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经评价苏轼的词,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诚然如此,作为北宋最著名的词人,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词涉及到方方面面,咏史怀古,伤别悼亡,谈玄说理,赠答酬和,山水田园,闺怨情爱,感时伤事,羁旅行役,都化作了苏轼笔下最优美的文字。

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苏轼的人生很坎坷,因为爱写诗词,因为诗词太出名,他也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黄州,黄州的生活很艰苦,但却锻炼了苏轼豁达超然的性格,他的诗词风格,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豁达,越来越洒脱。

今天,我们来欣赏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这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这四首词,每一首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不一样的意境,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江神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这首词大家都非常熟悉,没有必要再翻译。这首词作于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表达了苏轼渴望报效朝廷,激情澎湃的豪情壮志。尤其是那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们都知道一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关于冯唐,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汉文帝时,一个名叫魏尚的将军,因为杀敌的数目和上报的数目不合,被削职,后来冯唐替魏尚辩白,汉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他依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这里苏轼将自己比喻成魏尚,希望自己能早日得到朝廷的重任,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这首词是在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写的,此时的苏轼,已经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人间的事物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性情更加洒脱飘逸,心胸更加宽容博大。这一首词,就是苏轼这种心态的体现。

人的一生,谁还不会遇到点风雨?缩头缩尾地躲避,也难免被打湿衣裳,洒脱地在风雨中啸咏,也是一样被打湿衣裳,为何我们不洒脱一点呢?这场风雨,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苏轼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时的豁达。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这首《满庭芳》,有苏轼对世事的不满,有他对某些追名逐利之人的不屑,但更重要的,是他飘逸旷达的内心,表现出苏轼荣宠不惊,超然物外的境界。从这首词的内容不难看出来,写下这首词时,苏轼遭到了一定的挫折,所以,有学者认为,苏轼这首词应该是在黄州写的。

这首词的开篇,用了《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蜗牛的左右两个触角上,分别有两个小国,这两个国每天都要为了争地盘而打仗,动辄伏尸百万。所以,会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自《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用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

世间的高官厚禄,在苏轼眼中,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种豁达的心境,一般人达不到。

苏轼最豁达的四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饮酒,是苏轼人生中的一大爱好。他的许多诗词中,都写到了饮酒。这一次,饮酒回来的苏轼,被家童拒之门外。本来,这应该是一件很令人生气的事,然而,与众不同的苏轼,豁达超然的苏轼,却欣赏到了深夜的万籁俱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旷阔,一个人的短暂的一生中,在如此旷达的大自然跟前,又算得了什么呢?此时的苏轼,更向往超然洒脱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四首最洒脱的诗词,是苏轼性情的展现。这些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豁达,让我们这些读者读后也不免豁然开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