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提起孔融,詩者腦門立馬閃出的,應是他“四歲讓梨”的故事。

這個神童級歷史大名人, 還有個偉大的生理遺傳光環, 他是孔聖人的嫡傳二十世孫。

令人扼腕嘬牙床的是,他雖善始,卻沒能善終,最後死在曹操的禁酒令下,並且慘遭滅門之災。

孔融的死,到底冤不冤,值不值?也冤也不冤,也值也不值。

他倒黴都倒在嘴巴上。他貪酒貪話,不知也不屑於韜晦。自以為是公眾人物、意見領袖, 就負氣用事, 該說不該說都說, 敢講不敢講都講, 管不住那張吃八方的嘴巴。

唉,圖一時痛快,嘴巴上天了,腦袋卻落地,這事整的,多麼鬧心。一切都因為酒。酒後言,酒後文,為酒而戰,最終死在酒禍上。

孔融有句口頭禪很是出彩,叫什麼:“座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 詩化的語言,說起來既像自嘲,又像顯擺。因出自孔融之口,這倒從側面反映出他的酒態度和酒生活。他是飲酒至上的文人狂人, 生活與酒結伴,一刻也離不開酒。

大凡喜酒者,都愛結交喜酒者,看起來不符合同性相斥的定律。要是兩人或幾人再情投酒合, 比如牛氣沖天, 比如恃才傲物, 那肯定成為舉世無雙損友級的知音。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孔融結識一位酒友,名字叫禰衡。

他倆歲數相差二十好幾, 按說隔了一代人, 喝起酒來卻很有哥們兒情誼。醉得找不到北時, 誰管他文人名士身份, 玩去吧, 愛找誰找誰去, 我是我,我就是我。你講狂言,我說瘋語,看看到底誰瘋狂。

禰衡說,這世上他就認兩個人,一個是大兒子孔融,一個是二兒子楊修,其餘人他統統看不上,不配與他玩。

如此胡謅白咧,稍微清醒的正常人,理應回贈三個大耳光,把他踢出酒宴。可孔融非但不惱怒,反而笑嘻嘻認領。

或許他認為這才是禰衡的本色,不講瘋話狂話,就不配叫禰衡。

孔融說過更為離譜的醉話。大意是,父子是啥關係?不過是性慾的結果罷了。母子又是啥關係?不過是在肚子裡寄存罷了。

混賬,也該掌嘴。

他倆的兩席話,不見得出自同一場合,但可以認定,都是喝醉了酒的傑作。

口無遮攔,嘛驚悚嘛搶眼嘛輕薄講嘛,這是逆天的節奏啊。如此操作嘴巴,遲早會攤上事,攤上大事。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禰衡說過這話沒多久, 曹操便主動想見見這位名士。

曹操的動意並非心血來潮, 主要來自孔融的多次推薦。當時曹孔關係尚在溫存期, 曹操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比較看重諸如孔融之流的意見領袖。

誰知禰衡根本看不起曹操, 便與曹操耍開了大腕, 見面時不但不行大禮, 還用話語刺激挖苦曹操。在曹操為汙辱他而專設的酒宴上, 禰衡不甘受當鼓吏的汙辱, 竟然脫下衣服, 赤條條擊了一通《漁陽摻撾》鼓曲。

鼓聲悲壯,音節奇妙,他借題發揮,揭穿了曹操的家底和野心。

曹操都不得不承認“本欲辱衡,衡反辱孤”。他恨不能當場殺掉禰衡。但他在篡權爬坡階段, 不願擔當殺名士的惡名, 於是採用擊鼓傳花的借刀殺人術, 將禰衡轉給劉表。劉表並不傻, 又轉手, 禰衡最終被江夏太守黃祖所殺。

看上去,禰衡的死與孔融缺乏直接聯繫。不過細細究查,也能發現其中的端倪。

孔融作為“晚輩”身份的長者酒友,理應壓壓禰衡身上狂傲之氣, 教導他,懂得尊重別人才能融入社會。可孔融偏偏喜歡禰衡的真性情, 並與他在酒裡惺惺相惜,互相褒揚,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禰衡目空一切的個性。

可以認定,對禰衡的死,孔融負有不可推脫的酒責任。

短命的禰衡, 26 歲就走了。他“大兒子”孔融,若不改酒風話風文風,還能活多久?他預測不出,可歷史終會給出答案。

孔融酗酒後那番“鬼話”擺在面上,沒準哪天搬出來,就是要人命的證據。

婧著吧。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孔融的死,與其說是曹操謀劃的,不如說是自找的,全因萬惡的酒。可孔融卻不這麼認為, 至死他都沒對酒說過不。

他的酒, 神聖不可侵犯。那種固執不化的對酒的愚忠,是他致命的傷。

有種觀點在流行, 建安九年前, 孔融與曹操的關係雖沒達到知音程度,至少沒有公開交惡,還有點小小交情。建安九年起,曹操的翅膀硬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不過癮, 他飛揚跋扈, 想要擺脫漢帝, 自立為王的野心蠢蠢欲動。

孔融站在局內外,看得真切。作為正統思潮的名人文人,他死心塌地擁愛漢室, 自然眼裡容不得曹操這粒逆反的沙子。他只要抓住機會, 就會時不時上書敲打曹操。

他與曹操已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有時上書的文字很是陰損。曹操看後眼冒綠光,但礙於孔融的社會影響力,也沒有采取特別的手段應對。

曹操的暫時退讓,出自政治家的考慮,並非懼怕孔融的文字批判。孔融以為曹操不會也不敢怎麼著他, 越發意氣用事, 只要逮著點破綻, 就做定了文章攻擊曹操。

建安十二年,曹操又要出征。戰亂加饑荒,糧食供給出現危機,曹操便上表漢帝請求禁酒。他的禁酒令發出後, 朝野上下談酒色變, 似乎都戰戰兢兢地依令禁酒。

孔融卻不信邪,照喝不誤,酒後盤算如何破這個令。

偷偷喝酒者不在少數, 禁令也不針對某個具體人。孔融喝你的酒就喝唄, 幹啥非得立字成文?一封《難曹公表制酒禁書》, 把對曹操的一腔怨氣撒在“禁酒令”上。

孔融振振有詞:“ 夫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類帝禋宗, 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堯非千鍾 , 無以建太平 ; 孔非百斛 , 無以堪上聖。” 洋洋灑灑二三百字, 意思很明顯, 酒如此美好, 你曹操禁酒無理,應當取消禁令。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曹操既不是善茬,也不是仁者。論懂酒,論寫酒詩,孔融未必趕得上曹操。

曹操理直氣壯地回書辯駁: 夏商都因酒而亡, 不少政事和當政者敗在酒上。這酒非禁不可。

孔融不甘示弱,又寫《又書》,針鋒相對。“夏商亦因婦人失天下, 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 疑但惜谷耳, 非以亡王為戒也。” 最後一句點出曹操禁酒的真實意圖,也算舒展了幾口濁氣。

曹操感到汗顏又栽面子。若這樣你來我往地辯論下去, 他公務要事纏身, 哪有精力與閒散的孔融比高低, 也顯得他太拿孔融當回事。他該禁依然禁,但給孔融掛上了賬。

以曹操“負天下”的個性,對孔融斬立決,還不是小菜一碟。他考慮的是輿論、是名聲, 畢竟距離皇位僅有三五米, 必須忍一忍, 秋後算賬為時不晚。

孔融若知趣,應當收斂下無限張揚的個性;孔融若識時務,甚至可與曹操達成互不侵犯的默契。可風骨堅硬的孔融,就是不肯低下高傲的頭,繼續找曹操的茬。

曹操是可忍,孰不可忍,終於忍到盡頭。他唆使親信整理孔融的黑材料上奏, 其中證據裡, 就有孔融醉後和禰衡胡吐嚕的那番“不孝” 話。此證據,說成是由禰衡傳出來的,禰衡已死,還去哪裡對證。

漢帝想保孔融,但孔融“鬼話”上折,他也變得無語了,只好任由曹操誅殺孔融。

歷史自會評價孔融的非正常死亡。千條原因,萬條理由,孔融死在自己那張酒後無德的嘴上;還有就是為捍衛酒尊嚴,死得真不得其所。

孔融臨刑前口占一首小詩,前幾句是:“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 山壞由猿穴。” 略加品味, 我們也能從中意會出點什麼東西。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與曹操交惡,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