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明朝萬曆皇帝?

坦蕩人生MTR


萬曆皇帝很難用一個“好”字,或是一個“壞”字來評價,事實上他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有著非常矛盾扭曲的一面,只是因為他是皇帝,所以這樣的形象就會無限的放大。

我們更不能簡單的來說萬曆皇帝是昏君,或是明君,他應該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但是你要說他就是個平庸的皇帝吧,顯然他又比大多數的皇帝有本事。

大明王朝真是出奇葩皇帝的一個朝代,先總體說一下萬曆皇帝吧,他早期是個勤學勤政的皇帝,雖然重用宦官馮寶,卻對宦官處處提防,對權力的掌控欲挺強烈的,對軍政事務非常的熱衷,非常貪財,雖然重用張居正等官員,但是清算起來也是毫不留情,他很好色,也有可能是雙性戀。

萬曆皇帝是個非常獨特的皇帝,但是在他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很多皇帝都曾出現過的問題,比如他像漢武帝一樣遠征,雖然讓國家立威,但是卻也嚴重消耗了國力,漢武帝把匈奴這個邊患問題解決了,但是明朝國力衰落後,後繼之人沒有劉病已這樣的賢明君主,國力沒有恢復,建州女真的威脅反而一天天變大。

他和唐玄宗一樣,早期十分的勤政,可以說是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但是在後來卻逐漸的怠政了,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和他爺爺嘉靖皇帝一樣。怠政和唐玄宗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唐玄宗好歹還和楊貴妃留下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萬曆皇帝呢?留下了九嬪十俊的香豔傳說。

如果從朱翊鈞(萬曆皇帝)早年的經歷來看,他是個天資十分聰明的皇帝,並且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主要是他的母親管他管的非常嚴,他自己也肯用功,不過明清兩朝都是非常的重視對皇帝的教育的,他才十歲就繼位了,雖然登基時,萬曆皇帝是非常不成熟的,但是從聽信馮寶和張居正鼓動,把高拱給撤職可以看出來,年輕的萬曆皇帝對這些位高權重的大臣,是有所提防的。

對萬曆皇帝影響最深的,一個是掌印太監馮寶,另外一個就是內閣首輔張居正了,太監干政在萬曆這一朝都還在不太嚴重。張居正是在萬曆皇帝執政早期,對萬曆皇帝影響最大的人,這個時候萬曆皇帝還沒有親政,這也是張居正推動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萬曆皇帝很尊敬張居正,全面的支持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進行經濟改革,也讓萬曆皇帝統治前期的朝政煥然一新,國力有所上升。

張居正

在萬曆皇帝親政之後,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攏皇權,就比如在張居正死後,對其進行清算,由其主持的萬曆三大徵,則鞏固了大明王朝在東亞的霸主地位,這些舉措都是萬曆皇帝走向成熟的標誌 ,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是事,萬曆皇帝也是一個非常貪財的皇帝,自古貪官搜刮百姓錢財很常見,但皇帝搜刮百姓錢財的就不多見了。

萬曆皇帝最受狗詬病的就是他怠政,這顯然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就比如在萬曆執政晚期,重要的官職出現了大量空缺,這樣會直接導致行政效率的下降,甚至癱瘓,而這種怠政的行為,也為之後明朝的發展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萬曆三大徵朝鮮之役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主要應該還是受到了國本之爭的影響,畢竟連選誰做接班人,都要和大臣們大吵一番,最後還不得不讓步,換誰心裡都難免窩火,但是不上朝不代表當甩手掌櫃,萬曆皇帝執政時期,沒有魏忠賢,沒有嚴嵩,在重要的事情上,久居深宮但是還左右朝政,也可見萬曆皇帝對於整個國家統治得非常得心應手,並非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萬曆皇帝十歲登基,二十歲親政,有近十年勤於政務,但是之後近三十年久居深宮,可以說他一生的成就,幾乎都是在他青年時期完成的。之後萬曆皇帝統治的幾十年,表面上看沒有太大的貢獻,也沒有明顯的過失,但是正因為他怠政,吏治逐漸腐敗,黨爭日趨嚴重,外患不斷加深,雖然一個朝代的衰亡不是一代君王的責任,但是明朝的迅速衰亡和萬曆皇帝不作為是有直接關係的。

萬曆皇帝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歷史上的標籤多為“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或是學術界多以“明實亡於萬曆”作為對其一生的蓋棺定論。柏楊說他:“世界上再找不出這種政治形態,關門緊閉,人們無法進去,奏章投進去如同投進了墳墓,得不到任何的迴音。人民的號哭,官員的焦急,如火如荼的民變軍變,遍地的詬詈罵聲和反抗暴政的革命,朱翊鈞都無動於衷。明政府現在已成了一個斷頭的殭屍”。這個不公平的,萬曆皇帝真是這麼不堪嗎?我認為不是,至少前半生不是。下面就談談萬曆皇帝朱翊鈞,請讀者自己去評判吧!

朱翊鈞(萬曆帝,1563 -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1572年,朱翊鈞即位大統,年號萬曆,在位共48年。前十年,勤於政務,支持張居正改革。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明穆宗朱載垕共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鈐,俱早亡。朱翊鈞是明穆宗的第三子。四子朱翊鏐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朱翊鈞小時候沒有名字,隆慶元年(1567),明穆宗朱載垕繼位,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明穆宗才為他賜名“朱翊鈞”,並立為太子。皇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需要將來治國理民,所以應該從小接受教育,瞭解治國的經驗教訓,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駕馭臣民的本領。朱翊鈞雖然年幼,卻懂得這個道理。明穆宗任命張居正等大臣為教官,輔導他讀書。朱翊鈞學習也很用功。

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宮女出生,後來母以子貴才晉升為貴妃的。李氏教子非常嚴格。朱翊鈞小時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讓他在自己面前長跪。每次遇到講筵的時候,李太后都令經筵講官當面親授。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十歲的朱翊鈞繼位,由於高拱與太監馮保不和。高拱離任宰輔,由張居正接任。朱翊鈞將內廷的事務託給馮保,朝中大事悉歸張居正。朱翊鈞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萬曆新政”。清丈全國田畝;推廣“一條鞭法”。 在朱翊鈞的大力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經濟頹勢。

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神宗朱翊鈞真正掌握大權,熱心朝政,希望勵精圖治,第二年,京城一帶大旱,朱翊鈞不辭勞苦,每天與百官頂著烈日,往返近40裡,到南郊祈雨。任用徐貞明為少卿,帶來百姓興修水利、疏浚渠道,三年時間,開墾良田39000,北京城河道全部疏浚一次。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明王朝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是: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名將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大臣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為鞏固和擴大大明王朝疆域、維護藩屬利益做出了巨大貢獻。外交方面也頗有建樹: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播基督教,使得中、西之間文化上得到交流、發展。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向朱翊鈞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荷蘭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明朝版地圖。

萬曆十四年(1586年),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荒於政事。特別是在“萬曆三大徵”以後,就基本不臨朝理政了。對於大臣們的奏章,他就更不感興趣,也不再接見朝臣。後來索性二十多年做到了“八不”。即:“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最後終了一生。儘管他不理朝政,萬曆一朝,沒有出現宦官之亂,也沒有出現外戚干政,更沒有出現嚴嵩這樣的奸臣。你說怪不怪?


明代歷史以萬曆紀元的時間為準,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持續將近48年之久。 明神宗在位期間,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中國歷史對萬曆皇帝評價不高。外國曆史卻把明神宗朱翊鈞評價較高。你說怪不怪?但不管怎樣,絕不是像柏楊說的那樣一無是處。歷史也應該一分為二、辯證的看待問題不是?不知道讀者是如何評價的呢?


聊以自娛2


精明、早熟的君主。

萬曆皇帝5歲時就能讀書識字,按中國舊時的計算方法,那時他的實際年齡還不足4歲,相當於現在幼兒園中班的年齡。也就在差不多這個年齡的時候,有一天,他見父皇在宮中馳馬,應即跑上前,說道:“陛下是天下之主,如此馳馬急奔,倘馬蹶失足,後果作何設想?”隆慶皇帝聽罷,立即跳下馬來,把他擁在懷中,激動得熱淚盈眶,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當場嘉獎了這個兒子,並在不久後將他立為太子。

萬曆即位後,在張居正的精心輔導下,學業進步很快。到萬曆二年三月,這位小皇帝將自己書寫的“學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經之法”12個字的條幅,懸掛在文華殿的正中,接著又書寫條幅,準備分賜給眾官。張居正來文華殿見萬曆“縱筆如飛,頃刻畢就”,每個字足有一尺見方。12歲的孩子書寫這麼大的正楷字,這令張居正自然十分欣慰,也令我讀到這段的時候點頭歎服。

被鎖住的天子

萬曆皇帝大婚之前,母親對他嚴格管教。每天五更時分叫醒他去臨朝聽政,不辭勞苦。16歲大婚後,也沒有成為一個自由的君主和獨立的人。

上圖萬曆孝靖王皇后鳳冠

他不喜歡皇后,經常拿宮女出氣。青年人渴望擺脫束縛,但一次在西內的歡宴讓母親非常惱火,甚至險些被廢,並下了罪己詔承認錯誤。從此他明白了自己不可能是自由的人,也感到被一條無形的鎖鏈鎖住。

譭譽參半的一生

萬曆十七年(1589),大理寺評事雒於仁,連進了大膽、懇切、尖銳的諫言,認為萬曆皇帝的毛病在於“酒色財氣”。後人多贊同這個評價。

萬曆皇帝親操政柄後,化了很大的精力,改變自己以往一切聽憑元輔與太后吩咐的形象,強調“事事由朕獨斷”,令臣下刮目相看。之後,他把相當多的關注投入到“邊事”上去,力圖改變祖輩們在這方面無所作為的傾向,重振天朝雄風。由於國力的強盛,使他有可能施展其抱負。因而,所謂“萬曆三大徵”就成為他最受後人讚許的政績。茅瑞徵《萬曆三大徵考》、瞿九思《萬曆武功錄》的出現,決非偶然。

所謂萬曆三大徵,是指在西北、東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展開的三次軍事行動:平定寧夏哱拜叛亂,東征御倭援朝,以及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

明史專家樊樹志先生認為:“萬曆皇帝並非庸碌之輩,在處理朝政時,常常流露出勵精圖治的英才之氣。”應該是公允的評價。他的後半生由於疾病纏身,長期難於視朝,因而頗多非議。如果據此斷定他是一個平庸之輩,是一個昏君,那也未免太過於簡單粗暴了。其實,在他在位的48年之內,在明代歷史上乃至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輝煌的一段。經濟的迅猛發展,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人文蔚起,能人輩出,令世人矚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