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近日,由中國老區建設畫報社主辦的中國老區網刊登了濮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簡稱濮陽縣老促會)組織撰寫的文章《華野濮陽整軍》,全面、系統、完整的再現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經濮陽縣老促會和作者本人同意,《厚重濮陽》予以轉載。


  1948年2月27日(農曆正月十八)至5月31日(農曆四月二十三),陳毅、粟裕奉中央軍委命令率華東野戰軍,在濮陽進行了歷時三個月的新式整軍運動。這次整軍是以土改教育為中心,以幹部為重點,以“三查”為手段,以“三整”為目的,徹底克服了官兵中右傾保命、軍閥殘餘、腐化墮落等非無產階級思想。解決了廣大指戰員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在這次整軍期間,粟裕將軍根據當時中原戰爭形勢,向中央軍委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設想。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經過分析研究,接受了粟裕的戰略方案,改變了中央軍委在中原戰場上原來的作戰部署。中央軍委對華野濮陽整軍極為重視,派朱德總司令於5月12日,到華野整軍地(司令部駐濮陽縣城東孫王莊村),進行視察,歷時7天,在將士中間進行新的作戰部署和戰前動員,首次提出“解放全中國”口號,大大鼓舞了華東野戰軍全體將士。這次整軍,對當時戰爭需要和軍隊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華野濮陽整軍背景

  1947年7月,解放戰爭已進行了一年,這一年,國民黨軍不可一世地向解放區瘋狂進攻,步步擠壓解放區,解放軍採取戰略上的內線作戰方針,在解放區進行自衛防禦,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基本上挫敗了他們對陝北、山東的重點進攻。殲滅敵正規軍97個半旅,78萬人,偽軍、保安隊等雜部34萬人,共計120萬人。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爭之初的430萬人下降為373萬人,正規軍人數由200下降為150萬。部隊質量和戰鬥力更是嚴重削弱。解放軍通過殲滅敵人來補充自己,總兵力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人,其中野戰部隊由61萬人發展到100萬人。

  根據形勢發展,中央軍委為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進攻,毛澤東主席於1947年7月21-23日,在陝北靖邊縣小河村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擴大會議,會議著重討論軍事計劃和地方工作問題。決定全軍主力部隊轉入外線作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他提出對蔣介石的鬥爭用五年時間解決的戰略設想。

  就中原戰場而言,1947年6月至7月,劉(伯承)鄧(小平)按照軍委命令,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12萬多人,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接著發起魯西南戰役,打開南進通道,甩開緊急馳援的蔣介石大軍,兵分三路,千里躍進大別山,到外線作戰。由此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標誌著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開始。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相繼展開了戰略進攻。1947年8月下旬,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第9縱隊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等部組成太嶽兵團8萬餘人,於晉東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陝南,在豫陝邊區往返機動作戰,建立根據地。9月初,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等8個縱隊,共18萬人,組成西線兵團,在魯西南進行沙土集戰役後,以6個縱隊越過隴海路南下,挺進豫皖蘇,擴大原有根據地。11月底,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站穩了腳跟。以“品”字形,互為犄角,相互策應,緊密配合,在江(長江)淮(淮河)河(黃河)漢(漢水)之間到處主動出擊,機動殲滅敵人。攔腰截斷了中原地區兩條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平漢鐵路,攻克了中原重鎮洛陽。三路大軍“三箭齊發”,挺進中原進擊敵人,從戰略意義上講,三路大軍形成“品”字形犄角陣勢,猶如三把鋼刀插進敵人腹部,對蔣介石的長江防線和沿江重鎮南京、武漢構成了嚴重威脅。蔣介石對中原形勢十分焦慮,但又奈何不得,國民黨軍只能忙於應付,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中原戰局暫時形成了敵我雙方相互對峙、相對比較穩定態勢。這為毛澤東主席召開十二月會議、起草十二月會議主題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奠定了信心。1948年1月,曾對陳毅講:我在大別山各兵團沒有站住腳,我們不敢開這個會(十二月會議),我不敢講這個話,不敢寫這篇文章,不敢講偉大的轉折點,不敢說蔣介石可以打倒。(《中國元帥陳毅》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第318頁)

  毛澤東主席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毛澤東選集》第1139頁)”“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毛澤東選集》第1140頁)”“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毛澤東選集》第1140頁)”。

  1948年初,蔣介石鑑於對陝北和山東“重點進攻”的失敗,為改變其戰略上的被動地位,採取儘可能爭取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爭奪中原的策略,改“全面防禦”為“分區防禦”,實行所謂“總體戰”戰略。在中原戰場,他調兵遣將,擺兵佈陣:將徐州顧祝同、九江白崇禧、西安胡宗南三個集團在中原戰場的37個整編師約66萬人,約佔全國作戰部隊的三分之一。除以一部分配屬8個綏靖區(每區3-5個旅)擔任重要點線防禦外,其餘主力部隊組成6個機動兵團和4個快速縱隊,集中兵力對付解放軍的進攻。這6個機動兵團:邱清泉兵團(整編第5軍)駐商丘,胡璉兵團(整編第18軍)駐駐馬店,孫元良兵團(整編第47軍)駐鄭州,張軫兵團駐南陽,張淦兵團駐安慶,裴昌會兵團駐潼關。從這的佈局不難看出蔣介石的用心,是以隴海、平漢鐵路為依託,集中優勢兵力對付劉鄧大軍和華野進軍中原的部隊,並加強長江防線,確保南京和江南地區的安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史》第4章第4節)

  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為改變中原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被動局面,奪取中原作戰的主動權,採取圍魏救趙的戰略戰術,想法緩解中原壓力。1月27日,給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發電指示:為迫使敵人改變中原地區的戰略部署,確定由粟裕率華野外線兵團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縱隊(這三個縱隊隨即組成第一兵團),渡長江南下在南方數省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吸引敵人20至30個旅從中原戰場回防江南。要求粟裕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聲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應使休息時間多於行軍時間,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邊(原新四軍老根據地),使敵人防不勝防,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疲於奔命。併為粟裕率部渡江制定了三套方案,特別囑咐粟裕“熟籌見覆。”電報最後說:“此事只先由前委幾個同志及葉、王、陶作極機密討論,不讓他人知道。”(《粟裕年譜》301頁)這是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繼安排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之後的“第二次戰略躍進”計劃。

  當時,毛澤東主席把中央軍委這個安排告訴了在中央開會的陳毅(自1947年11月8日於成武縣的九女集,離開華野指揮機關駐地,到晉冀魯豫中央局所在地河北省的武安縣冶陶村等),同時也告訴他用5年時間消滅國民黨,解放全中國。陳毅聽後興奮不已,賦詩一首:“小住楊溝一月長,平衡左右費思量。彎弓盤馬故不發,只緣擒賊要擒王。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粟裕年譜》303頁)。”

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

  1948年2月19日,中央軍委又電示粟裕:“如魯西南被敵擾亂不能安心休整,一、四、六等三個縱隊可考慮移至黃河以北,安心休整兩個月。(《粟裕年譜》306頁)”

  此時的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自1948年1月8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率領華野指戰員正在河南省臨穎縣五里頭進行部隊休整。接電後,立即意識到,中央軍委命令他率領1兵團3個縱隊渡江南進,並具體安排他們在黃河以北休整這一重大戰略決策,顯然是為了把戰爭引向敵人的深遠後方,以配合中原正面戰場作戰,這一戰略行動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僅對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而且對解放戰爭的全局都會有重大影響。為了更好地執行中央軍委賦予的這一新的戰略任務,對部隊休整的時間和地點都做了詳細安排。2月20日,他向中共中央軍委並徐向前、滕代遠、薄一波、張雲逸、鄧子恢、華東局發出的電報中說:“我們為安全休整,便於執行今後任務,決遵軍委醜皓①電示,將一、四、六縱(北)渡(黃)河至濮陽周圍地區休整(《粟裕年譜》306頁)”。

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華野濮陽整軍司令部文物單位標示碑

  2月21日,已有先頭部隊到濮陽,為華野第一兵團等大部隊進駐整軍進行具體安排。據華野參謀日記載:“晚上出發,在李橋過河。颳起大風,飛沙走石,日月無光。”“野指(23日)黎明前抵開州(濮陽)東關進孫王莊。”(《粟裕年譜》第307頁)

  遵照中央軍委安排,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王集成)於2月27日(農曆正月18日)北渡黃河到達濮陽(《粟裕年譜》308頁)。第一(司令員葉飛兼政委)、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謂清)按預定時間,於3月15日也到達濮陽,隨即召開縱隊幹部會議,然後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部署新式整軍運動。(《粟裕年譜》309頁)。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和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政委張藩)隨後跟進。參入這次整軍的部隊近10萬人(含部分地方幹部),司令部設在濮陽縣城東孫王莊王(王炳方)家大院,部隊分駐在城內、柳屯、清河頭、新習、胡狀、五星、嶽村、保安、大桑樹等集鎮及其周圍村莊。

  3月12日,中央軍委電示華野第一兵團:要把遵守紀律、執行政策作為部隊整訓的主要內容,“教育領導全體指戰員保證出動後,不僅在作戰上而且在執行黨的一切政策上,樹立人民解放軍的模範。”(《粟裕年譜》第309頁)

  二、華野為什麼選擇濮陽整軍

  中央軍委和華野之所以選擇濮陽作為整軍要地,是因為當時的濮陽已經解放,是革命老區。早在1926年10月就有了黨的組織,1927年10月就成立了濮陽縣委。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逐漸發展壯大為冀魯豫解放區。抗日戰爭勝利時,這個解放區轄區涉及116個縣,達2000萬人口,成為全國解放區中最大的一塊根據地。這裡黨組織堅強,人民擁護共產黨,群眾基礎好,物產豐富,糧食生產有保障,容易滿足人民軍隊籌集軍用物資的需要。黨中央、毛主席極為重視該解放區建設。濮陽縣是該解放區的腹心之地,南臨黃河做天然屏障,是部隊休整的理想之地。司令部設在城東孫王莊村。該村主要有孫、王兩姓,約1100多口人,20來名黨員,黨組織堅強能幹,黨員素質很高,群眾基礎好。村子周圍有一丈多高的圍牆,圍牆外面有五六丈寬、丈吧深的寨溝,東西南北各有大門。寨牆外西北處有一片約百畝大的柏樹林。向西離縣城有7華里,西門外有一條通往縣城的戰壕和一條路。華野整軍司令部辦公地點,是當時國民黨某部督軍司令王炳方現蓋的單門獨院,沒人居住,主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四間並有套間,大門朝南,裝飾豪華很氣派。司令部設在這裡舒適達方、行動方便,安全可靠。

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華野濮陽整軍司令部舊址(王家大院)

  從當時華東野戰軍的實際情況看,充分利用戰爭間隙,遵照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關於開展新式整軍運動要求,靜下心來,深入展開一次大規模的新式整軍,是非常必要及時的,也是刻不容緩的。自解放戰爭爆發以來,華野和其他部隊一樣,是在頻繁激烈的戰爭環境中度過的。從蘇中打到蘇北,從蘇北打到魯南,從魯南又轉戰膠東;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外線出擊,又迅速出擊魯西和魯西南,挺進豫皖蘇,戰爭頻繁,甚至有時一天要打幾仗,沒有時間坐下來進行補充和全面休整。部隊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明顯的:擴充部隊時,新戰士成分複雜,部分人員帶著單純的復仇和報恩思想進入部隊,其軍事素質、政治素質都亟需提高;在戰爭中,補入大批從國民黨軍中解放過來的士兵;甚至有極少數階級異己分子和其他壞分子乘機混進部隊;少數幹部單純軍事觀點和軍閥殘餘作風有所抬頭,驕傲自滿、享樂思想滋長,民主制度也不夠健全,官兵關係不夠融洽;部隊組織紀律性不強,進入新區後違反紀律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地方土改運動中,個別地方幹部有過“左”行為,通過各種社會聯繫反映到軍隊,既影響著軍民關係,又影響著部隊戰鬥力。部隊中這種思想不純、作風不純、組織不純等問題,嚴重影響著這支人民軍隊的建設。如果不及時徹底解決,要完成黨中央、毛主席賦予華東野戰軍新的戰鬥任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華野整軍的三個階段

  華野此時到濮陽整軍,不像以往那樣進行單純的軍事休整和兵員補充,而是按照毛澤東主席新式整軍思想進行的。要在部隊中樹立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軍隊只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才能徹底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廣大人民群眾只有依靠共產黨,支持自己的人民軍隊,才能徹底摧毀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才能翻身得解放的建軍思想。因此,在軍隊中,從政治、組織、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一次徹底整頓,是人民戰爭的需要。3月17日,粟裕在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縱隊以上幹部參加)作自我檢討示範報告。會議確定處理“三查三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基本精神是“以思想改造為主”,對錯誤的黨員、幹部“除個別自暴自棄的蛻化分子外,應採取耐心教育與愛護的方針(《粟裕年譜》第309頁)”。

  對新式整軍運動,毛澤東主席明確指示:“這種整軍運動,同我黨正確地進行著的整黨運動、土地改革運動相結合。”(《毛澤東選集》第1189頁)

  華野此次濮陽整軍,為達到軍民一致,官兵一心,就是按照毛澤東主席新式整軍思想進行的。主要採取以土改教育為中心,以幹部為重點,首先在官兵中組織群眾訴苦,在訴苦的基礎上進行“三查”,即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而後進行“三整”,即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整軍以團為單位組織實施,土改教育主要是通過學習毛澤東主席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土地法大綱》等文件,提高廣大官兵對土地改革重大意義的認識。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貧苦農民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拔掉窮根的一次社會大變革。只有普遍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進行生產、建設和支援解放戰爭的積極性,提高對人民軍隊支持土地改革必要性的認識,端正態度,做到自覺支持土地改革,擁護土地改革,積極投入到土地改革運動中去。

  第一階段,普遍開展群眾性的訴苦活動。訴苦活動採取引苦(引導大家訴苦)、訴苦、挖苦根的方法,逐步引向深入。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堅定部隊為土地革命而戰,為窮苦大眾翻身解放而戰的有效方法。

  引苦是以連為單位進行的,每個連隊讓苦大仇深的幹部、戰士作典型發言,傾訴受地主剝削、壓迫的苦難家史,控訴地主惡霸、還鄉團殘害革命家屬的滔天罪行,進行正面教育。弄清貧僱佃農為啥窮,地主為啥富,貧苦農民為啥受剝削、受壓迫的道理,激發階級仇恨,提高階級覺悟,堅定為土地革命而戰,為貧苦農民翻身解放而戰的決心和信心。宣傳隊文工團編出許多充滿苦情的文藝節目,配合土改教育,演出節目有《白毛女》、《血淚仇》、《瞎老媽》、《鍘刀上的血》、《福貴》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普遍進行正面教育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訴苦活動,把訴苦活動引向深入。訴苦的會場門口上面書寫著“訴苦門”三個大字,主席臺正中的上方懸掛著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畫像,主席臺兩側的大幅標語是:在革命領袖面前吐出千年苦水;靠全體同志力量公報血海深仇。會場四周的牆壁上張貼著“借一斗,還三鬥,窮人實在難抬頭”、“要飯難、討飯難,狗咬人嫌天天站在大門前”等標語,戰士們一進會場,便觸景生情,悲慘的往事立刻湧向心頭。訴苦會上,有的戰士通過戰鬥中犧牲戰友血的聯想,有的用自己親友被國民黨反動派、還鄉團殺害的血淚斑斑的事實,有的用自己家受地主、還鄉團剝削壓迫,被迫逃荒要飯,飢寒交迫致使親人凍死餓死,兄弟姐妹被賣的悲慘景象,控訴反動派,控訴舊社會,控訴地主、惡霸、還鄉團的滔天罪行,整個會場沉浸在無比悲痛的氣氛之中。有的哭泣流淚,甚至泣不成聲。“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為死難的親人報仇”、“打倒地主、惡霸、還鄉團”、“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等口號此起彼伏。把訴苦活動推上了高潮,大會控訴小會憶,把積存內心深處所受的苦水盡情地全部傾訴出來。然後再進行座談,引導大家挖苦根、找苦源。通過坐談討論,從個人的具體苦處出發,使大家認識到:總苦根是封建剝削制度,蔣介石是這個封建剝削制度的總代表,他又依靠美帝國主義鞏固自己的反動統治,只有徹底推翻壓在勞苦大眾頭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的統治,窮苦人民才能獲得解放。訴苦活動就是這樣一步步展開,逐漸深化。把訴苦活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把個人的仇恨變為階級的仇恨,把個人的苦處變為階級的苦處,把個人的遭遇變為階級的遭遇,把悲痛化為階級覺悟,把階級覺悟變成實際行動。不少單位出現官兵同訴現象,召開宣誓復仇大會,使群眾性的訴苦活動同群眾性的練兵、殺敵立功創模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指戰員訴說各自在封建剝削下的血淚史,使大家形成同仇敵愾的階級感情。正如朱總司令所說:軍隊一定要進行訴苦教育,這是政治教育中的群眾路線。

  第二階段,在通過訴苦提高階級覺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三查”。按照以幹部為重點,先幹部後戰士的原則,通過典型報告,啟發自覺檢查,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揭露矛盾,揭發錯誤,對黨要忠誠老實。同時,還要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從對土改的認識,從土改中的立場態度和實際表現入手,著重檢查地富思想、右傾保命、軍閥殘餘、腐化墮落等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而深挖思想根源、社會根源。最後通過三交待,即交待本人歷史、交待家庭經濟狀況、交待社會關係,對照本人所在農村中劃分階級成份的政策規定,評定每個人的階級出身和本人成份。

  第三階段:在“三查”的基礎上進行“三整”,以組織整頓為重點。對黨員普遍進行共產黨員標準和怎樣做一個合格黨員的教育,廣泛徵求黨員對支部的意見,並逐個評論黨員。在連隊班、排組織中,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批評教育,發展了黨員,調整了骨幹。連隊還改選了支部,實行了民主推薦幹部的辦法,提拔了大批優秀工農骨幹充實到連、排、班基層指揮員崗位上。對少數混入部隊的階級異己分子,進行了妥善處理。通過揭發檢舉等手段,在坦白從寬的政策感召下,混進部隊裡的極少數壞分子,說出了自己的罪惡陰謀,進行了懲辦處理,進一步提高了指戰員的階級覺悟和革命警惕性,純潔了隊伍。

  在肅清軍閥主義殘餘方面,4月5日,陳毅在兵團團以上幹部會議上說,要樹立起新的觀念,明確各部隊不僅是一個戰鬥單位,而且是一個講紀律的單位。必須強調政治領導,要發揚一面打仗,一面做好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在新區模範地執行黨的政策。要認真開展自我批評,特別是檢討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問題。他嚴肅地指出:前委中目前雖然還沒有人敢於對抗黨的政策路線,但在帶頭執行黨的政策和嚴格軍隊的紀律上,問題是十分嚴重的。當然,檢查軍閥主義傾向不是要找出一個什麼代表人物,而是著重於分析這種錯誤傾向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從中找出克服的辦法。他指出,只要在廣大幹部戰士發揚民主的基礎上,領導以高姿態進行深刻檢討,這種錯誤偏向一定能夠克服,在進行自我批評的時候,不要趕時髦,一定要強調用原則解決問題。

  從4月10日起,查整運動深入展開,各種問題在較充分揭露的基礎上,各縱隊以反軍閥主義傾向的鬥爭為中心,檢查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貫徹毛澤東主席關於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建軍路線方面的問題,汲取經驗教訓,提出改進辦法。針對軍民關係,軍地關係,官兵關係(上下級關係和同級關係)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軍閥主義傾向,通過發揚民主,列舉事實、找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剖析其原因,進行深刻批判,使廣大領導幹部受到了深刻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軍閥主義傾向同人民軍隊的本質是根本對立的,反對軍閥主義是人民軍隊建設的長期艱苦的任務。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改進了他們的領導作風,增強了團結。同時,也擺正了政治與軍事、首長制與黨委領導、幹部與群眾、軍事與民主、戰爭需要與人民負擔等方面的政策與理論問題。因而,整個部隊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前委內部更加團結,思想更加統一,步調更加一致,形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從而,為執行新的戰略任務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證。

  按照毛澤東主席的建軍思想,陳毅、粟裕精心安排部署的此次新式整軍,是一次群眾性的思想改造運動,是以無產階級思想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的鬥爭過程,也是充分發揚民主,加強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必然要求。

  通過整頓,發揚了民主,純潔了組織,加強了紀律性和革命團結,部隊的思想、作風、組織建設都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戰士、幹部的思想覺悟有了極大提高,徹底解決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不少戰士在誓師大會上發出“堅決為死難烈士報仇!”“為保衛翻身果實而戰!”“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的練兵高潮,在教練場上,將士們學習軍事技術,進行攻堅、防空、越障、渡河等演習訓練。練刺殺、越障礙、跌爬滾打,殺聲陣陣,表現出壓倒一切敵人、氣吞山河之勢。官兵一致,眾志成城,求戰情緒高漲,很多戰士流著熱淚,怒火滿腔地咬破手指寫下請戰血書,強烈要求上前線殺敵,為死難者報仇雪恨。類似生動事例,舉不勝舉,充分顯示了通過整訓所產生的巨大威力和嶄新面貌。

  通過這次整軍,正確處理了軍民關係、軍地關係、官兵關係、同級之間的關係等,全體指戰員政治素質、軍事素質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大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整軍期間,軍民魚水情明顯加深,部隊住在群眾家裡,鋪柴草,睡門板,守紀律,官兵給駐地群眾挑水,離別時將借用群眾的東西如數歸還。駐地群眾為指戰員們騰房讓床,稱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濮陽縣各級黨組織組織群眾從幾百裡外的地方調運給養,各村房東用土特產品慰勞戰士,充分體現了老區人民為革命的赤誠之心。此次整軍為完成毛澤東主席、中央軍委所賦予的渡江南進作戰任務,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做好了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的準備,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粟裕向中央軍委“熟籌”而“斗膽直陳”

  華東野戰軍濮陽整軍期間,中央軍委和粟裕將軍都做好了渡江南下的各項準備工作。粟裕遵照中央軍委1月27日給他發來電報的指示精神,根據渡江南進的需要,首先加強了司令部建設,建立了司令部的參謀制度,並對機關的組織紀律進行了整頓,壓縮了龐大重疊的機構,使首腦機關更加精幹靈便,以提高指揮效率。一兵團參謀長張震起草了《四周軍事教育休整指示》。在“三查”“三整”之後,進行大練兵,戰士苦練射擊、投彈、刺殺和爆破等項軍事技術,提高戰士在水網稻田、丘陵、城市等不同環境下的進攻和防禦能力;培訓幹部山地、河川、水網和城市作戰的組織指揮能力;司、政、後、衛生、供應、軍械等部門精簡機構;研究實施運輸、衛勤、彈藥保障以及經費供給標準問題、隨隊地方幹部制訂發動群眾、籌措地方黨政機構、發行東南流通券等措施。同時,以多種手段多種方式對敵人進行偵察。為選擇渡江地點,派出一個加強營,配備40挺輕機槍,並帶200多名幹部前往皖南,分頭瞭解當地水情、民情、船隻情況等;又派曾希聖、孫仲德分別帶領一批幹部到皖江地區和巢湖地區一帶組織水上工作。考慮到這次是到敵人腹心地區,進行無後方的獨立作戰,老弱病殘者不便隨行,於是把年紀大身體又不好的同志集中留下。中央軍委從鄰近解放區調集了一批地方幹部和民工,準備了到新區使用的銀元,印製了“東南流通券”等。可以說“萬事俱備,只待渡江了”。

  作為有全局觀念、有戰略眼光的粟裕將軍,他面對中原、華東乃至江南嚴峻的軍事形勢,曾於1948年1月22日,給中央軍委並劉伯承、鄧小平發出長達1400餘字的電報:“斗膽直陳”自己對改變中原戰局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意思是:依託解放區,集中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和陳(賡)謝(富治)中原三路大軍與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進行決戰,採取打大仗的手段,將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消滅在長江以北,然後再渡江南下(《粟裕年譜》第299頁)。1月24日14時,毛澤東主席逐句圈閱,送給周恩來、任弼時、陳毅傳閱時特別註明:“再送毛。”可見毛澤東主席當時對粟裕的想法是很重視的。周恩來閱後批註:“請陳(毅)考慮,粟所提各項問題,是否需再議一下?(《粟裕年譜》第299頁)”1月26日,劉伯承、鄧小平、李達給中央軍委、粟裕發電說:“粟養②電悉。改變中原形勢的關鍵在於打幾個殲滅戰。我們目前情況是部隊極不充實,彈藥亦漸感困難。如無友鄰協助,至少將十一師調走,部隊集結均發生困難。”“而我們不能集結,使三大野戰軍陷入跛足狀態,尤屬不利。改變此不利局面,有賴於友鄰協助和新兵早日到來(《粟裕年譜》地299頁)”。中央軍委綜合當時各種情況後,認為在中原地區集中三路大軍作戰的條件尚未成熟,沒有采納粟裕暫不渡長江南進之建議。於1月27日電令粟裕將部隊休整一段時間後,渡江南下采取躍進式轉戰敵佔區,如同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腹內一樣,逼迫國民黨軍20-30個旅回防江南,打亂蔣介石在中原的作戰部署。

  1948年4月,戰爭形勢瞬息萬變,隨著各路野戰軍幹部和新兵的補充、部隊的新式整軍等諸多有利因素不斷增長,粟裕將軍對整個形勢的瞭解更加透徹,對數月來反覆構思的在中原與國民黨軍打大仗,將其消滅在長江以北的“腹案”也更有信心,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又對中央軍委1月27日電令進行深入細緻地分析研究。他認為,要改變中原戰局,協同全國其他各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的野戰軍應集中兵力同國民黨軍在中原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的殲滅戰,儘可能地把敵人消滅在長江以北,再打過長江南進比較合適。面對中原強大的敵人,如果他現在率領第一、第四和第六3個縱隊渡江南進,到敵人戰略後方進行寬大機動作戰,這無疑會給敵人以很大震驚、威脅與牽制。但是,也存在難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三個縱隊加上地方幹部和民工,近10萬人,渡江後要在敵佔區轉戰數省,敵人必然進行圍追堵截,而自己的軍隊遠離解放區,在無大後方作依託的情況下連續作戰,兵員的補充,糧草彈藥和其他物質的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都將遇到很大困難。第二,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後,可以調動江北部分敵軍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在中原戰場上的國民黨主力第5軍到江南跟他們打游擊,也調動不了在中原戰場上的桂系主力第18軍和整編第48師。因為,如果他們到江南,蔣介石從派系鬥爭考慮則認為是“放虎歸山”。第三,華野三個縱隊渡江後在轉戰過程中,預計會有約5萬人的減員,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以同樣的代價可以殲滅敵軍3至5個整編師。第四,從戰略角度看,在廣闊的中原戰場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我軍應該組成強大的野戰兵團。在一個戰役中,既要有足夠數量的兵力擔負突擊任務,各個殲滅敵人,又要有相當數量的兵力擔負阻援和牽制敵人的任務。當時,中原戰場上,中原野戰軍有4個主力縱隊,華野有6個主力縱隊,再加上兩廣縱隊和地方武裝,是有力量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如果他帶3個縱隊渡江南進,又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4個半機械化主力師,則勢必分散人民解放軍在中原的兵力,增加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困難,這樣就難以在短時期內改變敵我兵力比例,削弱敵人的優勢,進而改善中原戰局。根據上述原因,估計達不到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渡江作戰的預期意圖。因此,華野3個縱隊還是暫時留在中原作戰更為有利。

  粟裕將軍將自己的這構想和謀劃同華野一兵團前委一些高級將領進行過多次交流討論,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和支持。粟裕曾向張震說:因為我們對全局情況瞭解不夠,貿然提出不同意見,可能會影響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張震回答:為了更好地把軍委的戰略意圖和戰區當前的實際結合起來,應當提出建議供軍委決策參考(解放軍出版社《張振回憶錄》第302頁)。張震在回憶錄中還說:“大家都支持粟司令員的戰略構想與周密分析,至於用什麼方式向軍委、毛主席建議,我們幾個人也議論過。開始,想聯名發電,後又覺得這樣做,似有向軍委施壓之嫌,還是不聯名為好(《張震回憶錄》第303頁)。

  陳毅和粟裕從1947年11月8日,在當時華野駐地隴海路北的九女集分手後,先到晉冀魯豫中央局所在地河北省武安縣的冶陶,找到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薄一波同志,為華野籌集軍糧、軍需物資、補充兵員等進行了磋商,後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加中工委會議、到陝北米脂楊家溝參與中央重要決策。於1948年4月2日,返回華野司令部所在地河南濮陽孫王莊村。同行者有饒漱石、康生等。粟裕見到久別重逢的老首長、老戰友陳毅同志後,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想法作了彙報,陳毅根據當時戰局情況再三斟酌後,覺得粟裕的建議很有道理,他沒有公開表態支持粟裕這一建議。他知道粟裕的軍事才能,也尊重粟裕的意見。而讓粟裕渡江南進是軍委首長多次研究通過的,也同自己商量過的,是自己完全贊成的好決策。這時若和粟裕一起聯名向中央軍委發電再提出改變軍委這一決定,顯然是不合適的。

  陳毅、粟裕二人又同路過濮陽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李先念就華野一兵團暫不過江,留中原打仗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李先念也認為,華野先在黃淮地區打幾個大仗,然後再行南渡比較有利(《張震回憶錄》第303頁)。

  為慎重起見,4月16日粟裕又向劉伯承、鄧小平發電,提出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大仗的建議,徵求他們的意見(《粟裕年譜》第312頁)。

  4月17日他仍然主持組建渡江先遣縱隊。渡江先遣縱隊,由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各抽一個加強營組成(《粟裕年譜》第312頁)。司令員是孫仲德,政委是譚啟龍。

  4月18日,劉伯承、鄧小平致中央軍委、陳毅、粟裕電中說“從中原形勢而論,粟部過江迫使敵人抽走幾個師,將發生很有利的變化,於全國戰局的發展亦極有利。這個問題決定於自身的準備、過江條件。”“如果過江與自身準備尚不充分,則以遲出幾個月為好。”“如果粟部遲出,加入中原作戰,爭取在半後方作戰情況下多殲滅些敵人,而後再出,亦屬穩妥,亦可打開中原戰場”(《粟裕年譜》第312頁)。

  看到陳毅、劉伯承、鄧小平以及李先念等人對他暫不渡江南進,在中原集中中野、華野兵力打大仗的想法,都抱積極態度。粟裕覺得自己對中央軍委1月27日提出的“熟籌見覆”時機已成熟。4月18日,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再一次以個人名義大膽而果斷地電告中央軍委。準確地陳述自己的想法:在國民黨精銳兵團密集的中原地區,敵軍雖然兵多將廣,又有美式半機械化裝備,看起來很強大。但中原地區地勢廣闊平坦,我軍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有人力物力支援,尤其是鐵路、公路被我解放軍和民兵破壞的情況下,敵人的機械化裝備機動性受到很大限制,敵軍依靠機械化指揮系統之作用也很難以發揮;我們的軍隊可以充分發揮徒步行軍強的長處,能隨時調遣。因此,建議第一、第四和第六縱隊暫不過江,以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及華野主力,依託後方(隴海路北),採取忽集忽分,分進合擊戰法,實現戰役上的速戰速決,求得在近期內有效地打幾個大殲滅戰,最大限度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同時還建議向淮河以南和長江以北派出幾個旅或團為單位的游擊隊,配合中原正面戰場作戰;向長江以南敵人深遠後方派出多路游擊隊,每路五六百人,消滅敵人的地方武裝,摧毀其基層反動政權,破壞敵人的兵源、糧源和其他軍事資源,宣傳發動群眾,以策應解放軍在中原地區的作戰行動。電報最後仍表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絕不鬆懈。”

  五、中央採納粟裕建議調整

  戰略進攻方策

  電報發出後,粟裕將軍仍然有些擔心,因為中央軍委已經決定了3個縱隊渡江的重大戰略計劃,而自己卻提出相反的意見和建議,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焦急地等候著軍委的回電。

  中央軍委接到粟裕的報告後,對粟裕將軍的想法和建議高度重視,特別引起了一直關注中原戰局變化的毛澤東主席的高度關注。4月21日急電陳毅、粟裕一起到中央當面彙報。(《粟裕年譜》313頁)。

  4月25日黃昏,陳毅、粟裕從濮陽出發,經朝城、邯鄲、石家莊,趕往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出發前華野前委成員集體送行,表情凝重。他們知道,兩位首長是去趕考,要接受中央書記處五大書記集體質詢。

  陳、粟4月30日到中央駐地西柏坡後,隨即前往阜平縣的城南莊,毛澤東等五大書記正在那裡開會,這是4月1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一行長途跋涉,到河北阜平縣境內的城南莊後,召開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毛澤東主席聽到粟裕來了,便大步走出屋門,拉住粟裕的手搖了搖,說:“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粟裕同志。”親切的鄉音,灼熱的褒獎,令粟裕很激動,嘴唇翕動著說了聲:“主席。”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是這樣描述當時場景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書記處的五大書記正在花山村的一間房子裡開會,聽見外面有人和警衛人員打招呼,毛澤東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驚喜地對大家說:‘粟裕來了!’在大家起身的同時,毛澤東已經邁開大步,跨過炭盆,迎到門外去了。快步走出院子去迎接下面來的將領,這對毛澤東來說還是第一次。(《歷史的直言——毛澤東和他的衛士長》新華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第144頁)”到屋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還有李先念、薄一波等中央領導同志集體聽取粟裕將軍彙報,當即進行研究。“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前提下,採納他(粟裕)的建議(《粟裕年譜》314頁)”。也就是說,最高統帥部改變了原來令粟裕“虎穴掏心”的渡江南進戰略,採納了粟裕的“斷其右臂”建議。之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這個建議極為重要而正確,使中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大為縮短,不到一年時間,解放軍的渡江行動不再是一個兵團部隊的無後方戰略躍進,而成為“百萬雄師過大江”,勝利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大進軍。粟裕在回憶錄中曾寫道:黨中央領導同志這種處處從戰局實際出發,十分重視前線指揮員意見的領導作風,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

  5月5日,毛澤東主席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出:粟裕兵團目前任務:尚不是立即過江,而是開闢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粟裕年譜》第314頁)。這是最高統帥部對重大戰略決策所做的關鍵性的變動。

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朱德和陳毅、粟裕住過的房子

  在城南莊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中央還決定加強中原局領導,將陳毅調往中原戰區工作,以鄧小平為中原局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同時,成立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第一副司令員;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5月7日,毛澤東主席約粟裕談話,傳達中共中央的決定,調陳毅到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工作。粟裕再三請求陳毅留在華野,得知這是中央已經做出的決定後,建議繼續保留陳毅在華野的職務(《粟裕年譜》第314頁)。5月9日,中央決定,陳毅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及政治委員,陳毅在華東野戰軍的司令員、政治委員、前委書記職務由粟裕代理(《粟裕年譜》314頁)。這樣,華野的所有重擔便落在了粟裕肩上,賦予了他獨立統領華野在中原的作戰任務。

  六、朱德總司令蒞臨濮陽整軍

  中央軍委領導對粟裕下一步作戰行動甚為關心。中央軍委為了使粟裕更好地在四個月至八個月時間內,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敵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指示劉、鄧以中原野戰軍為主力在平漢路南段尋機殲敵,鉗制國民黨軍隊北援行動做配合。同時,又派朱德總司令到濮陽華野進行視察,指導華野將士做好南渡黃河注入中原後,打大仗的各種準備工作。

厚重濮陽:華野濮陽整軍

朱德與陳毅、粟裕在濮陽合影

  5月12日晚,朱德總司令受黨中央、毛主席委託,在陳毅和粟裕陪同下,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風塵僕僕地到達濮陽縣孫王莊華野整軍司令部駐地(《粟裕年譜》第315頁)。這是朱德總司令第一次到華野部隊視察,將士倍受鼓舞,感到非常榮幸,覺得下一步作戰行動非同一般。當晚,朱德和陳毅、粟裕一起住在房東王秀珍家中。

  他不顧疲勞,次日便召開會議,聽取整軍彙報。晚上,朱總司令在一兵團直屬隊歡迎會上,傳達了黨中央、毛主席對全體指戰員的問候和關懷,對華野新式整軍運動給予了高度評價。通報了中共中央關於華野領導班子調整的決定和華野近期不渡江南進,而在江北集中兵力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的決定。接著扼要地介紹了當時的形勢和任務,強調執行政策和紀律的重要性,最後提出瞭解放全中國這一光榮而偉大的歷史任務,他信心百倍地說:“渡過黃河組織好隊伍,在江北打幾個大殲滅戰,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5月14日,朱德總司令在一兵團連、排、班及戰士代表會議上講話,他說:今天,我代表毛主席、中共中央、軍委總司令部來看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百戰百勝的華東野戰軍全體指戰員,你們自從三查三整以來,比以前已經大大地進了一步,認識到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就是說是群眾自己的軍隊,這就是我們打倒蔣介石,使全國人民得到解放、建設新中國的一個很好的預兆和保證。晚上,兵團團以上幹部會議在濮陽縣東關原冀魯豫第五中學小禮堂(現在的濮陽縣三中南基督教堂)召開,會議由陳毅主持,朱德總司令作《目前形勢和軍隊建設問題》報告。提出對付敵整編第5、18軍等國民黨主力部隊,要採用“釣大魚”的辦法,就是說,要“引敵”而尋機打,“疲敵”而後殲之。他打趣地說:釣了一條大魚你不要性急,不要一下就扯上來,因為你性急往上扯,大魚初上鉤,尚未疲勞,拼命扯往往會把鉤索弄斷。可以慢慢同它擺,在水裡擺來擺去,把它弄疲勞了再扯上來,這樣就把這條大魚釣到手了。對付敵5軍就用這個辦法,要用“引”的辦法。它來攻,我就退,有條件就阻擊一下,沒有條件就不阻擊,把它拖得很疲勞,彈藥也消耗的差不多時,再用大部隊去奔襲殲滅它(《朱德選集》)。他指出:部隊出來到外線,條件改變了,奪取城市的作戰增多了,部隊一定要學攻堅戰、陣地戰。攻堅戰的第一條件就是要有準備、要有計劃,部隊要有一套攻堅的戰鬥組織;第二個條件就是要有時間,把阻援與攻城、打援與奪城的關係處理好;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有東西,即炸彈、炮彈、手榴彈要充足。在這次講話中,朱德總司令代表中央公開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這是解放戰爭中的第一次響亮提出的這一口號。粟裕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三條方針(《粟裕年譜》第316頁)。會後,朱總司令同華野一兵團的主要同志一起研究作戰方案。

  5月15日,朱總司令分別接見團以上領導幹部,給每人分別贈送了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所著的《向列寧學習工作方法》或《毛澤東選集》。並在封面上親筆分別題詞:“你們要學習列寧”“你們要學毛主席”,鼓勵大家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5月16日,朱總司令親切接見兵團直屬各部幹部,並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

  5月17日,朱總司令在華野兵團司令部召開縱隊師以上幹部會議,討論南下作戰問題。下午4時,朱德總司令在孫王莊西北地柏樹林裡召開有幹部、戰鬥英雄、模範及連隊士兵代表幾千人參加的大會上作報告,又提出“耍龍燈”“釣大魚”的戰略戰術,動員渡河南進,鏖戰中原,要求部隊頑強作戰,殲滅敵人主力。還講到部隊的政治工作與組織建設,要求共產黨員起先鋒模範作用,認真團結非黨同志。號召大家提高思想覺悟,明確任務,練好本領英勇殺敵。

  朱總司令在百忙之中還深入到連隊視察,瞭解部隊軍事演習情況,同戰士一起研究軍事技術,他對戰士說:“敵人用技術,我們也要用技術打敗他們。所以,平時應該注意學好技術,敵人用什麼武器,我們怎麼破,敵人如何防禦,我們如何進攻,都要很好地研究。(《中共濮陽縣歷史》低327頁)”

  朱總司令還擠時間走街串巷瞭解民情,進行調查研究,當他在濮陽縣城四牌樓西一商戶家中瞭解到,濮陽縣個別黨政幹部在執行政策方面有過“左”行為,侵犯了工商業者的利益,影響市場繁榮時,立即指示地方黨政部門進行糾正,對濮陽縣工商業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

  朱總司令在濮陽雖然時間不長,卻留下了不少感人故事,一直在濮陽群眾中廣泛流傳。如:“普通一兵”“一槍中兩鳥”“朱德濮陽的扁擔”等。

  朱總司令在華野整軍時還留下了光輝詩篇:

  寄南征諸將

  南征諸將建奇功,勝算全操在掌中。

  國賊軍心驚落葉,雄師士氣勝秋風。

  獨裁政體沉雲黑,解放旌旗滿地紅。

  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5月18日,朱總司令從濮陽孫王莊華野司令部返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

  朱總司令離開濮陽第二天,陳毅根據朱總司令17日動員報告精神,在原冀魯豫第五中學西北角小樓平臺上,召開野戰軍幹部會議,進一步學習毛澤東論《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用毛澤東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落實任務,他在全面總結整訓工作時說:通過整訓發揚了民主,提高了覺悟,純潔了隊伍,增強了組織紀律性和革命團結。根據新的作戰任務,陳毅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部隊在前段整訓的基礎上,結合將要執行的新任務,掀起了大練兵運動,練兵的熱情非常高漲,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互教互學運動如火如荼,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大家積極求戰,大有“滅此朝食”之慨。

  5月29日,華野前委擴大會議通過關於反對軍閥主義傾向的決議。陳毅代表華野前委作總結報告(《粟裕年譜》低319頁)。

  為完成新的作戰任務,大量殲滅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的機動兵力,進一步發展中原和華東戰局,遵照中央軍委指示,5月30日粟裕率領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一、四、六、兩廣、特種兵縱隊由濮陽出發,於5月31日渡過黃河,向魯西南之定陶、成武地區挺進。同日,陳毅與鄧子恢帶領4700名地方幹部離開濮陽,也離開了華野,於6月14日到達中原機關駐地河南省寶豐縣皂角樹村,與劉伯承、鄧小平會合(《粟裕年譜》第319頁),到中原局工作。就這樣,華野在濮陽完成了歷時三個月的新式整軍運動,奉中央軍委命令,邁著雄壯的步伐離開濮陽,如鐵流般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這次華野在濮陽新式整軍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朱總司令親臨整軍現場,從士兵到縱隊師以上幹部逐級進行戰略指導和戰前動員,在當時全軍中是唯一的,是華野輝煌戰史上的重要一頁。

  華野濮陽整軍,在提高部隊指戰員整體素質的同時,也教育整頓了地方幹部隊伍,也提高了當地貧苦農民支援子弟兵前線打仗的積極性。

  濮陽整軍是華野部隊組建以來,在戰爭間隙中時間最長,最徹底的一次思想、組織、軍事上的整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曾這樣評價濮陽整軍:“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領導下的濮陽整訓,成績是顯著的。首先,幹部、戰士階級覺悟和政策水平普遍提高,積極支持土地改革鬥爭,支持貧下中農的正義要求,推動了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發展,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為徹底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而戰的自覺性。其次,部隊不良傾向得到有力糾正,一度滋長的軍閥主義、官僚主義、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作風受到嚴肅批判,違反政策、破壞紀律等現象得到克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第四章第七節)”

  七、整訓而後戰

  華野濮陽整軍是一次思想、組織、軍事上的大整訓,通過整訓提高了指戰員的思想覺悟,純潔了組織,並極大地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從而,在以後連續幾次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大大縮短了解放戰爭的進程,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豫東戰役:

  1948年6月15日,粟裕電請中央軍委、毛主席:要打開封。中央軍委6月16日覆電:“同意,準打開封。”時下,開封城內駐有國民黨軍第66師一部和地方部隊共計4萬人。開封戰役,6月17日開始,21日晚11時結束。殲敵4萬人,斃第66師師長李仲辛,生俘其參謀長,河南省政府主席劉茂恩化妝隨百姓逃跑。

  6月26日上午——7月6日,又發起睢杞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區壽年兵團部,活捉兵團司令區壽年和75師師長沈澄年。75師全部、72師一部,黃伯濤兵團大部,被殲敵共5萬多人,並給邱清泉兵團以沉重打擊,還繳獲大量軍械及其他軍用物資,使中原戰場敵我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取得了解放軍外線作戰第一次大兵團運動殲滅戰的重大勝利。極少服氣別人打仗功夫的林彪曾評價說:“粟裕盡打神仙仗。”

  濟南戰役:

  1948年,濟南是國民黨山東“剿共”總司令王耀武駐地,有12萬人。粟裕命許世友攻打濟南,譚震林打阻擊。9月20日總攻,9月28日結束,共8天時間,殲敵11萬人,王耀武化妝逃跑至壽光被我軍活捉。

  淮海戰役:

  隨著中原戰場的節節勝利推進,中央軍委聽取粟裕、劉伯承等人建議,決定發起淮海戰役,並任命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為淮海戰役指揮總前委,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

  淮海戰役在總前委領導下,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66天,全殲國民黨軍55.5萬人,擊斃第7兵團司令黃伯濤,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俘徐州“剿共”總司令杜聿明,兵團司令黃維,只剩下李彌隻身逃跑,俘師旅長以上軍官79人,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其中,由粟裕具體指揮的戰役,殲敵達三分之二。毛主席曾說: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是有戰功的。

  在解放戰爭期間,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在黨內已形成絕對權威,敢於獨立思考又敢於“熟籌見覆”的不同戰略構想,粟裕是第一人;所提戰略構想被毛澤東主席認可而改變自己原來的部署照下屬的建議辦,毛澤東是第一次,也是他軍事生涯戰略決策中唯一的一次。

  研究淮海戰役的軍事專家共認,濮陽整軍和粟裕在濮陽逐鹿中原思考形成的戰略構想被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採納,直接導致了淮海戰役的形成和勝利,促使解放戰爭勝利提前一年。

  (濮陽縣老促會秘書長 梁法堂)

  參考資料:

《文匯報》、《新週報》、《河南文物通訊》、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工作室編《粟裕年譜》、《中共濮陽縣歷史》、張震《憶濮陽整訓》、解放軍出版社《張震回憶錄》、少華著《粟裕與毛澤東·陳毅》、劉統著《華東解放戰爭紀實》、《王鬱昭談華野部隊在濮陽整軍情況》、任宗堯《對華野一、四、六縱隊四八年在濮陽整軍情況的回憶》、文學作品《對壘》、鄭乃臧 、王楠編著的《粟裕大將》等。

  ① 按照電報地支代月、韻目代日的慣例。醜,代表2月;皓,代表27日.即中央軍委1948年1月27日給粟裕發電報日期。

  ② 按照電報地支代月、韻目代日的慣例。粟養電,指的是1948年2月22日粟裕向軍委發的電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