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觅芳华 第二集:青春作伴好读书

获取视频信息失败

   “春来焚香坐读书”,对于阅读,58岁的新疆作家刘亮程保留着一份特有的仪式感。

   与每一本书的相遇,都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在这种缘分的牵引下,这个出生于塔城地区沙湾县一个偏僻小村庄的乡村孩子,通过街坊四邻之间相互借阅,读了四大名著、《隋唐演义》《海上花列传》……很多时候,一本书传到他手里只剩中间一点,但是却培养了他的想象力,也开启了他认知世界的大门。

   年岁渐长,他读唐诗、宋词、《楚辞》《庄子》《老子》和《山海经》。文言文、白话文参半的阅读,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他却非常喜欢那种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少年读书的印记,为他构筑了精神家园,田野听风,鸡犬作伴,与虫共鸣……自带诗意的山村成了他写作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他每年从乡下来一两趟乌鲁木齐,从书店带一些外国名著回去。在那个流行摘录名言警句的时代,他坚持一本本“啃”完大部头。他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当中必须学习的一个过程。”

  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刘亮程,终于走出了村庄。他用了近十年回望自己出生的村庄,提笔写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轰动了整个中国文坛。打破了大家对新疆沙漠无边、戈壁连天的传统印象。这本书一版再版,每年的销量都能有十万册左右。

  《虚土》《在新疆》《捎话》《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笔耕不辍的他在这些年陆续推出了佳作。盛名之下的他,选择隐居山野,在木垒县一个叫菜籽沟的村庄,建书院,以书会友,继续书写他笔下的风物人情。

  能熟练地描写家乡,是刘亮程作品的一大魅力。他的写作生涯,脱不开新疆,而在他偌大的书柜里,新疆各地的县史志占据着很大空间。他说:“你可以不知道天下,但是你必须要懂得脚下。”

  在他看来,一个人想要了解家乡,必须读懂家乡的文化。他建议新疆的青年阅读《江格尔》《玛纳斯》,还有维吾尔族悠久的木卡姆诗歌,以及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写的文学作品。

  他说:“我们在新疆生活,需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需要知道它的古往今来。如果我们老把目光放到遥远的、隔着地理和时间距离的地方,忽略家乡,那是不应该的。”

  与刘亮程作别,在菜籽沟村游走,与村民闲聊,惊讶于开客栈的农家妇女不仅知道《一个人的村庄》,还熟读《一片叶子下生活》。阅读之美,让这个平静的山村添了几分诗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