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知識產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贊!知識產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是交出脫貧攻堅“答卷”的收官之年,脫貧路上,通過創新技術專利、培育品牌商標、傳承非遺文化、註冊地理標誌,從而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這樣的知識產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故事在我國廣袤的縣域土地上蔚然成風。


  商標“潤澤”漫山茶田


  最是人間四月天,萬物長,採茶忙。眼下,正是一年春茶季,茶樹已悄悄舒展了嫩葉,漸吐新芽,我國多地茶葉產區開始陸續進入春茶採摘期。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松蘿山上,茶農們正在搶抓農時,採摘第一批新嫩春茶供應市場。作為國家林茶生產基地縣和我國第一綠茶出口縣,休寧縣擁有著1200多年的製茶歷史,茶葉種植與加工已成為貫穿當地文化生活的一種傳統,名揚古今的“琅源松蘿”“白嶽黃芽”“金龍雀舌”等老字號和“松蘿山”等新開發茶葉品牌,藉以商標效應和品牌價值,帶動著當地茶葉產業化發展,也成為茶農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作為當地本土企業,黃山王光熙松蘿茶業股份公司(下稱松蘿茶業公司)於1994年創辦,已成為一家集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科研、茶具雕刻及旅遊開發為一體的茶產業集團公司和新三板掛牌企業。松蘿茶業公司先後與安徽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實施產學研合作,在產品創新、工藝流程優化等方面開展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不斷提升產品和品牌核心競爭力。截至目前,松蘿茶業公司共擁有“松蘿山”“王光熙”等註冊商標10件,其中境外商標4件;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及亞、歐、美、非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獲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典型龍頭企業榮譽。


  “公司用董事長的名字‘王光熙’在國內進行商標註冊,用‘Fine songluo tea’在境外提交商標註冊申請,旨在用人格擔保,逐步增強國內外自主品牌銷售份額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公司在阿爾及利亞、非洲知識產權組織等都擁有自有品牌出口權。”松蘿茶業公司負責人王光熙介紹,近年來,通過節會宣傳、以文助茶、以茶促旅、以旅興茶、茶旅互動等模式,推廣自主品牌,公司旗下還建設了松蘿茶文化博物館和國家AAA景區松蘿茶博園;同時,先後入駐了京東商城、淘寶、本來生活、順豐優選等多個電子商務平臺,開通了天貓商城、阿里巴巴、亞馬遜等自有品牌旗艦店,品牌旗艦店和經銷店開設規模達120家,品牌活力日益彰顯。


  商標賦能,品牌富農。同是以茶為生,茶企發展與茶農農務作業密不可分。為帶動當地茶農增產增收,彰顯品牌背後的經濟效益,發揮社會責任意識,近年來松蘿茶業公司逐漸組織成立萬畝高效生態茶園基地,並在茶園基地基礎上,構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無償提供生物農藥、免費供應有機肥和無性系良種茶苗等生產扶持和訂單化收購方式,返利和以同等質量高於市場價格的5%與茶農簽訂訂單,確保按時、按質、按量收購基地茶農所產茶葉,直接讓利於茶農,促進茶農增收致富。


  “合作社是品牌產業化發展的一個載體,通過統一供苗、資助生產資料、技術指導、質量標準和品牌商標、對外銷售的‘五統一’服務模式,實現基地標準化生產。合作社內部根據經營效益給予農民不低於淨利潤20%的二次分紅,使基地農戶能夠得到加工及流通環節的利益,如此一來,每一個訂單生產都直接關乎著農戶們的切身收成,不僅促進了茶葉品牌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還帶動了茶農們的種植採摘積極性,助力增收致富。”王光熙介紹,目前,松蘿茶業品牌合作社會員達2039戶,累計帶動周邊勞動就業200餘人,茶農人均純收入年增2000元以上。


  “黃山是全國出口綠茶的重要集散地,茶葉更是休寧縣支柱產業,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做強做優茶產業,練好‘內功’,整合多方優勢資源,提煉品牌精髓,擴大商標經濟效益,助推黃山茶葉走向海外市場。”品牌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不僅使企業年營銷收入穩健增長,產業增效,還為周邊茶農們帶來了真正利益,茶農們的錢包也漸漸鼓起來了!細細端詳,徽派網格窗建築風格的“王光熙”商標,似乎就是松蘿茶業公司走向世界的一扇窗,窗外是被春日雨露潤澤的一片茶田。(本報實習記者 劉娜)


  專利“澆灌”飄香油茶


  初春時節,當你來到安徽省舒城縣河棚鎮,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田裡農戶忙碌的身影。近年來,舒城縣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油茶種植條件,將發展油茶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素有安徽“油茶之鄉”美譽的河棚鎮,此前貧困發生率達到44%以上,2000年以來地方政府立足生態抓發展,注重科技搞開發,擴大規模興產業,走出了一條油茶產業化發展之路。如今,油茶已成為安徽省舒城縣扶貧措施中的重要一環,上千個油茶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這裡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油茶種植戶脫貧致富。


  專利培育“搖錢樹”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樹種之一,被譽為“東方橄欖油”。舒城縣多為低山丘陵地貌,其土質與氣候十分適宜油茶生長。但起初因為優良品種少,缺乏系統性的豐產培育技術,全縣油茶林總體效益並不高。


  “如果沒有技術做基礎支撐,特色產業容易夭折,扶貧攻堅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位於河棚鎮的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下稱德昌公司)總經理詹文勇向記者表示。德昌公司在創辦之初就秉著“與山區貧困群眾共同致富”的理念,積極從事油茶良種選育、種苗繁育和育苗技術研發,選育的大別山1-4號2006年被認定為安徽省首批油茶新品種,後來經過試驗推廣,大別山1號於2014年11月被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安徽省油茶良種,截至目前已在全省廣泛推廣運用,盛果期畝產效益達4000元以上。


  在開展良種選育的同時,德昌公司加大科研經費投入,致力於育苗技術研發,目前共提交專利申請73件,28件獲得授權,包括4件發明專利。其中,“一種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專利號:ZL201210184446.5)發明專利提供的嫁接方法不傷砧木,包裹時能將嫁接口完全封閉,保溼性好,使嫁接成活率達到97%,培育出大苗、壯苗、良種苗,而且操作簡單快捷,使複雜的油茶良種芽砧嫁接變得易學、易懂、易操作。這些專利技術在各級政府和林業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被廣泛推廣應用。如今,油茶的經濟效應日益顯現,漫山的油茶樹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產業拓寬“脫貧路”


  河棚鎮佔衝村是安徽省省級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實施村,該村貧困戶普遍種植油茶樹,由於前期沒有掌握油茶樹的培育管理技術,油茶普遍產量低、品質差,未取得應有的產能效益。2016年2月德昌公司董事長詹昌炳走訪時發現了這一問題,隨即與該村結成幫扶對子。德昌公司除了贈送貧困戶2萬株優質油茶苗,還派技術人員深入村裡進行技術操作示範,讓農戶掌握栽培原理和修枝、施肥技術,農戶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能隨時聯繫技術人員。當地農戶逐漸掌握了油茶樹的豐產培育技術,油茶樹長勢良好,品質得到大幅提升。2019年佔衝村的油茶獲得了豐收,加上套種在油茶地的花生、黃豆,預計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


  2015年起德昌公司建立扶貧就業園、農村勞動力就業實訓基地,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培訓,並在油茶生長的關鍵時節派出技術人員深入貧困村辦田間技術學校,就油茶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進行培訓,手把手地教農民掌握種植、豐產培育的關鍵要領。


  “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是德昌公司在發展中探索出的新路徑,德昌公司負責提供優質種苗和豐產培育技術,以比市場優惠20%的價格滿足貧困戶農民種植苗木需求,對合作社、種植大戶負責種植管理,既擴大了種植規模,解決了農民種植油茶的技術難問題,又解決了公司種苗銷售問題,實現了雙方共贏,推動了油茶產業化發展。目前在德昌公司的帶領下,共有1200餘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實踐證明,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專利保護作保障的“德昌模式”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扶貧脫困之路。近年來,舒城縣將油茶產業作為山庫區經濟的支柱產業、林農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充分發揮德昌公司等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企業進一步開展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研發,延長產業鏈,以油茶深加工的突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目前,舒城縣已有舒城油茶種植企業5家,其中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家,每畝油茶收入最高達3000多元。舒城油茶的育苗種植以及茶油的生產銷售已成為生產地域範圍內茶農主要經濟來源,在技術的支撐下,油茶產業化發展正讓越來越多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李思靚)


  


地標造就“黃金茶”


  湖南省保靖縣是出了名的國家級貧困縣,隸屬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來,保靖縣認真貫徹落實產業扶貧精神,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主題,不斷加大產業項目建設和行業管理力度,大力實施保靖黃金茶產業扶貧,探索出了一條依靠地理標誌產業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實現脫貧攻堅的新路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願景正在秀美的湘西大地徐徐展開。


  重視傳承發掘護“寶”


  “保靖黃金茶是湘西保靖縣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樹品種資源,是保靖縣獨有的珍稀茶樹品種。” 保靖縣農業農村局“三品一標”業務負責人龍春華介紹,據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間,傳說某道臺巡視保靖六部,路經冷寨河(現堂朗鄉黃金村),品嚐該地茶葉後頗為讚賞,賞黃金一兩,後人遂將該地茶葉取名為“黃金茶”,該地亦改名為“黃金寨”。


  黃金茶外形緊結、微曲、白毫披露,色澤翠綠,有光澤,內質湯色黃綠透亮、慄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耐沖泡,具有“香、綠、鮮、醇”的品質特點,素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的美譽。2011年7月,在保靖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靖縣茶葉產業開發辦公室將“保靖黃金茶”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保靖黃金茶的發掘保護和品質傳承開啟了新的一頁。


  從1980年代開始,保靖縣農業局就組織開展特異茶樹種質資源黃金茶的研究,從自然留存的群體中選育出“保靖黃金茶1號”“黃金茶2號”等優良株系,同時完成制定了10個地方標準,涉及種性規範、種植、加工、沖泡等領域,為穩定傳承黃金茶的品質及壯大產業奠定了基礎。2006年,保靖縣將黃金茶產業列為主導發展的農業支柱產業,讓土家苗民脫貧致富成為黃金茶產業發展的目標。截至2019年,全縣茶葉基地總面積11萬畝,可採茶園7.5萬畝,全年名優茶總產量800多噸,茶葉產業綜合產值超過8億元,利用“保靖黃金茶”原料生產的紅茶、白茶、黑茶年產值近億元。


  在保護區域從事黃金茶種植、加工、銷售的生產主體近百家,48家生產主體參與實施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的試點,一批生產主體積極落實有機生產措施,茶葉有機認證面積超過6000畝,帶動有機培管面積近4萬畝,保靖黃金茶在傳承品質與發展創新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徑。


  產業政策點“石”成金


  2019年初夏的一天,呂洞山鎮呂洞村村委會院子裡人頭攢動,村裡116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齊聚一堂,等待村集體經濟扶貧開發示範園資金分紅。呂洞村位於呂洞山下,全村共320戶13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6戶495人。2015年,在保靖縣茶葉辦的支持下,村裡實現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連結,發動群眾種植保靖黃金茶兩百餘畝,每年返還資金6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資金,用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目前全村共種植茶葉2800餘畝,依託保靖黃金茶,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茶農的腰包也會慢慢鼓起來。”龍春華表示。


  近年來,保靖縣堅持以茶富民、以茶興農、以茶揚縣的理念,重點建設萬畝示範園區,打造保靖黃金茶谷、保靖黃金茶嶺和保靖黃金茶產業帶。同時還出臺了相關文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種茶大戶在發展保靖黃金茶產業過程中,通過委託幫扶、流轉土地、勞務用工、鮮葉收購、技術培訓等方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緊密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截至目前已有35家茶葉合作社、茶葉公司、家庭農場與近1500戶5000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尤其是2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直接帶動了970戶3500人增收,其中帶動了400人實現當年脫貧。


  “通過培強扶優茶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貧困戶與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充分發揮企業、合作社示範帶動作用,助推產業脫貧攻堅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子更寬了。”龍春華說。2020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告,保靖縣實現了脫貧摘帽。“一兩黃金一兩茶”,滿山青茶變成了真金白銀,保靖茶農的日子也越來越好。(李鐸)


 


 非遺引來“七仙女”


  陽春三月,蓋寶村的油菜花遍地開放,明豔的金黃色散落在青山綠水間,給這個風景如畫的古老侗寨增添了勃勃生機。一群身著侗族服裝的姑娘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或帶你領略古寨的春光,或在山坡上唱起傳承2000多年的侗族大歌,或與苗族阿哥交流非遺技藝,或在直播間裡為家鄉的清明茶代言。她們就是“浪漫侗家七仙女”,貴州省黎平縣蓋寶村旅遊業形象大使,以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宣傳侗族特色風景和人文,實現產銷對接,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早在2018年底,蓋寶村就已實現了全面脫貧,走出了一條“非遺+互聯網”致富路。


  一年脫貧


  有著“侗鄉之都”美稱的黎平縣,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蓋寶村是黎平縣下轄的一個古老貧窮的侗寨。2018年初,吳玉聖來到蓋寶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經過一個月的調研,他發現這裡完整地保留了當地古老的侗族非遺文化,小溪、鼓樓、花橋依舊,每到夜幕降臨,青年男女行歌坐月,彈唱琵琶歌,圍著篝火跳舞,處處展現著原生態的風貌韻味,風景如畫,恍若世外桃源。其中,“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侗族琵琶歌”“侗戲”“蠟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才是蓋寶村真正的寶貝。”吳玉聖認為,如果能把蓋寶村獨特的文化資源挖掘出來傳播出去,或許能轉化成經濟效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起初,吳玉聖打算在全村集資20萬元用來拍攝視頻和運營賬號,但未被村民理解。無奈之下他以風險擔保的形式,從村委會“借”出5萬元,開通了快手號。起初賬號並未引起關注,偶然間他從村裡一位老人那聽到了關於“七仙女與琵琶歌”的傳說受到啟發,立即從村裡挑選出7位侗族姑娘,組建“浪漫侗家七仙女”團隊,由她們作為“形象大使”,用原創短視頻加直播的方式介紹唱侗歌、織侗布等侗族文化和浪漫的侗寨生活,展示黔東南侗寨原生態的非遺文化,帶動當地產品銷售。“浪漫侗家七仙女”快手號拍攝上傳的第一條宣傳視頻,點擊量超過80萬,這給了吳玉聖極大的鼓勵。


  快手賬號開通一兩個月後,“浪漫侗家七仙女”粉絲漲到兩三萬,不僅有了穩定的直播收入,還帶動了侗族民族服飾等當地非遺手工藝品的銷售,也引起越來越多媒體的關注,形象代言人還登上了央視、湖南衛視等平臺。這給蓋寶村帶來巨大改變,村裡的貧困戶收入增加,到2018年底,蓋寶村已經實現了全面脫貧。


  非遺扶志


  一年時間內獲得的經濟效益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激發村民們致富的積極性。2019年底“浪漫侗家七仙女”快手號已經有30多萬粉絲,一些粉絲慕名而來,增加了當地的文化旅遊收入。“浪漫侗家七仙女”還拓展多家網絡平臺,在抖音上、今日頭條用短視頻展示侗族文化,為地方物產“帶貨”,在短視頻製作及直播中探索拓寬致富路。


  短視頻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收益,更是觀念的轉變。嚐到互聯網帶來的甜頭,村裡許多年輕人開始回村尋找創業機會。蓋寶村成立了專門培育鄉村“網紅”的“網紅書院”,目前已培養了近30位鄉村年輕人,為培養傳承民族文化的網絡人才積蓄了力量。


  在帶領蓋寶村脫貧致富,將侗家的風景和人文景觀通過網絡展現給世人過程中,吳玉聖不斷總結經驗。在他看來,宣傳要與產銷對接,要注重產品的規模化、專業化,要重點發展旅遊業。“浪漫侗家七仙女”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少數民族文化時,注重藉助現代化的手段,傳統文化內涵不能丟的同時又要富有時代氣息。在做好宣傳的基礎上,蓋寶村正在擴大農副產品加工業與種植業,同時擴大旅遊業,將村子裡20多個景點串聯起來,協調開發當地豐厚的文化自然資源。


  蓋寶村脫貧致富,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創新扶貧機制,助推產業發展,非遺等傳統文化成為很多地區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文化和旅遊等部門大力推進“非遺+扶貧”,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為脫貧致富帶來新生機,而互聯網的加持,則更有效地打通了精準扶貧“最後一公里”。(竇新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