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拼命加班?"這不是自我感動的理由

"莫欺少年窮"這句話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也有很多人用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不斷向前的動力。因為一個人的起點無論多低,只要他願意努力,總能取得傲人的成績。

但是,努力與加班並不是劃等號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總在加班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努力,為自己驕傲哦!"。

一、"一萬小時天才論"是有條件的

努力了總會有結果的,所以"努力"總比"不努力"要好。

但是我們那麼努力為的是什麼?我想都不僅僅只是為了努力而已吧!

曾經有個叫做"一萬小時天才論"的理論被廣為流傳,但是踐行這套理論卻並沒有成功的人也不在少數。

其核心原因就是:無論我們在某件事、或者某個崗位上投入多少時間,如果只是投入時間那最終我們所獲得的成長也是有限的,關鍵還在於通過事物看本質,在長期的摸索中總結出屬於自己的心得!

所以,只有這種具備針對性的努力,才能真正產生價值!

二、"加班"只能表達對工作的態度

在面試或者和領導討論薪酬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是怎樣和領導溝通的?

是否是告訴對方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平時別人都走了自己還能在公司繼續加班,任何時刻都處於"隨叫隨到"的工作狀態?

也許大多數的領導會覺得這樣的員工很好,但是否會為此"買單"——為員工漲薪,就要另說了。

願意用更多的時間去工作,為公司貢獻自己的勞動力,這隻能說明在工作態度沒問題。但是僅僅有良好的工作態度依然是不夠的,想要得到更高的薪酬,獲得更高的職位關鍵還在於自身的能力是否達標。

所以,在"努力"已經足夠的情況下,請用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能力,而非只是將基礎的努力作為自己的競爭力。

三、其實,太多人連感動的資格都沒

雖然上面說了很多"努力也不一定有結果"的言論,但是我始終還是非常讚賞努力的人的。

不過在我們生活中其實還有些人是屬於"假"努力,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努力,而只是因為他們所謂的努力,在別人眼中只是"普通"而已。

說個小笑話,也許大家能更容易理解。

"有個阿聯酋的石油大亨,發了一條朋友圈感慨自己太努力了,為自己感動。因為他居然每天工作4小時!遠遠超過了當地同領域企業家的平均工作時間。"

怎麼樣?是不是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眼中只能當作一個笑話?

同樣的道理,偶爾一兩次加班到7、8點的人,請別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動了,在996橫行的中國職場,永遠不缺比你更努力的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侵害了您的利益,煩請告知,我馬上撤換,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