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法国蓝光版封套

台湾有部小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者吴淡如。不知道小说和电影哪个更早,但都是由当年一桩真实事件生发出来则确定无疑。20世纪60年代初,导演杨德昌(1947-2007)就学的学校夜间部初二一个男生因女友移情,在牯岭街杀死了女孩,震惊当时社会,也给杨德昌留下深刻印象。那时他14岁。

若干年后,他根据这一事件拍出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再次震惊台湾并世界影坛。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看似是常见的校园题材,但着眼点绝不仅限于少年的青春生活。该片关怀的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整个台北社会,规模宏大,结构繁复,立意深远,具有史诗般的气度。电影里的男孩子十之八九都有点男性沙文主义,导演杨德昌宁可忠实呈现而未强加修饰,但是他籍着一些女性的抗议与不平来批判、来平衡,而没有完全沉溺在男性友谊或暴力的浪漫中。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导演杨德昌(中)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中的两位主演张震(右)和杨静怡在试镜时合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完全不同于侯孝贤《悲情城市》(1989)的方式,以“锐利的现代感” 呈现给台湾影坛一部史诗式的大气魄作品。杨德昌的思维方式偏于理性分析,他从容不迫地讲述着故事的背景,剖析着“台湾社会的一个横断面”。

20世纪60年代初,对台湾两代“外省人”来说是灰暗绝望的年代,台湾在政治高压下动荡着,充满危机。如果说台湾本土人孤单无依,逃过去的“外省人”则心里更加失落,无所归依。来自大陆的小四(张震饰)的父辈受到迫害、审查,母亲被免教职。家庭遭遇挫折的小四在学校也没有被公正对待,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少年恋情的失败让他心境无法平和,终于走向无法挽回的错处。 当年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小村落,被称为“眷村”。台湾作家朱天文和白先勇的小说中多次提到“眷村”。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韩国版海报

“眷村”人们的生活有些空虚绝望,“眷村帮”和那个时代多数男孩子们一样,好勇斗狠,争风吃醋。出身低寒的少女小明(杨静怡饰)如菟丝子依附于几个男孩子之间以期获得保护。此时小四的力量不是足够强大,所以她拒绝他。少年世界里过早卷入成人世界的丑陋,小四以极端的方式完成对纯美少年时代的献祭。也留给观者太多思索和叹息。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讲述地最美的是男性之间的友谊。

【男性间的友谊和一往情深】

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有最美的男孩Honey(林鸿铭饰),还有美得令人泫然欲泣的男性友谊。

片中,每个男孩都怕Honey,他是帮派的大哥。他不在时,小四爱上了他的女友小明。他回来后,帮派少年们正要为难小四,却由Honey来解了围。小四初见Honey的第一印象被杨德昌拍得极为深刻:经由小四的视角,我们看到了Honey与小明拥抱的远景镜头,面对小四的是Honey。这个画面构图美丽,Honey也格外俊美,何况还有一段距离,似乎预示了小四对Honey的可望而不可及,整个画面简直是被诗化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林鸿铭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中惊鸿一瞥地扮演过Honey。

几天后,Honey跟小四还有一次交谈,那是Honey和万华帮来往时。那一次,Honey说的话显示出自身学识的不足,却诚恳、直率地拉近了与小四的距离。就凭着这两次的交汇,Honey成了小四的偶像。小四不跟Honey争夺小明,追求小明却是Honey生前允诺过的。

值得玩味的是,Honey死后,小四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Honey去爱小明?尤其是到末了,小四说他自己就是Honey(接着他杀了小明),那仿佛还背负了责任与使命,在禁忌与不自觉的背后,也许Honey才是小四的最爱。

其实小马(谭志刚饰)与小四的友情也美如爱情,比男同志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更加暧昧。小马以转学生身份来到小四的班上,两人初见就是一段惊艳。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当年台湾报纸影剧版对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的新闻报道。

只不过帮派少年的身段使得小四的凝望换来小马的一脸不屑,可是小四的不向老师告密并代为受罚引来了小马一辈子真挚的回报。小马在小四被帮派少年围殴时赶来解围,把权贵家庭的吃喝玩乐(电冰箱的冰块与橙汁、枪械、录音机......)让小四尝新、把小四奉为上宾、待如知己。

所以,当小明向小四开枪走火时,这对男女只是各自惊慌失措,匆忙赶来的小马却怒不可遏地打了小明一记耳光——小四是他的最爱,也是唯一的爱,这是小四不大可能够体会的。因此,小马甘愿跟小四分享一切,包括女孩,小四却不肯和小马共用小明。

你可以说爱情是自私的,或者,小四对女性(尤其只有小明,而不包括小翠!)有某种程度的尊重。个人认为小四在不自觉中常常不尊重小明,爱虽真挚,但是小四真正不肯跟小马分享的,与其说是小明这个女孩子,不如说是Honey那个俊美的男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在日本上映时刊登的电影内容广告。

演唱会那夜。场内是小马买了两个玉米棒与小四分享(也许杨德昌的用意是以玉米棒来象征为阴茎,并暗示他们是哥们间的情谊),场外是Honey遭到谋杀。

杨德昌把Honey的死拍得让观众极为震撼,车祸前,车灯映照着Honey的脸,Honey连临死前都是璀璨、磊落的,那是观众对Honey的最后印象,绚丽如流星。结果,辉煌的早逝,人渣反倒残存了下来,政治的天空恰似那夜,一片黑暗。从爱情方面衡量,那一夜Honey、小四、小马都来了,却无缘共处,则又隐隐陈述了爱情的难以分割或分享,小马“单恋”小四,不正像小四一厢情愿地对Honey一往情深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张国柱和张震在生活中也是一对父子,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中演的也是一对父子。

【稀释一女两男情感/强化男性的自恋】

吴宇森的电影中讴歌男性友谊非常令人动容,不过手法稍显粗糙;侯孝贤的电影显示了对帮派少年的熟悉以及导演自身的江湖气概;杨德昌从来不谈这些,却把帮派少年的情怀铺陈得这般深刻、极为感人。

少年间的男性友谊,被杨德昌时而粗犷、时而优雅、时而诗化得宛如爱情!比起大岛渚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戦場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筱田正浩的《少年时代》(1990),杨德昌与这些杰作鼎足而立且独具一格。

其实有时候重新回味才赫然惊觉:Honey死后,小四的身体某种程度上附着了Honey的灵魂,为自己也为Honey继续关心小明、“保护”小明、“爱恋”小明。末了,小四痛心小明不自爱,愤而杀死小明。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剧照:张震饰演的小四和谭志刚饰演的小马(左)。

小四自以为是替Honey怎样怎样。这时你才会明白《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确实是先后从生活、文学(提到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名)、电影,三管齐下,杨德昌流露出经营1960年代初期背景的台湾版《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956)!

所以,Honey与小四无论怎样惺惺相惜,倒像是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与导演金·维多King Vidor电影里的安德烈公爵(梅尔·费勒Mel Ferrer饰)与皮埃尔(亨利·方达Henry Fonda饰),共同爱上了贵族小姐娜塔莎(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饰),两男之间并未争相抢夺,皮埃尔既愿成全安德烈公爵并压抑自己的深情,又在安德烈公爵死后多年才敢向娜塔莎表白。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导演杨德昌(左一)和演员林鸿铭(左二)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的拍摄现场。

杨德昌的卓越向来是愿受启发而不屑模仿,更无意复制。他把《战争与和平》一女两男的三角关系及战火让许多人流离迁徙的时代背景,这些类似《战争与和平》的躯壳,却用了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电影《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1969)里两位年轻男主角恩可皮Encolpius与阿休多Ascyltus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个“自我”(溯源到荣格的理论),而非表象的男同志之间的情欲关系(反倒更贴近男性内在的自恋)填充灵魂而意在言外,让小四与Honey某些时刻、某些场合(譬如小四杀死小明)合而为一,某种程度上稀释了把《战争与和平》一成不变、照单全收的表象。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台湾版海报。

更何况,杨静怡再怎么清纯可爱也不像扮演娜塔莎的奥黛丽·赫本那般神奇美丽,或许才是让人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跟《战争与和平》联想在一起的最大阻碍(有些男孩只爱看战争片,但把《战争与和平》当成同样是1956年出品的《巨人传Giant》都看成是文艺片,在这方面《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战争与和平》倒很一致)。或许杨德昌往后才会找出真正可以媲美奥黛丽·赫本美貌的陈湘琪......

【理想的光辉与绝望的哭喊】

杨德昌是理性的。他的镜头总是很有纵深感,与剧中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显得冷静而审慎。但是犀利冷酷的外表下,是悲天悯人的温暖情怀,所以在影片惨淡的环境中,仍然有几个特殊的人物,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带给小四信心和力量。然而也可以说,正是这些理想让小四在社会中四处碰壁,终于走向毁灭。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剧照,第一排右边第一位穿黑色旗袍为蔡琴。

小四在家中与母亲(金燕玲饰)和兄弟姐妹交流都不多,唯独和父亲(张国柱饰)能够倾心长谈。父亲是个传统的读书人,正派而不懦弱,对于世间的丑恶敢于谔谔直言。小四的处世之道受父亲影响最多,父亲是他的标杆,正因为如此,小四才最不能接受父亲对现实的妥协。

老三二姐(姜秀琼饰)是个基督徒,虔诚,坚忍,诲人不倦,对于不公平的事总能抱以宽容的谅解。小四虽然平时对二姐不以为然,但骨子里抱有深深的敬爱。

小公园的精神领袖Honey看起来是全片中最超凡脱俗的人,全身都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小冰店里那段,Honey的出场显得那么威仪堂堂。工整的构图中,Honey总是处于中轴线,让他的背影看起来极富震慑力。用小明的话来说:“人人都怕他,但其实他最老实。”所谓“老实”就是刚直不阿。忧郁的性格加上《战争与和平》的影响,让Honey特别崇尚孤独的英雄。Honey的人格魅力让小四倾倒。Honey的死激发了小四保护小明的信心和力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日本版海报。

这些守卫理想的斗士,最终都落得不幸的下场。父亲在一次政治变故后变得懦弱妥协;Honey单枪匹马挑战217,结果被阴谋害死;小四被捕后,一向隐忍的二姐发出了绝望的哭喊。

【小四的转折是一个黑暗的结局】

Honey的死没有击垮小四,父亲的革职没有击垮小四,甚至被学校开除也只是更激发了小四的斗志。理想主义者不怕频频受挫,怕的是精神支柱被摧毁。

真正对小四造成伤害的是父亲性格的转变。从记大过时的据理力争,到开除时的委曲求全,父亲在小四心目中崇高的形象瓦解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全片以质朴的写实风格为基调,这样刻意的前后对比尤其引人注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剧照,Honey(林鸿铭饰)和小四(张震饰)

父亲向现实投降后,小四伤心之下,仍然没有放弃原则,他努力想要有所行动来证明什么,小明就是他的行动目标。小四一直都在和世间的种种不公平做斗争,可以说是愈挫弥坚。他一厢情愿地把小明引为最亲近的人,不能容忍小明频频换户头被人看不起,满怀信心地要改变小明。想不到小明不以为然的一番话和小翠(唐晓翠饰)如出一辙,小四的满腔希望又被无情打消掉了。

原来小明并非自己想象的样子,这下小四才彻底崩溃了。原本带了刀要堵小马的,绝望之下便刺向小明。青春就是这样一个黑暗的结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男性间的友谊及一厢情愿的情感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美国CC蓝光版封套。

用杨德昌自己的话来说,“‘新电影’影片毫无疑义有助于人们正视我们的根,我们的政治,我们与大陆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麻将》(1996)和《一一》(2000),他用影像记录着城市的沧桑、人们生活和心灵流动的苦闷困惑。“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用电影来替台北市画肖像。我要探寻台北这些年来发生变化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台北市民的。”杨德昌如是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