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辽与西夏,是北宋的两大外患。“澶渊之盟”后,宋辽未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偶有冲突,多用外交方式解决。相较之下,宋夏关系就显得格外紧张。

自景德和议之后,宋夏维持了长达三十二年的和平时期。宝元元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此后,宋夏双方军事冲突不断,爆发多起战争。

元昊称帝后,于次年正月遣使通知宋朝。宋朝认此与反书无异,群臣以承平日久,天下全盛,争言“小丑即可诛灭”,于是朝廷决议出兵。

宋仁宗命夏竦、范雍二人为西北作战的主帅,一反真宗朝以来对西夏采取的绥靖政策。与此同时,对西夏禁绝贸易,施以经济制裁,并削其赐姓官爵,为全面进攻预作准备。

北宋既已决议征讨西夏,针对西夏用兵一事,大臣们亦分为“主战”与“主守”两派,各自提出了他们的见解与主张。

主守派的言论,在当时的宋廷不受重视

吴育、丁度、王尧臣为主守派的代表。早在元昊称帝的消息甫传至宋朝,大臣中已有“主守反战”的论调出现。

右正言吴育指出“元昊虽名藩臣”,但是他们连一点赋租都不交,连个县都比不上,而且其处在“穷漠之外”,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反叛,我们应将其置之度外。

可见,吴育并不将西夏视为宋朝的边臣或藩属。在他看来,对西夏只要顺其自然,严加守御即可。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对于这种反战的言论,在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挞伐声中,是不受重视的。宰相张士逊还因此嘲笑吴育曰:“人言吴正言心风,果然。”

元昊反叛后,北宋朝廷议夺其官爵。丁度认为削夺元昊官爵,对于宋朝而言并无多大益处,“但自损威灵耳”。在朝廷主战气氛浓厚的当下,丁度此言被视为异议,不为宋仁宗采纳。

王尧臣主守的言论颇多,在北宋朝廷主战期间,多被忽视。不过,当宋廷由攻转守后,其意见大多获得采纳,此乃后话。

“三川口之战”后,朝廷的主战方针并未改变,但主守派仍提倡防守

正当宋朝积极准备用兵之际,元昊不待宋朝来攻,已然主动出击延州。

康定元年正月,宋夏爆发了“三川口之战”,结果宋军大败。这也成为宋朝用兵以来的首次败战。

此战之后,宋朝重新安排了相关作战人事。

宰相张士逊因为师久无功,遭到谏官韩琦的攻击,因而上章请求致仕,于是宋仁宗重新起用吕夷简为宰相。

另外,宋仁宗以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守泾原)、范仲淹(守鄜延)为副使,尹洙为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判官。

此时,决策中枢与西北主帅虽然有所变动,不过朝廷主战方针大致并未改变。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夏竦剧照

夏竦、范仲淹虽然职责主守,不过宰相吕夷简以及韩琦、尹洙皆是主战派,韩琦、尹洙主战尤力。

然而,此时主守派仍继续向皇帝提倡守御之道。

“三川口之战”结束后,宋仁宗曾向丁度询问御戎之策,丁度于是上奏曰:

“以快一朝之意,非计之得也……控扼要害,为制御之全策。”

丁度认为中国对付夷狄,只能智取不宜力敌,这是因为夷狄“地形、武技与中国异也。”中国在马匹、战技、人员方面,均不如夷狄。这种比较性的论调,早在汉景帝时晁错就已经提出。

此时朝廷新败于西夏,丁度认为不宜大举出兵讨伐,应该暂时修筑堡垒,控制要害,以休养生息。王尧臣亦有类似看法,他主张朝廷应“敕主兵之官,常训练军马,远设探候……量敌奋击,毋得轻出。”

事实上,丁度是主守派的核心之一,他经常反对主战派提出的主张。

如康定元年六月,尹洙上疏论及兵事,提出召募土军、省骑士、增步卒、葺营房等主张。经过丁度等人的讨论后,认为尹洙的主张“未能制胜”,却“足敛怨于天下。”也就是说,主战派尹洙的建议,遭到丁度等人的否决,因此宋仁宗并未采纳此一建议。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韩琦剧照

又如韩琦安抚陕西时,鉴于当地盛产铁矿,建议朝廷铸铁钱以助边用。于是,朝廷便下诏铸造新议的铁钱——“一当十”大钱。

丁度对此事持反对意见,指出“旧钱不出,新钱愈轻,则粮刍增价。”此外,铸造新钱将会引发人民盗铸之风,政府必然无力禁止。宋仁宗最终接受了丁度的建议。

“好水川之战”后,主守派势力抬头

庆历元年二月,宋军尚未出击,元昊再度主动进攻,一方面约和范仲淹,一方面进攻韩琦所在的泾原,宋夏双方爆发了“好水川之战”。结果,西夏再度获胜,韩琦部将任福战殁。

韩琦因为好水川之败,自行上表请罪,朝廷予以夺一官,改知秦州;范仲淹则因为擅复元昊书,而改知耀州。

王尧臣认为任福不听节度,导致战败,不可专门指责主帅韩琦。同时指出范仲淹、韩琦等人,“皆天下选,其忠义智勇,名动列藩,不宜以小故置散地。”

“好水川之战”后,宋廷主战的态度开始转变,主守派势力抬头。

王尧臣利用出使陕西路的机会,对西北沿边四路的形势,进行了深入观察,此时便提出了西北的防御之道。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王尧臣剧照

王尧臣指出:虽然宋朝在“四路缘边所守地界”陈兵二十万之众,但是“总其可用者,仅十余万人。”

他总结西夏兵兴以来,宋朝败多胜少的主因,在于交战之时,兵力始终居于劣势。至于为何宋军会在数量上不如西夏,症结就在于“备多力分”,且“诸将拥兵为自全”。他的解决之道乃是“较四路之势,因其地形,益屯兵马,以待其来。”

可见,王尧臣认为“增兵”实是解决西夏之患的首要之务。

不过,若盲目增兵,只会加重北宋朝廷的负担,致使冗兵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王尧臣再次审度当地山川地势,提出了一揽子改善西北边防的计划。

关于鄜延路,此为西夏进犯的必经之路。除非是要围攻此地,西夏才会出动大批部队。如果只是遭遇西夏偏师来犯,本州兵马总共六万,分置六将,足够御捍,不须另外添兵,平日只要勤加训练即可。

关于环庆路,此素为险厄之地,夏人极少由此入寇。此地必须益兵二万于环、庆二州,敌来则合力以战,敌不来则分头以守,便足以抵御西夏来犯。

关于泾原路,此地“去贼巢穴为近”,且山川平易,若劲骑疾驰,则“旦暮可至”。可见,四路之中,此路最急。须益兵二万屯渭州,以备出战;以万人屯泾州,控扼要会。如此,则可以“杜深入之患”。

关于秦凤路,此地距离西夏边界甚远。益兵万人,以扼东西之来路为宜。

综合观之,在王尧臣的计划中,除了鄜延路之外,其他三路总共需要增兵六万。如此庞大的军队,兵源来自于何处?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王尧臣认为可从当地乡弓手内,拣本户三丁以上者取一人——“刺手背,团为土兵”。乡弓手制度由来已久,只要处置得宜,亦不至惊扰百姓;待击败西夏后,便会放其归家务农。

除了增加土兵之外,王尧臣指出朝廷亦可以善用当地蕃兵。蕃兵者,乃指从属于宋朝的异族军队。为了争取蕃兵的忠心归顺,王尧臣建议可以给予财货以笼络之,同时加以仇恨之心以激励之。

针对西夏用兵事,王尧臣提出了具体的防御之道。可惜的是,他为了保全用兵失利的范仲淹、韩琦等人,忤逆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章得象等人,诸项建议仅“召用蕃兵”获得采用,其他意见多格不行。

从往后局势的发展,足可证明王尧臣识见的得失。

“主守”成为宋廷对西夏的基本政策;王尧臣一语成谶

经过两次重要战役的失败,庆历元年十月,宋仁宗接受了谏官张方平“和戎为利,征戍为害”的意见。此后,主守成为仁宗朝对西夏的基本政策。

如前所述,王尧臣认为西北四路当中,鄜延路的防卫最为完备,泾原路的守备急需加强。果然,庆历二年闰九月,西夏就从镇戎军、原州入寇,宋夏爆发“定川寨之战”。

泾原路主帅王沿遣葛怀敏出战,大败,西夏乘胜大掠平凉、潘原,关中震恐。自邠、泾以东,皆闭垒自守。范仲淹自将庆州兵攻击西夏,西夏乃去。

“定川寨之战”失败后,面对三次重要战役的失败,宰相吕夷简为此感慨曰:“一战不及一战,吁,可骇也!”

于是,宋仁宗再度思量王尧臣的建言,于是“前所格议,多见施行。”复以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增加屯兵三万人。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王尧臣因为识见准确,获得宋仁宗的赏识,遂重用之。往后王尧臣所提的建议,皆获得施行。

十月,王尧臣前往泾原路视察,他检讨近来葛怀敏战败的原因:定川之败,原因在于战略错误、救援不当、敌情不明以及将帅刚愎自用。对此,王尧臣希望朝廷“敕边臣,自今深鉴前弊,不可更驱士旅以陷败机也。”

之后,王尧臣针对泾原一路五州的战略形势,进行深入探讨,并且上陈“严守城寨,毋轻易出战”的防御之道。

宋、辽、夏三方展开交涉;宋仁宗最后的决定,与众大臣不同

庆历三年,面对连年的用兵,北宋与西夏双方皆有议和之意。不过宋夏双方各有坚持,和议迟迟未成。

庆历四年七月,宋夏关系即将产生转变。是月,辽国突然遣使来到宋朝,告知即将伐夏的消息。同时希望将来辽夏发生战争的时候,宋朝不要接受元昊称臣的请求。

此后,宋辽夏三角交涉于是展开。针对此事,曾经的主守派代表吴育上奏曰:

“契丹被朝廷恩腴,为日已久,不可纳一叛羌,失继世兄弟之欢。”

吴育鉴于宋辽之间长久以来的友好关系,同时担忧因此事激怒辽国,引来辽国入侵,所以主张接受辽国的要求,不允许西夏称臣。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宋仁宗随即将此奏交由群臣商议。丁度、王尧臣、吴育、宋祁、张方平、欧阳修、王拱辰、沉邈等人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了结论。

群臣商议之后,自认为“于西人无陡绝之曲,于北鄙无结怨之端,从容得中,不失大义。”而此一意见,和先前吴育提出的意见大致相同——宋朝是否接受西夏称臣,要看契丹的态度而定。

然而,朝廷最后的决定,却与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

在这个事件当中,只有谏官右正言余靖持有异论。余靖认为此时西夏已经和朝廷达成和议,朝廷很难拒绝元昊称臣入贡的请求,主张婉词拒绝辽国的要求。

宋仁宗以余靖之言有理,最后接受了他的主张,而其主张果然发挥了效用——西夏为了避免与宋、辽同时进行作战,最后接受了宋朝的册封。

宋仁宗的“主守派”:宋夏战争阴云下,他们的主张才最该被采纳?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结语

宋朝在“宋辽夏三角交涉”的过程中,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胜利——“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

若从事情结果看来,当初主守派的言论,是否才是宋廷应该采纳的忠言?不过,此推论难免有“马后炮”的嫌疑。

事实既成,宋朝与元昊的战争,最后因为“师久无功”,而“虚弊中国”。对西夏用兵一事,加速暴露了北宋各个方面的弊病,亦促使之后“庆历改革”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