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连载之二:信任对不信任

信任是一种能力,缺少这种信任自己、信任他人的能力,生活里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婴儿期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心理咨询案例连载之二:信任对不信任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婴儿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

信任对不信任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位白领王女士,年龄四十岁左右,和丈夫关系紧张,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势同水火,来找咨询师咨询,也是对咨询师有诸多怀疑,咨询多次进步依然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原因就是上面谈到的婴儿期与养育者的照料有直接的关系。王女士刚出生不久,由于她母亲太忙了,把孩子放到炕上,周围放着障碍物,就让刚刚几个月的小婴儿在里面爬。母亲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母亲和孩子是一体的,当母亲回应了婴儿的需要的时候,一种有益的而全能的幻觉就被体验到了。婴儿对母亲产生信任感,进而对外部的世界也产生了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咨询案例连载之二:信任对不信任

王女士缺乏这样的信任,所以不够信任丈夫,不够信任孩子,不够信任咨询师。

另外一位赵女士在夫妻关系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同样出现诸多问题,在与赵女士的交流中,咨询师明显感觉到赵女士对自己的信任,相互配合的很好,赵女士进步很快。经过了解赵女士婴儿期,她的母亲不忙,婴儿被照料的比较好。

心理咨询案例连载之二: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儿害怕自己的养育者,或者不能够依赖自己的养育者,就学不会如何信赖他人,他们在爱人以及被爱接受别人的爱上面都会有严重的困难,所以当他们成长的时候,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和他人的距离。

一个人如果对外部世界缺乏足够的信任感,等于和外部世界竖起了一道墙,难以融入外部世界,这就是所谓的作茧自缚吧,这个茧是孩子的母亲亲手做好,并套在了孩子的身上,而不自知,希望有类似经验的人能早日破茧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