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因为疫情,“散装江苏”俨然已成了一个段子,特别是“十三太保”驰援湖北最亮眼。其他的省份都是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驰援湖北,只有江苏派出自己的13个地级市医疗队出征,却唯独省会城市南京前面加了“江苏省”,被全国人民调侃:“南京真难。江苏这十三大逆子可真管不住呢。”不过玩笑归玩笑,虽是“散装江苏”,但其“形散而神不散”,驰援湖北,还是那个又暖又可爱的“苏大强”。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苏州山塘街

不过我很好奇“散装”一词的来历,于是查了查,发现它并不是此次疫情才有的说法。作为全国水域面积占比第一的省,长江、淮河、黄河等都在江苏境内经过,这些河流的沿线和交汇点,自然而然形成了各自的中心城市,比如汴泗交流的徐州、黄淮运交汇的淮安,太湖与运河沟通处的苏州等。加之各地理单元文化差异较大,十三个地级市经济基础均不错,彼此既是竞争也是合作关系,用“散装”二字来形容江苏,可以说是十分精准了。也难怪江苏昆山、常熟等县市,干脆就直接在地名前面打出了“中国”的大旗。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南京明孝陵

江苏第一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城市,是徐州。那时候我还从未去过这个省,总觉得那里的人们都会说一口吴侬软语,哪知来自徐州的朋友却操着一口地道的山东方言介绍道,“徐州可是个好地方,不仅享受江浙沪包邮,冬天还供暖呢!”当时就让我大跌眼镜:徐州到底是怎样一个神仙城市?后来有机会踏足徐州,才发现这个“既北又南”的城市,完全颠覆了我对江苏的固有印象。四千多年的文明史,给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特殊的地理位置又造就了迷人的自然风光,让它兼具北方古城的豪迈和水乡的清秀。大概位于过渡地带,就注定了这座城市不会平凡吧。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徐州和平大桥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徐州地标金山塔

徐州,又称为彭城,可能对于非徐州本地人或者不了解的历史的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提起大名鼎鼎的彭祖,想必中国烹饪行业的人都会尊称一声“祖师爷”,彭城之名便是来自彭祖。早在上古时期,大彭氏国便在徐州之地开基立业,其始祖彭祖相传活了八百岁。据说他能做一手雉羹,很得帝尧赏识,便把彭城封与他。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在中国,彭祖文化也仅徐州一家,别无分店。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徐州彭祖楼

而徐州在中国古代史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部分,要数“楚风汉韵”四个字。刘邦是沛郡丰邑人自不必多说,项羽以彭城为都城,楚汉交锋,其中的尔虞我诈有多少都离不开这座古城。如今,被称为“汉代三绝”的徐州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每一样都留有历史的足迹。其中有着“东方金字塔”之誉的龟山汉墓,墓主人就是生于文景之治、长于武帝盛世的第六代楚王刘注及其夫人。这位楚襄王不仅在历代楚王中颇有政绩,去世后葬身的汉墓也为世人称道,留下高科技都未能解释的七大谜团,给这座墓穴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让我有着最直观感受的,是楚王棺室墙上一个真人大小的影子。看似穿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人称“楚王迎宾”。据考究,这一形象是在墓室开放后才逐渐形成的,曾有“渗水”一说,但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的痕迹,非常神奇。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龟山汉墓

徐州在古代之所以重要,黄河曾起了不少作用。当年刚上任徐州知州不久的苏轼就在此遇到了黄河大水,决堤的河水直流而下,苏轼率领众人艰苦抗洪七十日,洪水最终退去。为了纪念抗洪成功,苏轼后在黄河岸边修筑一座黄楼,《永遇乐》一词中的“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便有提及。不过,在与徐州相爱相杀数百年后,黄河大改道,城内只留下了一条黄河故道。现今虽已看不出苏轼曾奋勇抗击的那条黄河的影子,但信步于河道边,屡经毁坏的黄楼新建后掩映在绿树间,夜晚则明亮的霓虹灯倒影水中,使得故黄河显得尤为通透。它以一种奔流不息的姿态,给古徐州增添了几许粗犷,几许妩媚。

这个低调的“散装江苏”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却一口北方腔

黄河故道及黄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