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一、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成人應該幫忙嗎

小文是個2歲半小女孩,一天,因為擦桌子的事情,小文對媽媽大喊:“不要,不要。”

原來,最近幾天,只要桌子上有髒東西,她就會找來抹布,用自己的小手不慌不忙的開始擦桌子。有時候要十幾分鍾才能把茶几擦完。

當小文又擦桌子時,小文的媽媽覺得小文擦的即慢又不乾淨。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讓小文去玩玩具有意義。

當媽媽拿出另外一塊抹布,快速的將桌子擦乾淨後,於是,小文便開始了大喊大叫。

只要發現孩子慢騰騰的做事情,很多成人就忍不住去進行干預,甚至自己動手來幫助孩子做他正在做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成人習慣用成人思維的“效益最大化”法則來對待他們的孩子。

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二、“效益最大化”法則與發展之間的衝突

1、什麼是“效益最大化”法則

效益最大化是指單位、組織、個人具有一定目標和原則的事務,通過某項工作和努力取得的最大效率。

“效率最大化”是成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增加自己工作效率的一種管理手段。就像小文的一樣,小文擦桌子慢,並且擦不乾淨。媽媽擦桌子可以擦的又快又幹淨。從耗時和質量上,,媽媽擦桌子能做到“效率最大化”。

當媽媽把擦桌子這件事“效益最大化”時,就會阻礙小文的行為,從而,兩者之間產生矛盾。

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2、節奏不同,產生矛盾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

“通常,當其他人的活動節奏,比如,快慢跟我們非常相近時,我們就會感覺開心,反之,當我們被迫讓自己去適應他人的節奏時,我們就會感到彆扭。”

這個容易解釋,比如,在我們的同事中,和我們有同樣工作節奏的人,我們會合作的很愉快,同理,工作節奏不同,自然合作也不會特別順暢。

父母與孩子之間和同事與同事之間是一樣的,都會存在節奏的問題。

成人的節奏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效益最大化”。兒童的節奏時什麼呢?

蒙特梭利在《兒童教育手冊》一書中提到:

“孩子有一種極力向外擴展的個性,能選擇自己要做的事並堅持下去,他根據自己內在的需求來改變它,他積極的努力探索,並滿懷喜悅的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

舉個例子來解釋兩者的矛盾過程

週末,吃完早飯,劉強想帶3歲的兒子浩浩去不遠的街心公園散步。一路上,浩浩走走停停。一會兒撿路邊的小石頭,一會兒看看綠化帶裡的花花草草,一會兒又沿著人行橫道上花池的石階走“平衡木”,自己玩的不亦樂乎。

劉強想要抱起浩浩走快一點,可是,一旦浩浩被爸爸抱起來就會大喊大叫。劉強只能把浩浩重新放到地上。不管劉強怎麼催促浩浩走快一點,浩浩都無動於衷。原本5分鐘的路程,用了半個小時才走到公園。

成人與孩子之間產生衝突的本質,是成人用管理自己的手段來管理處於心智正在發展階段的孩子,這樣一來,衝突就是必然了。

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3、衝突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現代神經病奠基人、法國著名的醫學家夏爾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用催眠術改變了癔病(神經質)患者的人格。

這個實驗轟動一時。

實驗結果證實:強烈的暗示也有可能會導致被催眠的人不再有自己的人格,而接受指定的人格。

這個實驗,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暗示會對人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舉個例子:

一個4歲的小女孩,獨自與外婆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外婆院子裡有個噴泉,有一次,想看噴泉噴水的樣子,當她正要打開控制噴泉的水龍頭時,突然把手縮回去了。她的外婆鼓勵她打開書龍頭,但是,她猶豫的說:“保姆不允許這樣做。”她的外婆告訴她:“保姆現在不在,外婆允許你這麼做。”最終,小女孩還是沒有自己打開水龍頭。

童年時期,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階段。成人對孩子自由行為的阻礙作用,也可成為心理上的一種暗示,這種暗示最終支配著孩子的一些行為,並對孩子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4、成人對兒童的支配是有意識的嗎?

很顯然,成人對兒童的支配是無意識的。就像上面小女孩的例子,保姆並不是有意識支配小女孩,她可能只是怕小女孩玩水把衣服或者地面弄溼。為了避免給自己找麻煩才是保姆禁止小女孩開始水龍頭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在有意識支配小女孩的行為。

三、怎樣減少衝突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生物學家約翰·梅迪納在《讓大腦自由》一書中提出:

大腦喜歡做的事情是運動和學習。

衝突對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做大腦喜歡的事情,來緩解孩子的壓力,

1、運動與心理的發展

《讓大腦自由》一書中提出:

“運動能夠調節三類神經遞質的釋放,這三類神經遞質與維持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梅迪納還表示運動和心理的關係對於所有人都適用。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運動能讓心理變得健康。

舉個例子:喜歡運動的孩子總是活潑開朗的,甜甜3歲,總是喜歡在小區的小橋上玩。上橋時,她兩隻腳依次踩到同一個臺階上,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走到橋的最頂端,下橋的時候和正常走路一樣,兩隻腳依次走下臺階。很顯然,甜甜在上橋時比較吃力,下橋的時候比較輕鬆。

簡單的上橋下橋活動,甜甜自己就能體會到上橋難一些,下橋容易一些。這不需要成人的提醒,這是她通過自己的活動體會到的心理認知。

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2、感覺器官與心理的發展

《讓大腦自由》一書提出:

“多重感官的環境能刺激大腦的學習能力。”

這個的理解是:複雜的環境有利於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

舉個例子:妞妞3歲了,非常喜歡畫畫,媽媽在教妞妞畫畫時會一邊敘述畫畫的內容,一邊按畫畫的順序變換不同顏色的畫筆,妞妞總是一遍就能學會。一天,妞妞想要爸爸教她畫畫,妞妞看著爸爸默默的用黑色畫筆畫好了一個簡筆畫,可是,這次,妞妞沒有再像以前一樣,一遍學會爸爸教的簡筆畫。

妞妞學畫畫,在視覺,聽力,兩種環境下比單一的環境下的學習能力強。

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發生衝突前,父母應該儘量給予孩子自我成長的最大自由。當成人與孩子發生衝突時,首先,父母應該把對孩子的傷害降低到最小值,運用一些科學的手段讓孩子儘快從衝突的影響中走出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完成自我成長,才能會越來越好。

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成人打著“幫助孩子”的旗號,幫助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