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清朝馬戛爾尼訪華?

文史不假


首先,毫無疑問的,馬戛爾尼訪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外國訪問之一。對我國的近代史有著十分重大而深遠的的影響。接下來,讓我深入剖析一番。

從當時英國角度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英國,並在19世紀初率先完成,當時的英國急需開闢海外市場,擴大資本主義勢力,從各方面擴充國力,爭霸歐洲。而當時的中國在歐洲人眼中一直是一個富饒美麗而廣博的國家,擁有無盡的資源。

同時,在馬戛爾尼訪華之前,中國的商品大多由葡萄牙等國商人所壟斷,其他歐洲各國商人在中國的處境都比英國人好,一定程度上給英國帶來的危機感。而且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地區已經取得良好發展,開拓大規模對華貿易,是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野心勃勃的切實需求。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點,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給中國帶來了“西學東漸”的同時,這幫傳教士也通過大航海將中國的倫理哲學傳至歐洲,形成了“東學西漸”。歐洲當時處在啟蒙運動時期,對文化的渴求十分巨大,也因此產生了許多中國迷,嚮往和崇拜中國的人。那時歐洲學者們認為要向中國學習,要與中國接軌。伏爾泰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一輩子最嚮往的事就是去中國。

可是十分不幸的是,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幾千年封建社會最後的高潮,皇權在乾隆手中到達極盛,固步自封,剛愎自用,妄自尊大,自以為天朝富饒,無所不有。

在這種情況下,中西文明久違的碰撞了,最主要的當然就是禮儀之爭和貿易之爭,結果很明顯,英國使團失望而又喪氣地回去了。

但是馬戛爾尼也是個野心家,他沿途詳細記載途徑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軍備訓練,官方人事…總之,他把能記下來的一切都記下來了,並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當時的自負落後愚昧和腐朽。而這份報告自然也被呈到了英王的桌子上,這份報告很大程度上也成為鴉片戰爭英國對華動兵的主要依據情報之一。

總的來看吧,這就是鴉片戰爭的前奏曲,蒼蠅翅膀煽起了大風暴啊。








漢學鬥士燕雲


清朝於乾隆年間對海外貿易進行了規範化,也就是沿海四個海關分別面向不同地區的海外貿易對象,比如,粵海關主要面對西洋各國,剩下三個海關依然面對南洋、東洋貿易。其實簡單點說,就是西洋人被限制在了廣州。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廣州地理位置更為優越。隨著歐洲航海技術的發展,大型海船從馬六甲出發可以直達廣州,不需要在沿途另行補給。當時來華的歐洲商船從歐洲南下,從好望角繞過非洲大陸後北上航行到印度,在印度進行補給後進入馬六甲海峽,再從馬六甲北上到達廣州。所以,廣州對西洋商人來說,就是絕佳的貿易終點。

同時,把洋人圈在廣州,更方便清朝對其進行管理,以及防備西洋人挑事。再者,珠江口是一個喇叭狀的海灣,所以珠江口的兩邊的喇叭上清軍佈置了一個炮臺群,以防備洋人搞大新聞。
可以推測清朝當時的設想


,就是一旦洋人在廣州鬧事,那麼清軍的炮臺群和水師隨時可以封死珠江口,讓洋船進的去出不來。其他三個海關則不同時具備珠江口這樣地理位置以及防務優勢的條件,所以就以當時來說,讓洋人只在廣州貿易是清朝最方便的選擇。

第二、英國人也有自己的野心。英國以商業立國,所以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英國在全世界開拓殖民地,以方便傾銷本國的商品,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資本主義赤裸裸的掠奪。這一點乾隆也是清楚的,因為乾隆一直通過傳教士來了解世界,尤其是歐洲各國,所以乾隆對歐洲等國如何開拓、掠奪殖民地是一清二楚,所以乾隆一直防著洋鬼子。

英國人一直就想搞大新聞,在之前英國就違反過清朝的命令,把武裝商船停泊在舟山、寧波一帶,甚至還有英國商人洪任輝違反清朝的禁令前往閩、浙海關貿易。雖然最後英國撤回了武裝船隻,但是英國人一直不懷好意,不得不防。
至於馬嘎爾尼訪華提的條件,不僅乾隆不能接受,今天的中國政府也不會接受,因為英國的條件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以及關稅自主權。

舉一個例子,要清朝讓出舟山一島這是英國殖民印度的玩法,因為英國就是通過殖民據點對印度進行滲透,最終完成了對印度的殖民。這一點乾隆是心知肚明的,因為蔣友仁神父就跟乾隆透露過。所以為了防止中國重蹈印度的覆轍,乾隆也只能選擇拒絕馬嘎爾尼的條件,並加強海防建設。因為清朝是陸權國家,所以對海防選擇消極防禦的策略。

另外,馬嘎爾尼其實對清朝的評價還不錯,還說行走在中國彷彿身處萬里之外的英格蘭。
另外馬嘎爾尼使團的隨員也稱讚清朝百姓生活富足,且富有朝氣,並且記錄清朝市集上有豐富的商品,以及比較豐富的生活娛樂活動。

只不過,現在有很多讀書不精的廢柴,用馬嘎爾尼前後不一的言行妄圖碰瓷清朝,也真是可笑。

全文完


北洋水兵


馬嘎爾尼必然會訪華,清政府必然會拒絕馬嘎爾尼的要求。這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為什麼說馬嘎爾尼一定會訪華?理由如下:第一,歐洲人崇尚中國。在新航路開闢之前,雖然歐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歐洲仍然是十分落後的一個地方;而當時的中國在歐洲人眼中是一個先進的發達的國家。這在當時的歐洲是一種廣泛的社會認知,他們認為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第二,歐洲人有強烈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來自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歐洲人開始了思想解放的進程。先後出現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這些運動宣傳人文主義,強調個人的價值,追求現世的幸福生活。這種價值與幸福體現在哪裡?金錢!而為了獲得金錢,他們有強烈的走出去的勇氣。第三,歐洲人開拓市場及佔領原料產地的需要。歐洲與中國幾乎同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迅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為什麼呢?因為歐洲人通過各種手段,擁有了廣大的市場和原料產地。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國迅速的積累了原始資本。從而擁有了進行工業革命的資金。再加上當時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有了進行工業革命的制度上的保障。在此情況下,1765年英國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中應機器逐漸取代了人,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就導致英國人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所以這個時候的日不落帝國把他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因此有了馬格爾尼訪華。

為什麼清政府會拒絕馬嘎爾尼的要求?因為當時的清政府是一個封建政府。政治上中國是專制制度,與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敵對的;經濟上,中國發展的是小農經濟,而英國發展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導致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思想上中國當時的統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實行文化專制,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思想處於一種禁錮狀態。與英國人的思想狀態完全不在一條線上。從階級上說,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通過出租土地獲得利益,而英國統治階級則是資產階級通過建立工廠獲得利益,這種資產階級的獲取利益的方式,會損害地主階級的利益。從階級上來說雙方是敵對的。從經濟政策上說,當時中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到後來只開放了廣州一個通常口岸。這就是英國不能獲得所需求的廣闊的市場和大量的原料。反過來說,英國要求中國開放通商談口岸的要求與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發生了衝突。從外交觀念上說,中國當時是天朝上國式的外交理念,要求其他國家有承認中國為宗主國;而英國是一種近代的平等的外交理念。這種不同的外交理念的衝突,也使中英兩國的溝通存在障礙。綜合上述,中國一定會拒絕馬格爾尼的要求。

現在看來,馬嘎爾尼的訪華實際上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一次試探,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是西方與東方的一次正式交流。但顯然當時的我們沒有警醒,沒有深思,沒有抓住機會,導致落後。現在的我們一定要堅持世界文明之間的交流,堅持改革開放。以開放的心態擁抱世界,增強綜合國力,以屹立於世界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