路,他来到山东莱阳,上山拜师前,他又改名换姓,彻底丢掉过去的虚荣。老僧见他从外乡而来,一路风尘仆仆,先让他休身养息,几天后便正式收他做了徒弟。

时间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有一次,老僧有事下山,吩咐徒弟们主持庙里的门诊。一大早,便有一个年轻妇女上山求诊。病人面黄肌瘦,据说看过不少名医都没有治好。叶天士替她诊脉后,心头一紧,他确诊这个妇女患上了肺痨。叶天士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开好了药方。

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可是,药房的师兄弟接过药方一看,前几味药使用的都很得当,只是这二两砒石让人吃惊,因此都不敢给病人拿药。幸好这时候老僧回来了,接过药方一看也愣住了。砒石即是我们俗称的砒霜,虽可入药但有剧毒。这个处方让老僧对叶天士发生了怀疑,因为毒药入药须慎之又慎,老僧从来没有教过徒弟这样的方子。在老僧的地盘问下,叶天士不敢说谎,于是把如何巧遇青年秀才,自己为何砸自己招牌,一直到上山拜师的事都说了出来。

叶天士说,肺痨的死亡率很高,一般医生根本治不了。那个青年秀才说您每天用梨为他调治,自己当时就觉得没那么简单,所以在上山后特别留意您给此类病人看病的方法,偷偷学会了治病处方。老僧听完,笑道:江南叶天士我早有耳闻,谁料今日相见,你竟是为下毒而来……

叶天士一生立志瘟病学的研究,特别专长于伤寒、猩红热、脑膜炎、肺炎、霍乱、痢疾、腮腺炎等病,尤其对传染性疾病,有其高明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本领,是清代治疗“瘟病”的专家。

清代中医温病学泰斗,不走寻常路改名换姓,去偷学如何在药里下毒

叶天士在江浙一带,治病救人无数,特别是苏州大瘟疫的时候,他精湛的医术,使苏州百姓逃过了一次又一次大灾难。因此,他又被苏州老百姓称为瘟疫“克星”。

1745年,叶天士80岁时,他自知大限已到,临死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子孙,他说:“医可为而不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可见,叶天士把医生这个职业看得多么的神圣,他的医德又是如何的高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