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點擊上方“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絲綢之路!

伊斯坦布爾是個充滿傳奇的城市,值得遊覽的遠遠不止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因為騎行的緣故,我對具有特殊意義的地理位置格外偏愛。在眾多的景點之中,唯獨只有位於歐亞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讓我不止一次的以不同的方式去遊覽。

我在伊斯坦布爾期間的時間基本上碎片化的,時而去警局立案,時而去領事館求助,時而去修車,光顧著忙,反倒沒有太多精力去各處遊覽。也正因為忙著處理這些瑣事,反倒認識了不少的人,有幫助我四處奔波立案的土耳其最大的石材荒料出口商Tekmar公司,也有一路幫忙翻譯,並領著我到領事館求助的在土耳其留學的徐州女孩Mao Mao。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在酒店大堂泡咖啡

在閒暇之餘,我總是喜歡一個人在酒店大堂,慢慢的沖泡上一壺精品咖啡,以咖啡的芬芳放鬆一下勞累的身體和精神。即便是天天喝著土耳其咖啡酒店員工也都好奇的圍到我身旁,看著如同做化學實驗一般精確細緻的手衝過程。當咖啡萃取完成後,我也倒出幾小杯來,邀請他們一起品嚐。

員工抿了一口咖啡,臉上露出困惑的表情:“這是咖啡嗎?怎麼喝起來像是茶?”

喝習慣了以醇厚著稱的土耳其咖啡的人,不出我所料果然喝不來精品咖啡,我打開咖啡豆的袋子,遞了過去:“你看,這是如假包換的咖啡豆呀,我們剛剛喝的是精品咖啡。”

他依然無法理解何為精品咖啡,可是卻有了新的興趣點,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桌面上閃耀著金光的咖啡杯看:“這是金子做的嗎?”

看來世界各國人民對於黃金的喜愛都是一樣的呀!

出於對咖啡的熱愛,愛屋及烏,沿途收集世上最精美的咖啡杯也是我的目標之一。即便旅途再辛苦,對於美味的執著也絲毫不能妥協,更不能缺少那份情懷。我望著得意的收藏品說道:“是的,這是我在羅馬買的限量版鍍金咖啡杯。”

獵奇圍觀的人們驚訝的張大了嘴巴,連忙拿著手機拍照發Facebook,從此我也成了酒店裡面著名的用金盃子喝咖啡的人。

這個插曲也給了我一個啟發,就像在家鄉泉州,人們談事情時,都要圍坐在茶几前,泡上一泡清香四溢的鐵觀音。我未嘗不可以咖啡為媒,邀請幾位朋友一起來品品咖啡聊聊天呢?

於是,我就像位於伊斯坦布爾的朋友們發出邀請,結果響應還是蠻熱烈的,“入土”十多年的華人楠楠帶著幾位朋友來喝了一下午咖啡。“入土”的當地華人的戲稱,即在土耳其生活的意思。

當聊到在土耳其的生活時,楠楠突然靈機一動:“對哦,我覺得你可以來參加我們每週末的例行徒步!”

我正好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做,一拍即合:“好啊!”

“不過路途有點長哦,要從這附近一直走到中國駐土耳其領事館山腳下呢!”

這幾天我沒少往領事館跑,確實是蠻遠的,估計差不多有個半程馬拉松的距離吧,但這對我完全不算回事兒:“沒問題,就這麼定了!”

就這樣,我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覽方式除了前篇介紹的騎行模式外,又增加了暴走模式。

在旅途中,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看風景的方式和一起看風景的人。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博斯普魯斯海峽徒步團

2015年10月29日,楠楠、楊芳、Ellen和我在埃及廣場集合,從金角灣往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一直往東北方向徒步。博斯普魯斯海峽把伊斯坦布爾一分為二:海峽西岸屬歐洲,東岸則屬亞洲,我們走的是屬於歐洲的西岸。雖說徒步路線和先前的騎行路線有很大一部分是一樣的,但是當你慢下來以後,可以更好地用心去感受世界,去貼近生活。

博斯普魯斯海峽如同其他一些名勝景觀一樣,也有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眾神之首宙斯有一個情人叫伊奧,為了向他的妻子赫拉隱瞞此事,他把伊奧變成了一頭牛。後來,赫拉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她便變成一隻牛蠅去騷擾變成牛的伊奧,伊奧為了躲避牛蠅,便跨過了一道水牆。在古希臘語裡,“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普魯斯(phoros)”為“水牆”之意,神話中所說的那道水牆便是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0千米,是連接黑海和馬爾馬拉海的唯一通道,我國的遼寧號(瓦良格號)航母當年花費了高昂的保證金才經過這個海峽運送回國。它也是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使伊斯坦布爾成為唯一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

徒步博斯普魯斯海峽紀錄片

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奧爾罕·帕慕克在他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書中寫道:“假使這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損失、傷感和貧困,博斯普魯斯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伊斯坦布爾的力量來自博斯普魯斯。在伊斯坦布爾這樣一個偉大、歷史悠久、孤獨淒涼的城市中游走,卻又能感受大海的自由,這是博斯普魯斯海岸之行令人興奮之處。”

我們開始邁開腳步,去尋找伊斯坦布爾的力量之源,碼頭旁邊的加拉達大橋是我在伊斯坦布爾期間幾乎每天都會來打卡的地方,它位於交通繁忙的金角灣,是連接城市的歐洲新舊城區的主要幹道,被視作是伊斯坦布爾的代表建築。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加拉達大橋

從加拉達大橋上可以看到人間百態,大橋分成上下兩層,上面是公路和輕軌,下面是店鋪,橋上垂釣的人依次排開,橋下游輪貨輪鳴笛而過,成群的海鷗在上空盤旋。如果從大橋的側面看,雙層的大橋彷彿是平行的兩個世界:橋上的垂釣者在等待魚兒上鉤,下面的餐廳在等候顧客的到來,我為這個畫面取了個名字——願者上鉤。

我們緩緩走過加拉達大橋,回望歐洲舊城區,這又是一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畫面:橋的對岸隨處可見規模宏大的清真寺,從宣禮塔上傳來禱告的聲音,現代化的汽車和電車穿梭來往於兩岸。這是一座現代與傳統完美結合的城市,也是一座可以包容過去、探索未來並具有博大胸懷的城市,更是一座與自身氣場有著極高契合度的城市。

“每當你站在這裡遠眺伊斯坦布爾,一輛輛的汽車駛過你的身邊,你會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國王一般。”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 曾經這樣形容這座橋的意義。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金角灣

再把目光轉向橋的北面,這裡是歐洲新城區,其中最顯眼的建築物當屬屹立於北岸小山之巔的加拉達塔,它是伊斯坦布爾最高的軍事要塞。

登上加拉達塔,整個金角灣的美景一覽無餘。近處是現代化的新城區,海峽的對岸是歷經千年風霜的老城區,海峽兩岸有著伊斯坦布爾的過去與現在,有著伊斯坦布爾不朽的傳奇。海峽在流動,歷史卻凝固在這裡。

伊斯蘭教有句諺語道:“古蘭經誕生在麥加,讀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布爾。”遠眺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猶如一個宣禮塔的森林,據說在這古老的半島上有500多座清真寺。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熱愛釣魚的土耳其人

初秋的天氣已經帶有一絲絲涼意,但這卻絲毫不影響當地人釣魚的熱情。最佳的觀看垂釣的地點是加拉達大橋,大橋兩側從白天到黑夜都站滿了比肩而立的垂釣者。我們沿著海峽北岸前行,一路上岸邊也都站在垂釣的人們,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伊斯蘭國家的人比較隨遇而安,他們只和安拉較真,其他的均得過且過。釣魚就是他們民族性格的一種表現,把魚竿往岸邊一放,便悠然自得的在一旁聊天,或者喝著紅茶靜靜等待。最重要的是要能耐得住寂寞,才能等來安拉的恩賜。當漫長的垂釣結束,他們將漁獲拿到餐廳賣掉,拿到一天的勞動報酬。

當地人還因地制宜的開發出特色美食,在碼頭旁停靠著眾多經營烤魚漢堡的小船,新鮮的魚在鐵板上煎熟後夾在半切開的麵包中,配上洋蔥、生菜、西紅柿,呈現出美味的土耳其“麥當勞”,體現了伊斯坦布爾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全海峽最豪華的遊艇

在使館區附近有一個遊艇碼頭,密密麻麻停放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私人遊艇,我們很榮幸的受邀登上全海峽最豪華的遊艇上參觀,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上游艇。這艘遊艇30米長,6.5米寬,共有兩層,裡面臥室、酒吧、廚房一應俱全,土豪的生活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土耳其的待客之道就是遞上一杯溫潤的紅茶,我們便在船上坐下來休息片刻。我在土耳其遇到的困難之一是語言問題,他們大多不懂英語,而作為小語種的土耳其語也是我一時半會搞不懂的,交流基本只能靠朋友幫忙翻譯了。雖然楠楠他們聊得很嗨,但是我可是一點都聽不懂,只能傻傻的回應以微笑。

突然,船長和船員們都紛紛走過來摟著我合影,我一時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楠楠連忙解釋:“剛剛我跟他們說了你是從意大利騎自行車過來的,想要一直騎到中國去,他們對此很佩服。船長說你就像是他叔叔家的堂弟,這在他們的文化裡是很親切的意思。”

土耳其屬於突厥民族,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曾經是我們的鄰居,而後才一直向西遷徙過來。如果從人種上來說,“叔叔家的堂弟”的比喻還是滿貼切的。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徒步打卡

離開遊艇後,我們一直走到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第二座橋下,便結束了當天的徒步任務,總共走了24.3公里。在徒步的篇幅中,我沒有介紹橫跨海峽的兩座大橋,那是因為最經典的觀賞大橋的方式是坐船,留待接下來介紹。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遊輪

拿破崙曾經這樣描述伊斯坦布爾:“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那麼伊斯坦布爾一定是它的首都”。

我想,這位偉大的征服者之所以會將伊斯坦布爾作為世界的首都,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橫跨歐亞的獨特地理位置。如果只給你一次機會感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魅力,徒步或騎行絕對不是最佳選擇,只有坐上游輪,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獨一無二的腳跨歐亞的體驗。

我從金角灣的碼頭搭上了遊覽海峽的遊輪,當遊輪緩緩駛入海峽,也便迎來了不速之客——海鷗。海鷗以捕食海峽中盛產的小魚而生,偶爾也去偷吃垂釣者的漁獲,不過最簡單的獲得食物的方式卻是跟著遊輪啄食遊客手中的麵包。海峽中繁忙穿梭的輪渡,使得貪吃的海鷗養成了跟著遊輪覓食的習慣,一大群潔白的海鷗圍繞著遊輪盤旋,傳來此起彼伏的鳥叫聲。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海峽兩岸

土耳其有句諺語:“沒來過伊斯坦布爾,就不算到過土耳其。沒欣賞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美景,就不算來過伊斯坦布爾。”

遊輪遊走於歐洲和亞洲之間,一眼掃盡歐亞風情。兩岸秀美的風光如入畫境。岸邊停靠著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遊艇,岸上山巒起伏,綠樹掩映中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建築錯落有致。海峽的兩邊反映了伊斯坦布爾的過去和現在。海峽一邊的歐洲部分,大理石的宮殿毗連著簡樸的石頭堡壘,向人們講述著伊斯坦布爾的歷史。而海峽的另一邊亞洲部分則隨處可見別墅和現代化的飯店,又彷彿告訴人們伊斯坦布爾生機勃勃的未來。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船過跨海大橋當然是全程最高潮之一。海峽最狹窄處只有800米,兩座並肩而立的斜拉式跨海大橋連接著歐亞大陸。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便是我牽著自行車坐在公交車上從歐洲來到亞洲的那座橋,它建成於1973年10月30日,是橫跨海峽的第一座橋,全長1560米,跨越海峽水面1074米,橋身離海面64米,各種類型的船隻都可以通過,是歐洲第1大吊橋,世界第4大吊橋。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蘇丹穆罕默德大橋

魯梅利和阿納多盧兩城堡間是海峽的最窄處750米,1988年在這裡建成了第二座海峽大橋,以征服拜占庭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名字命名。大橋總長 1510 米,跨越海面部分為 1090 米,比第一座大橋長 17 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橋。

大橋歐洲一側是著名的魯梅利城堡,歷史上導致歐洲格局震撼性急轉彎的君士坦丁堡之戰就發生在這裡。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在這裡修築了魯梅利城堡,藉此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完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包圍,最終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土耳其進入了奧斯曼時代,而歐洲的中世紀也徹底壽終正寢。這一事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都是持久和顛覆性的。

絲路東遊記 19:歐亞之間

夕陽西下,我站在歐亞之間,望著東方的亞洲。曾經有多少歐洲人從這裡路過,經由絲綢之路來到遙遠的中國。甚至早在秦朝,中國跟希臘就有可能已經有接觸了,BBC關於兵馬俑的紀錄片有介紹,秦始皇兵馬俑可能就是運用了希臘的雕塑藝術,雖然這還有待考證。接下來,我也將沿著先人的足跡,一路感受絲綢之路的魅力,回到遠方的家鄉。

再轉過頭望著西方的歐洲,那是我曾經騎行過的地方:意大利、希臘、土耳其,我在那裡尋找到歐亞之間文化交流的印跡,留下許多思考以及美好的回憶。

接下來,我又將走向何方?答案既不是歐洲,也不是亞洲,敬請期待……

原創不易 歡迎讚賞

為了更好地撰寫《絲路東遊記》,

歡迎大家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客服微信,

進入《絲路東遊記》交流群,

多提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