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用心結一”並不困難,“學習”蓄於集中精力

當做到了與志同道合的“隊友們”和睦相處,就意味著我們真正地融入到了正確的集體,就意味著我們真正地擁有了穩定的立足之地。因此,正式開啟我們的學習生涯,就成為了一件必須由自己親力親為的頭等大事。

積累知識,對於每一個學生而言,都是一條必經之路。擁有積累知識的意識,並非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然而,卓有成效地積累知識,則是需要我們努力地尋找並掌握最佳方法的。換言之,如果沒有一個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我們很難能夠做到消化舊結論並連接新問題。

在通常情況下,面對一門課程的具體知識,真正被我們學到的部分,可能只佔其中的百分之五十。為什麼呢?因為在學期或者學業結束以後,我們的記憶會隨著生活與工作的節奏變快而逐漸忘記許多相關的內容及其細節。顯然,對於另外的百分之五十而言,似乎註定就是用來被曾經身為學生的我們遺忘的。

荀子:“用心結一”並不困難,“學習”蓄於集中精力

毫無疑問,若沒有最有效的方法,就沒有最充分的積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上進行理解,就是一句能夠隨意出入耳朵的話——我們幾乎把曾經學到的知識統統都還給了老師。不得不說,超低的學習效率,的確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現象。為此,荀子開始為我們想辦法,旨在讓我們以及下一代都不再枉費時間和精力。

從土到水,從山到淵,荀子向我們完美地展示了“一點一滴”的無窮力量。當然,這類積累都是有形的。而在荀子看來,無窮的力量照樣適用於無形上的積累。對於我們來說,“愚公移山”自然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然而,卻很少有人能夠同時從無形與有形的角度去品味其中的奧妙與真諦。一座大山被漸漸地削平了,這是有形的積累呢?還是無形的積累呢?

顯而易見,在這則不同尋常的故事中,既存在有形的積累,也存在無形的積累;既存在無形的力量,也存在有形的力量。前者之所以有形,是因為子孫的力量是無形的;後者之所以無形,是因為土石的狀態是有形的。

因此,荀子為我們留下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道理:不要因為積累不充分而感到害怕,不要因為感到害怕而不努力積累。此外,荀子還聯想到了行善與積德——聖人之所以會成為聖人,正因為他們都是這些最簡單的道理的踐行者。

荀子:“用心結一”並不困難,“學習”蓄於集中精力

從騏驥到駑馬,從朽木到金石,無不在處處強調著“一心一意”對於學習與積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所謂的一心一意,恰恰又是集中精力的具體表現。荀子認為,不管是因為工作,還是因為學習,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必須做到全神貫注。同時,我們還要將這份全神貫注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換言之,即讓我們在面對學習或者工作時,都要像條件反射一樣地自動集中全部的精力。

當然,說著比較輕鬆,做著比較辛苦。但荀子認為,正因為辛苦,所以才有效;正因為有效,所以才可貴。對於當下,我們不能沒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否則就沒有明辨大是大非的本領;對於未來,我們更不能沒有刻苦工作的精神,否則就沒有詮釋大優大劣的資本。

於是,從思想到實踐,從計劃到效果,荀子又為我們總結出一條最簡單而又最實用的經驗:沒有目標,就沒有希望;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功。說白了,即現在好好學習就是為了以後好好工作。

有人說,“富二代”天生自帶財運光環,他們並沒有付出多少努力,甚至並沒有經過如此艱辛的學習與積累,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世間最有福氣的人。當然,這種觀點固有道理,但有錢與有價值則完全是兩碼事。

為此,荀子鄭重其事地重申了之前的觀點:選擇非小事,天賦是大事。為什麼要進行重申呢?因為荀子知道,除了家庭條件和成長環境之外,一個人不可能只有一種天賦,一個人也不可能只有一種選擇。因此,對於天賦的多重與選擇的多樣,我們只能分別把握最適合自己的其中之一。天賦多,就爭取一項自己最擅長的;選擇多,就爭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

荀子:“用心結一”並不困難,“學習”蓄於集中精力

荀子認為,世上有兩種最具有代表性的“謎一樣的角色”:一種是徘徊在十字路口之間的行者,另一種是躑躅在兩個老闆之間的職員。荀子的用意何在?難道真是在反對尋找對的方向?難道真是在反對尋找對的伯樂?

當然,荀子不會如此迂腐,畢竟“越來越好”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然而,當自己尚未在最擅長的領域中取得成就,便開始考慮改變跑道或者更換起點——這樣的決定和行動,對於身處發展階段的我們來說,幾乎都是非常不利的。

學得多不如學得精,既是許多傑出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聲,也是許多成功的民間創業者的共同心聲。就連萬世師表孔夫子都在堅守著一以貫之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準則,更何況我們這些尚未真正地走出茅廬的白麵後生呢?顯然,真正需要我們集中精力的,不僅有學習和積累,還有天賦和選擇。

荀子:“用心結一”並不困難,“學習”蓄於集中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