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王姓源遠流長,系出多門,是中華民族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大望族。但王姓來源複雜,充分體現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融合,以及漢族內部相互融合的歷史軌跡。然而,追溯起王姓的起始,細察之,卻主要是發自於子姓、姬姓、媯姓三大源頭與外族改姓等因緣複雜的支流。

  遠古時代,少典之子黃帝,會諸侯於釜山,融黃炎為一體,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生二子:玄囂、昌意。玄囂生蜂極,蜂極生高辛,是為帝嚳。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堯,娶有邰氏女姜原,生棄。棄好農耕、懂稼穡,被帝堯舉為農師,封於邰,號后稷,別姓姬氏,是為周之祖。高辛娶有戎氏女簡狄,生契。

  子姓之王: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賜姓子。契傳至湯時,滅夏建商。紂王無道,王子比干被殺。不久,商朝被周武王滅掉。周武王把比干墓的所在地朝歌(河南衛輝北),賜給了比干的後裔。從此,比干的後裔世代相傳居住在這裡,因為是王室的後裔,遂以王為氏。以後這裡更名為汲郡(今河南衛輝、汲縣一帶),這支王氏就被稱為“汲郡王氏”。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支王氏有的遷到天水(甘肅天水)、有的遷到東平(山東東平)、有的遷到新蔡(河南新蔡)、有的遷到新野(河南新野)、有的遷到中山(河北定縣)、有的遷到章武(河北行唐)、有的遷到東萊(山東掖縣)、有的遷到河東(山西臨猗)等等,這樣就又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王氏郡望。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媯姓之王: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陽,嗣祖父黃帝之位,是為帝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重華,是為帝舜。舜的家族生活於虞山(今陝西南部),故以虞為姓,稱虞舜。虞舜娶堯的兩個女兒為妻,居住在媯水之濱,以媯為姓。

  舜家甚為貧寒,母親又去世很早,父親是個盲人,心眼不好,繼母兩面三刀,生弟名叫象,他們經常聯合加害於舜。舜三十歲,堯舉之,並嫁二女娥皇與女英給舜。後來,堯讓舜參與政事,堯死後,舜繼其帝位。

  周武王滅商後,舜的後人媯滿被封於陳(河南開封東)。媯滿去世後,諡曰胡公,亦稱胡公滿,其後裔以祖上諡號為姓,是為胡氏。媯滿的十世孫媯完出奔齊國,被桓公任命為工正,他以原國名為氏,是為陳氏。陳完傳至五世孫陳桓子,仕齊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

  至七世孫田常時,已完全控制了齊國的政權。田常之孫田和廢掉齊君自立為國君,於是姜姓的齊國變成了田氏的齊國。後齊被秦滅,田齊家族被遷到河南共地(河南輝縣),齊王田建有三個兒子:升、桓、軫。升的兒子名安,被項羽封為濟北王,劉邦取代項羽後,失去王位,其後裔為紀念先祖以王為姓,號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後裔,魏晉以後,北海、陳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後裔。齊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後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軫徙居陳國故地穎川,故複姓為陳。

  田常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書,字子佔,在齊國為大夫,因伐莒有功,封於安樂(山東博興北),賜姓孫氏。後來,齊國發生內亂,孫書的後人才出奔到吳國(今江蘇、浙江一帶)。春秋末吳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就是其後裔。戰國時,田完的裔孫齊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因以為氏,是為陸姓。西漢時,丞相田千秋以年老特准乘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子孫因以為氏,是為車姓。

  舜作為媯姓開宗立姓的始祖,還是出自媯姓的一切姓氏的始祖。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今山西永濟)而得姚姓,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其後裔遂以虞為氏。又相傳,媯滿的裔孫名諸,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為姓,是為爰姓,春秋時為陳國上卿。由於爰與袁同音,所以後來子孫便以袁為姓。目前,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就是由陳、田、王、姚、虞、胡、袁、孫、車、陸等十姓組成的。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姬姓之王:相傳,黃帝原本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尊軒轅為天子。黃帝會諸侯於釜山,融炎黃為一爐。黃帝生有二十五子,娶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嫘祖生二子,長子玄囂承襲姬姓,為堯、商、周之祖。

  從黃帝四傳至棄,也稱后稷,即玄囂之裔孫,是周朝始祖,因善種五穀被舜封於邰(今陝西武功)。傳至古公父,即周太王,為避戎狄侵擾率族遷到岐山下的周原,奠定了周室強盛的基礎。古公父幼子季歷,周室開國之祖,亦稱王季,臣屬於殷,屢伐戎狄,戰功卓著,後被殷王文丁所殺。季歷子姬昌繼父位為周族領袖,從周原遷都至豐(今陝西西安境內),吏稱周文王。

  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公輔佐成王大封諸侯時,他被封到畢(陝西省咸陽西北),其裔孫畢萬春秋時為晉國司徒,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分晉,畢萬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滅,其子孫遂以王為姓,京兆郡、河間郡、高平郡,便是這支王氏的聚居地,於是畢公高、魏公子信陵君無忌、魏王假,被當作京兆、河間、高平、山陽等地王姓人的開山祖。

  武王十一傳至平王,太子早夭,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姬赤的胞弟姬林奪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其子孫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王姓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尊太孫赤為開山祖。

  平王十傳至靈王,生太子晉。晉體恤民情,直言敢諫,觸怒了靈王,被貶為庶人。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秦末漢初,秦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

  靈王五傳至週考王,將弟弟揭封於王城(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人稱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揭的後裔遂以王為氏,史稱河南王城王氏。


  儘管上述子、媯、姬三姓之王構成當今王姓人的主流,並且都與黃帝有關。但是王姓的來源十分複雜,在此之外,賜姓為王、改姓為王、冒姓為王、換姓為王者,不乏其人。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都有改姓王氏者。西漢末年,王莽做了皇帝,文武百官多賜王姓。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到魏晉、隋唐時期,少數民族大量由偏遠地區內遷。先後改為王姓的少數民族支系有居於河南的鮮卑族可頻氏,居於陝西馮翔(今陝西大荔)的西羌大族鉗耳族,居於營州(今遼寧朝陽)的朝鮮族,居於安東(今遼寧遼 陽)的回紇族阿布思氏,居於雲南大理的白族等。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也有改姓王氏者。此外,在回族、白族、布衣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王姓的來源。

  出自烏桓族(又稱烏丸)的,分佈於太原郡祁縣一帶。南北朝時,王神念,初仕於北魏,後仕梁,即屬於這一支。其子王僧辯,仕梁,官至太尉。其裔孫王珪、王涯,都官至唐代的宰相。王世充原本西域胡支氏,入主中原後,冒姓為王氏。還有出自唐代回紇阿布思族的冒姓為王者,這支王氏主要分佈在古安東(遼寧東南)一帶,五代時,後梁越王王銳即是其後裔。另外,五代時人劉去非,改姓名為王保義,後,子孫皆為王姓,等等。

  在宋代以前,地方行政區劃以郡為主。一提起王姓,便稱有二十一郡望。傳統二十一郡望所指的地區大致分佈如下: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太原:王氏以太原為郡望者,多稱太原晉陽人或太原祁我。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市郊區一帶,祁即今山西祁縣,在太原市南。

  琅邪:琅邪王氏向稱祖居琅邪臨沂都鄉南仁裡,亦即今山東費縣東。

  北海:北海王氏世居北海劇縣,即今山東昌樂縣西。

  陳留:陳留王氏世居陳留浚儀,即今河南開封市。

  東海:東海王氏世居東海郯縣,即今山東郯城縣。

  高平:高平王氏世居高平郡,漢魏時屬山陽郡,即山東鉅野縣南。

  京兆:京兆王氏分為京兆郡霸城、新豐、藍田、杜陵四支,分別相當於今陝西西安市東北、臨潼縣東北、藍田縣柳城、長安縣東北杜陵。四支之中,以霸城和杜陵兩支最知名。

  天水:天水王氏世居天水郡上縣,即今甘肅天水市。

  東平:東平王氏世居東平郡新桃縣,即今東平縣一帶。

  新蔡:新蔡王氏世居今河南新蔡縣。

  山陽:山陽王氏世居今山東滕州市西。

  中山:中山王氏世居今河北定縣。

  章武:章武王氏世居今河北行唐縣。

  東萊:東萊王氏即東萊曲城王氏,世居今山東掖縣東北。

  河東:河東王氏世居河東猗氏縣,亦即今山西臨猗縣南。

  金城:金城王氏世居金城郡直城縣,亦即今陝西漢陰縣。

  廣漢:廣漢王氏即廣漢郡縣王氏,世居今四川中江縣東南。

  長沙:長沙王氏世居今湖南長沙市。

  堂邑:堂邑王氏世居今江蘇六合北。

  河南:河南王氏即河南郡王氏,世居河南洛陽市。

  其中,太原、琅邪王氏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北海、陳留,齊王田和之後,東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後,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殷王子比干之後,又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直到民國,儘管王氏源頭眾多、族派紛繁,仍以這些傳統郡號指稱王氏二十一望。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琅邪王氏:王元為避亂,遷居琅邪皋虞城(今山東即墨),為琅邪王氏祖。王元四世孫王吉,為東漢時諫議大夫,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祥以孝為名,其為治母病而“臥冰求魚”,成為家喻戶曉的孝的典範之一,在西晉時曾被樹為旗幟。王祥的從祖兄弟王雄之孫王戎是西晉“竹林七賢”之一,與大名士阮籍是相差20 歲的忘年之交。王戎的從兄王衍是西晉有名的清談家,王衍的女兒是惠帝的太子妃,王氏一門由此仕途騰達。

  東晉建立後,王覽的孫子王導、王敦因協助司馬睿建國有功而被委以要職 ,分掌軍政大權,形成了與司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傳至王導,舉族南渡,相東晉元帝於金陵,是為“王氏金陵祖”。王導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於江左,世稱望族.與謝安一門,號為“烏衣巷世家。”

  司馬氏怕王氏權重鎮主,採取各種措施予以遏制,終於使琅邪王氏在晉成帝年間離開了東晉政治權力的中心。政治上失了勢,琅邪王氏又在文化上發展了起來。王覽的後代王導是著名書法家鍾繇的弟子 ,王志的從侄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將琅邪王氏的書法藝術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後,琅邪王氏家庭中書法家輩出,影響深遠。

  南北朝時期,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並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 東、西魏之後,琅邪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京兆王氏:亦為姬姓傳人,據說其始姐是戰國時期的魏公子無忌。秦滅六國之後,無忌的子孫逃至泰山,始以王為姓。西漢時,泰山王姓被遷至霸陵(今陝西西安東北),因此地屬京兆尹,後來便被稱為京兆王氏。

  鳳閣王家世居京兆郡霸城縣(一作霸陵,即今陝西西安市東北),後徙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咸陽鳳歧原(今陝西咸陽市一帶)、汲郡(今河南衛輝市)等地。鳳閣王家起於漢宣帝時濟南太宋王賢。王賢是魏公子無忌玄孫,祖卑子,始姓王氏。卑子九世孫遵,後漢河南尹。遵生魴,魴生某,某生景,景生均。均後八世,衰落不顯,至北朝,有同州刺史王羆,追隨宇文恭任驃騎大將軍,進位柱國,生三子:謨、軌、文楷。謨襲爵,軌仕隋官至東郡通守,文楷官起部郎。王羆孫王述在幫助楊堅代周建隋中立有大功,被授予軍職。其後,京兆王氏族人在隋唐兩代顯示出了超人的文韜武略,名人輩出。在從唐朝建立到大中年間的200多年中,京兆王氏家庭有18人登進士科,30多人登臺省之位。唐玄宗年間,這個家庭中有3人曾任鳳閣舍人,故京兆王氏之被稱為鳳閣王家。隨著唐王朝的消亡,京兆王氏也漸漸銷聲匿跡。

  與鳳閣王家同源,後漢河南尹王遵十一世孫直也世居京兆,官至瓜州刺史,子孫亦貴顯唐代。其中有名王德真者,是其孫,在高宗和武后時兩任宰相。《新唐書宰相系表》說,王姓在唐代,最著名的有三支:一曰琅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這實際上是為當時的王姓家族排座次。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北海王氏:出自媯姓,為虞舜後裔,因所居地望不同,以縣分為三支。三支之中,營陵王氏知名最早,劇縣王氏影響最大,密縣王氏家富於財。世人所說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劇縣王氏。獻帝初年,營陵王氏開基祖王修初顯於仁途,任高密令。王修有二子忠、儀,忠仕魏,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儀魏末任司馬昭安樂府司馬,因事得罪了司馬氏,終身不事晉,以教授為業,門徒多達數千人。晉末遇亂,不肯隨宗親渡江,遷於泰山郡,終為盜賊所殺。其後,營陵王氏遂衰。

  營陵王氏衰落後,劇縣王氏代之。兩晉十六國時,王猛僑居魏郡(今河北臨漳縣南),博學好兵書,佐前秦主符堅成就霸業。劇縣王氏亦因此而興。王猛有子四人:皮、休、曜、永。皮仕前秦,官散騎侍郎,休官河東太守,永官至丞相。前秦亡後,王猛子孫一分為二,分仕於南北朝。仕於南朝者,有王曜及休子鎮惡等人。宋武帝率眾北伐,鎮惡任前鋒,進軍關中,功居第一。武帝懼其功高震主,遣參軍沈田子誘殺之,連同鎮惡兄基、弟鴻、遵、淵、從弟昭、朗、弘等共八人。後武帝雖追封鎮惡為左將軍、青州刺史,封龍陽縣侯,讓鎮惡後人襲爵,但僅傳四世,至鎮惡曾孫睿時,遇齊代宋,爵 位補革奪,此後便衰落不顯。

  王猛子孫仕於北朝者,則風光貴顯達數百年。如鎮惡弟憲,少遭父喪,隨伯父永在鄴(今河北臨漳縣南)。永仕前秦為宰相,秦亡時被西燕將慕容所殺,憲逃奔清河郡(今山東臨清東北),北魏初年出仕,官至幷州刺史,封北海公,年八十九卒。長子崇襲爵,次子嶷歷官南部尚書,封華山公。卒,子祖念襲爵。祖念弟雲,官豫州刺史。雲子昕,歷仕北魏、北齊,官至吏部尚書,有盛名。兄弟九人,貴顯一時,母清河崔氏,深諳風訓,所生九子皆風流蘊藉,時號王氏九龍。其中王暉少與兄昕齊名,官至兗州刺史。暉弟昭,才兼文武,以友悌知名,官至考功郎中。昭弟,北齊孝昭帝心腹重臣,官太子太傅、散騎常侍。齊亡入周,周武帝用以為儀同大將軍、儀同諫議大夫。隋弟皓,儒雅同於諸兄,官郢州刺史。皓弟曄,官滄初仕文林館侍詔。

  北海王氏居於密縣者,北朝時有名諱王閭者,數世同居共財,家人有百作餘口,家門雍睦,鄉里敬慕。官府奏聞,被旌表門第,號稱天下著名義門。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東海王氏:亦東海郡郯縣王氏,世居今山東郯城縣城北。自東漢以至南北朝,東海王氏也是王姓人的一個著名家族。東海王氏起於東漢會稽太守王朗。王朗是個儒生,以孝義聞名,徐州刺史陶謙慕名舉其為秀才。王朗因替陶謙代寫奏章受到漢獻帝賞識,被任命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因當時天下大亂,王朗先依附孫策,後投靠曹操,官至司徒。子肅,當世名儒,魏末官至衛將軍,有子八人。司馬懿當政後,王肅堅決站在司馬氏一邊與曹爽對峙,並將自己的女兒王元姬嫁與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為妻。王元姬的長子司馬炎後來成了代魏而立的晉武帝,王元姬也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后。文明太后弟王恂官至車騎將軍,襲封蘭陵侯,恂弟虔官至尚書,封安壽亭侯,虔弟愷官至後將軍,封山都縣公。王愷曾和石崇鬥富,名噪一時。

  王虔子士文襲父爵,鎮許昌,被匈奴人劉聰殺死。入東晉後,王虔之後王隆官後將軍,隆子景,景子雅。王雅有子三人:準之、協之、少卿,晉末分別任散騎侍郎、黃門郎、侍中。劉宋時,王雅孫慶任員外常侍,慶子元閔任護軍司馬,元閔子諶任黃門郎,入齊後轉南兗州刺史,卒於官。有從叔王擒,以文學見黨賞於宰相王儉、齊競陵王蕭子良等人,官至尚書左丞。又有王準之任司徒左長史,準之子延年任員外常侍,延年子僧儒仕粱為尚書郎,有盛名,是東海王氏在南朝影響最大者。蕭齊時,東海王氏又有長沙太守王沈。南北朝以後,東海王氏衰落無聞。

  除去原屬二十一望者,還有顯名於兩宋以前、在二十一望之外的畢公高之後的河間王氏、出於王子比干之後的汲郡王氏、週考王弟之後的考城王氏、烏丸族的烏丸王氏、羌族鉗耳氏的馮翊王氏、回紇阿布思族的安東王氏、高麗族的拓王氏或樂浪王氏、營州王氏、聊城王氏、長安王氏、高陵王氏、藍田王氏、上黨王氏、鄴郡王氏、廣平王氏、樂陵王氏等。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元城王氏:出自虞舜之後,屬媯姓之王。戰國末期秦滅齊後,齊王室田氏後代被遣散。西漢初,田安一支來到平陵(今山東東平)。後來,田安的四世孫王賀得罪了當地豪強終氏,為避禍乃遷居魏郡元城委粟裡(今河北大名縣東),遂為元城王氏。王賀的孫女王政君連嫁兩次皆未婚喪夫,18歲時被送入宮中當了最低一等的宮人。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政君到了太子身邊,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劉驁。三年後,漢宣帝死,劉驁被立為太子,王政君隨之成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為陽平 (今山東莘縣)侯。王禁死後,王政君的哥哥王鳳承襲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開始知名。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登上皇帝寶座,立“新”朝。15年後,新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瓦解,劉秀建東漢,元城王氏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與榮耀。

  自西漢元、成二帝時開始,到東漢建國之前,元城王氏為天下第一望族,權勢地位遠遠超過西漢皇室。至王莽時終於代漢自立,建立新朝,其聲望與後起的王姓二十一望相比毫不遜色,但不知為何不被包括在二十一望之中。

  不但王氏因其源頭眾多,從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姓氏;而且就連各郡望間也因其關係交互錯雜,從而便形成一種十分複雜的相互包容的關係。就拿太原王氏來說,事實上它就形成了許多著名王氏派別的源頭,堪稱名門大姓。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太原王氏:周靈王太子晉公之後裔,是為太原王氏。自黃帝至太子晉共四十二世,據民國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餘姚上塘王氏宗譜》載:“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師曠稱善不已。

  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氾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洩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

  並曉之以“壅堵治水”害天下的鯀,同時提出應以疏導洪水為主。然而,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周靈王,被廢為庶人,於是,鬱悶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

  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

  起源於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後裔。晉子宗敬死後,即葬於晉陽城北。其後太原王氏後裔,徒居中地,人才輩出。宗敬之裔孫王翦,徵燕國,平楚地,下百越,戰功十分顯赫。王翦之子王賁亦為秦國將軍,曾敗楚軍,平魏地,徵遼東,屢立戰功。

  王賁子王離,字子明。秦二世奪蒙恬兵權,用王離為大將軍。王離有二子,長曰王元,次曰王威。秦末,王離長子王元,為避亂,遷居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次子王威仍居晉陽,西漢時任揚州刺史,其後,子孫散居各地。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晉陽王氏:太原王氏晉陽一支。王威九世孫王霸,生於東漢,屢聘不任,隱居讀書。王霸有二子,長曰殷,東漢時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王氏;次曰鹹,隨父居晉陽,其後裔稱晉陽王氏。

  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東漢獻帝時董卓篡權亂政,王允與呂布誅殺之。王懋,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幷州刺史。光子冏,北魏護烏丸校尉,其後世稱烏丸王氏。

  後漢王柔、王澤兄弟,王霸次子鹹之後某。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有司徒王渾,東晉有尚書王坦之、大將軍王恭等著名政治家,又是兩晉三位皇后的母族。從柔、澤開始,傳八世系東晉大將軍王恭子、王簡、王曇亨等人。

  晉陽王氏在東晉末年連遭三次家難:一是因為宰相司馬道子而起,副相王國寶及從祖弟琅邪內史王緒被殺;二是因為前將軍王恭起兵清君側失利,他與五子及弟爽、爽兄子秘書郎和同時被殺;三是因宋武帝誅除異已而起,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孫十餘人全部被殺。接連的家禍傷透了這支晉陽王姓人的元氣,以致他們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南北朝以至隋唐,都不斷有自稱是晉陽王氏人顯貴於世,但細究起來,沒有一支與他們有關。如北魏隋唐時的王慧龍支,自雲太原晉陽人,司馬德宗尚書僕射愉之孫,散騎侍郎緝之子也,實卻乃是假冒。

  慧龍當初遭家禍時,得沙門僧彬鼎力相助,從建康(今南京市)逃奔雍州刺史魯宗之,得到他的資助,渡江北奔後秦。後入北魏,宰相崔浩恬相信他是王氏子,妻之以女,才得與北朝首族清河崔氏聯姻。後魯宗之子魯軌也來投奔北魏,終於拆穿了王慧龍的謊言。

  原來,慧龍原是王家奴僕,假冒主人姓氏,其母又與僧彬私通,生下慧龍,因此僧彬才捨命相救。崔浩等得知真相後,因為早已將女嫁出,為顧全家族的臉面,也只好將錯就錯,只是不再升他的官。儘管王慧龍有假冒之嫌,但他畢竟還是這支晉陽王氏的開創者,又聯姻清河崔氏,北魏太武帝時以軍功官至安南將軍、荊州刺史,其家族在北朝的地位由此奠定。

  北朝隋唐時期的京兆萬年王氏、河東蒲州王氏、武威姑臧王氏、樂陵王氏、河內(又稱懷州溫縣)王氏、汾州王氏、同州下部王氏、河中王氏、絳州龍門王氏等都出自太原王氏。隋唐以後,王氏各派後人因出外為官和避北方戰亂,紛紛南遷,支派傳遍南國。如安徽有婺源王氏、武口王氏、武溪王氏、豐洛王氏、碧溪王氏、藤溪王氏、海川王氏等,皆屬太原王氏祁縣支派,其後人又遷往江蘇常州、湖北荊門及浙江等地。

  安徽績溪王氏系太原王氏晉陽支派大房王氏之後。此外,太原王氏南遷山東者有館陶王氏,遷江蘇者有吳縣王氏。在其他各省,又有云陽包港王氏、江州德安王氏、金沙王氏,嘉定黃岩西樵王氏、鎮江苦竹王氏、崑山沙頭東沙王氏、獲川中沙王氏、無錫、沙頭西沙王氏、姑蘇洞庭王氏、東山王氏、太倉王氏、崑山王氏、海虞六河王氏、維楊柳巷王氏、開沙王氏、丹徒京口王氏、衡陽漁溪王氏、浦陽深溪王氏等,也大多與太原王氏有關。

中國王氏家譜淵源大全,歷史淵源+地域分佈+家族族群+史實解讀!

  開閩王氏:唐德宗貞元年間,琅邪王后裔王曄任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縣令。唐代後期,天下大亂,王曄的五世孫王潮打著勤王的旗號向南發展,很快佔領了閩中王州之地。唐朝滅亡後,後梁太祖朱溫封王潮的三弟王審知為閩王,加拜中書令。王審知就是太原王氏秦將翦三十四代孫,後唐滅後梁後,他把閩地治理得安定富庶,使閩中的王政權30年未受打擊。後來,王審知的三子王延鈞正式稱帝,建國號為閩,不久,王延鈞之子王繼鵬殺父自立,直至公元945年閩國被南唐攻滅。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後,因敬仰王審知的德政,御筆親題“八閩人祖”四字廟額。

  三槐王氏:太原王氏的一支。太原王氏後裔王言,始定居於山東大名府莘縣,唐末黎陽縣(今河南浚縣)縣令,後以子孫貴,追贈許國公,其妻姚氏。王言之子王徹,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魁首,官至左拾遺。從此,大名莘縣王氏便日益興旺繁昌。王徹後被追贈為魯國公,妻田氏,贈泰國夫人。

  王徹之子王王祜,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後,晚年拜為兵部侍郎,於上任後月餘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陝西華州安豐裡,追封晉國公。

  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脂三公一類的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祜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

本文源於網絡,僅做王氏正能量宣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