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導語:

現代社會的學校就像是工廠,學生們準時準點地上課,老師們按部就班地教授課本上的知識。很少有學校關心畢業生的性格養成或是人生的幸福。步入社會之後,學校中所教授的知識、技能也許能夠很好地應用到工作當中去,但卻很難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

如何控制我們的情緒,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些是現代教育所缺失的內容。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哲學被重新發現,並能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提供生活的參考。

《生活的哲學:尋找人生意義的12堂哲學課》就是一本通過串聯古代哲學想,啟發當代人如何過上幸福生活的著作。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探尋古希臘先賢的哲學之路,去發掘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生活的哲學:尋找人生意義的12堂哲學課》 作者:【英】朱爾斯·埃文斯



作為西方哲學奠基者的蘇格拉底堅決主張:哲學應當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並通過鍛鍊自己養成正確的習慣,過上更美好、更富裕、更有意義的生活。這也是很多古希臘哲學家和哲學流派都贊同的觀點。


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蘇格拉底曾被譽為古希臘最具智慧的人,但他卻告訴世人,他的智慧僅僅是因為他明確地知曉自己知之甚少


蘇格拉底認為,大部分的人終生都是在夢遊,他們從來沒問過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所以,在談論幸福生活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審視自己


蘇格拉底曾說: “未經省(xĭng)察的生活不值得過。”這裡所說的“省察”就是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他將省察自己當做是最重要的事,並努力向身邊的人傳達省察的重要性。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蘇格拉底


1、為什麼自我反省如此重要?


為什麼反省自己這麼重要?因為我們的觀念或想法大多數都來源於父母或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它們大多是無意識的,但它們卻有可能是片面的、僵化的,甚至是錯誤的。我們應當通過反省,去裁定哪些信念和價值觀是合理的,而哪些是有害的。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愛比克泰德繼承並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意見困擾。我們心中的信念不但會引發不同的情緒,還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我們可以通過省察自己的信念,選擇去改變它們,從而改變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治癒一些心理疾病。現代神經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當人們改變對一個情境的看法時,他們的情緒也會改變。


現代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受到了這些古代哲學家的直接影響。這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來改變心理問題。


本書的作者朱爾斯·埃文斯曾患有社交恐懼症,他通過自省的方式發覺自己恐懼的並不是社交本身,而是太在意社交過程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每當得到負面的評價,他就會感到難過、焦慮。


在接受了認知行為療法之後,他開始自問:“為什麼人人都得給我正面評價?那現實嗎?即使別人不喜歡我,我也可以接納自己。”


期望得到每個人的正面評價,這本身就是一個不理性的觀念。而通過自問的方式,我們可以將自己原本根深蒂固的、有害的、非理性的信念轉換成為更加合理的信念。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社交恐懼症患者恐懼的或許並不是社交本身,而是過於在意社交過程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2、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

也提出過與愛比克泰德相似的理論。他認為,憤怒來源於我們對情境的判斷


當受到某人或某事的傷害時,我們會習慣性的發怒,並在那一刻認為憤怒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有益的。但靜下心來想想,憤怒不僅使人變得面目可憎,還非常有害。它會毀掉你和親人、朋友的關係,甚至毀掉你的工作,你的生活。


塞內加運用他的理論教人們如何控制憤怒。試想一下,假如你身邊的一個人總是當面嘲笑你,是不是很氣人?你會選擇發火嗎?你可能會想,發不發火是由得我們選擇的嗎?這種情緒爆發是控制不了的吧?


但塞內加認為,在情緒爆發前,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對嘲笑自己的人發火,是在為自己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鳴不平,希望通過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從而迫使這個粗魯的人停止對我們情感上的傷害。在情緒爆發的那一刻,我們下意識地判定發火是有用的,而實際上,我們的憤怒通常並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這個人也常常嘲笑其他人,那說明他本身就是一個粗魯、無禮的人。我們並不能通過發火讓一個粗魯的人變得禮貌,或是通過憤怒改變外界的人、事、物,使他們變成符合自己期待的樣子。


所以,當你感受到自己的怒氣即將爆發時,試著放鬆面部表情,讓聲音柔和下來,想想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是試著轉變自己不符合實際的期待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人們通常習慣性地認為發怒是有用的,但實際上,發怒並不能改變外界的人、事、物,使其符合自己的期待。


3、思想如何“操練”?


塞內加讓人們改變觀念來控制憤怒,然而觀念是容易改變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個小小的習慣都要花很長時間去改變,更別說根深蒂固的觀念了。古代的哲學家們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提出了“哲學是身心的修煉”這一觀點。


愛比克泰德的老師穆索尼烏斯·魯弗斯,被稱為“羅馬的蘇格拉底”,他強調哲學是頭腦與身體的雙重訓練。他認為,美德不僅是知識,還是實踐

。所以哲學不僅是一個抽象的思考過程,還是需要反覆實踐的過程。就像醫生和音樂家不僅要掌握理論,還要練習運用它們。


當代人通過記錄自己能跑多快,能舉起多種的槓鈴,或是燃燒了多少熱量來判斷自己的身體是否在鍛鍊中得到了進步;而古代的哲學家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去記錄自己每日的行動,跟蹤自己的想法、情緒,從而瞭解自己在精神方面的進步。


我今天戰勝了什麼惡習?我今天有沒有擺脫憤怒?我今天有沒有變得更好?在日復一日的自省與精神修煉的過程中,我們以往的錯誤觀念逐漸變得理性,並在生活中指引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對於精神和思想的操練與身體方面的鍛鍊同樣重要,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需要自控力。自控力對於想要取得成功的人而言,是一個比智商更為重要的因素。心理學領域頗為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實驗中,越能抵禦棉花糖的誘惑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越好。


可是總有一些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的人,他們就沒法取得成功嗎?並不是。現代心理學已經證實了,自控力是可以訓練的。而最簡單便捷的訓練自控力的方式,就是像古人那樣寫日記。你可以通過記錄自己每天的飲食來保持身體健康,也可以通過記錄自己的想法、情緒,從而一步步挑戰自己固有的、有害的觀念。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記日記是訓練自控力、糾正有害觀念最簡單的方法。


4、我們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手冊》,開頭第一句這樣寫道:“有些事情取決於我們,其他的則不然。”乍聽上去,這句話簡單到似乎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它卻蘊含了愛比克泰德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


他認為,人生的大多數苦難來源於兩個錯誤:

第一,我們試圖控制那些不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的事物;

第二,我們試圖將只有自己能控制的思想歸因於外界。


仔細想想,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不受我們控制的事物多如牛毛:我們的出身,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工作,我們身邊的朋友等等。一些看似可控的事物,其實也並非完全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比如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吃得健康,積極鍛鍊,甚至可以整容,但我們無法改變身體不斷變老的事實。


永遠別為那些超出自己掌控範圍的事情而自責。2010年,英國精神病學會對英軍駐伊拉克和阿富汗士兵的精神狀況做了研究後發現,他們內心的痛苦情緒主要原因不是戰爭,而是妻子打來的電話。當妻子抱怨家中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讓遠在他鄉的士兵們束手無策時,失控和無力的感覺比塔利班的炸彈更加挫敗士氣。


愛比克泰德的告誡在這種情形下派上了用場:提醒自己什麼是我們能控制的,什麼是我們不能控制的,這樣有助於克服無助感和絕望感。


我們不能控制的事物無處不在,那麼究竟什麼是我們可以完全控制的呢?愛比克泰德給出的答案是:只有我們的思想和信念是我們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們總是能夠選擇去思考和相信什麼,沒人能夠迫使我們去相信違揹我們意志的東西。當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想法歸咎與外界,就會受到環境的擺佈,從而導致情緒的失控。一個抑鬱的人可能會將自己的壞情緒歸咎於父母、同事,或是社會環境,甚至是過去的經歷,但他們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觀念。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應當審視自己的內心,並嘗試拋棄或轉變那些有害的思想。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苦難有兩個來源:試圖控制那些不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的事;試圖將只有自己能控制的思想歸因於外界。


關於人們苦難的來源,懷疑論的鼻祖皮浪有不同的看法。和愛比克泰德不同,皮浪認為,痛苦主要來源於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


我們應當訓練自己丟掉自認為的確定性,承認自己知之甚少。因為很多抑鬱、焦慮、恐懼的心理都是源於我們對世界的僵化理解。一個抑鬱的人總是確信事情會向壞的方向發展;一個社交恐懼的人總是堅信別人不喜歡他。每到這時,我們就可以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我能肯定嗎?證據是什麼?當我們學著質疑自己僵化的觀念,以新的方式去看待我們的經歷時,就能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當代心理學家發現,抑鬱症之類的負面情緒很多是由自我暗示引起的。無意識的自言自語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我們對現實的體驗。而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僅能夠帶來積極的情緒,甚至可以治癒心理疾病。


20世紀的法國心理學家埃米爾·庫埃建議,想要擁有幸福生活的人們,可以每天默唸肯定自己的話:每天,我都在以各種方式變得更好。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僅能夠帶來積極的情緒,甚至可以治癒心理疾病。


5、幸福的生活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嗎?


在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古代的哲學家們為人們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思想和理論,它們大致都會包含三個要點:

我們可以認識我們自己;

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

我們可以養成新的思考、感受和行為習慣。


但對於幸福生活的定義,他們卻有不同的看法。當代科學可以向我們證實這些經典哲學思想的正確性,但卻永遠無法證明哪位哲學家所說的幸福生活是最好的。


哲學的目標不是建立某種固定的幸福生活模型,而是為大家在尋找自己的幸福時提供建議。但這些建議並不都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我們只需要接受其中一些對自己有益的就夠了。


主張“快樂就是幸福”的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建議我們要學會享受。人生在世幾十年,並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情。我們不需要去聽誰的命令,也不需要去取悅誰。我們可以選擇享樂,而不是找理由去受苦。


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人生的目標,但他所說的快樂並不是感官上的快樂,並不是縱慾狂歡。他所追求的快樂是身體上沒有痛苦,精神上沒有煩惱。


我們要做理性的享樂主義者,這並不是出於某種道德或責任,而是出於理性的自利。為了實現理性的快樂,我們需要分析自己的慾望,看看它們是否是自然的、必須的。以喝酒為例,我們要評估它所帶來的快樂和傷害。都說“小酌怡情”,但如果過度飲酒,不但健康會受損,錢包會受損,人際關係也可能會受損。過度飲酒帶來的快樂是否值得為之付出這些代價?


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的”快樂,我們應該學習去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越少、越簡單,就越容易實現,你要做的工作就越少,也越容易獲得快樂。這和我國古代道家所說的“知足常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做理性的享樂主義者,身體上沒有痛苦,精神上沒有煩惱。


雖然伊壁鳩魯的快樂至上理論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可,但這種思想卻影響了當今社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開始關注國民的幸福感,並根據這些數據來指導政策的制定。而在教育領域,很多學校也開始推行快樂教育。


在英國校園大力推行快樂課程的萊亞德勳爵並不認為快樂有高低之分。他說,很多人都認為玩俠盜飛車比讀詩更快樂,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應該把文學課都換成遊戲課,讓孩子們盡情地玩遊戲。詩人的價值在於,他們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經驗的複雜性,以及生命中除了快樂之外的其他色彩。


很多人都在追求除了快樂之外更多的東西,比如創造、成就、超越、自由。這些積極的追求都是他們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哪怕在追求這些的道路上會困難重重,會焦躁不安。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天生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和他人一起才能實現幸福生活。所以當我們共同為計劃而工作,和他人友好合作時會感到滿足。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類本性的最高動力是求知、掌握技巧和美德、和他人一起向著同一個目標而奮鬥。當這些都得以實現,人們就會覺得快樂。


亞里士多德的人性觀在現代得到了心理學家的證實。1970年,心理學家的一系列實驗表明,人類並不是受利益激勵的動物,如果人類發覺一項事業是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有趣的,即使錢少,哪怕不賺錢,他們也會努力地工作。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生命中除了快樂之外還有其他色彩,比如創造、成就、超越、自由。


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同,犬儒學派的古羅馬哲學家第歐根尼建議人們過簡單的生活。他告誡人們:“不要無意義地辛苦工作,要選擇自然的勸告,快樂地生活。”


第歐根尼在街道上踐行他的哲學,他穿著破舊衣服,吃殘羹剩飯,住在羅馬市場中央的一隻桶裡,向人們展示自然的生活是多麼簡單、快樂。他的行為給他招來一個外號:狗一樣的第歐根尼。這就是“犬儒”一詞的由來。第歐根尼認為,人類的不滿情緒源於社會環境所帶來的錯誤的價值觀,所以犬儒主義主張拋棄錯誤的價值觀,過貧窮、苦行和道德自由的生活。


為什麼有人明明嚮往著快樂的生活,卻還是選擇了悲慘的生活?第歐根尼說,這是因為我們想被我們所處的文明社會接受。我們需要遵守道德規範,遵循各種各樣的規矩,我們需要與身邊的人和睦相處,這樣才能被社會所接納。


我們想要有所作為,我們想要贏得他人的稱讚,避免被指責,我們擔心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於是我們每天都要戴著精心打理的面具去面對不同的人,隱藏自己身上任何看上去原始、本真的東西。


犬儒學派的哲學家建議人們拋棄表象的虛假,無視他人的挖苦和嘲笑,拒絕隱藏大家自然、本真的行為。他們不想在他人面前按照社會的道德準則好好表現,他們想按照他們自己的個人規範,自由地生活。


犬儒主義這種拋棄文明道德準則的觀念在當代社會難以實現,但他們主張迴歸簡單、自然的生活,也許對當代都市中那些焦慮的人們有所啟發。


《生活的哲學》:用古代哲學思想,開啟當代人的幸福生活

時常回歸自然,釋放本真的自我,有利於緩解焦慮。


結語:

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慧”,哲學思想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深奧理論學說,而應當更普遍地用於指導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不斷追尋的目標,而哲學可以讓我們通過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鍛鍊自己,從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哲學家們並不能明確指出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但哲學的思想卻能夠為大家提供建議,以便於每個人走上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我是愛閱讀,愛生活的兔子小姐,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轉發、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