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

1.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

2.《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醫基礎理論形成的標誌,奠定了獨特的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為中醫臨床醫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本草經》,是我國現在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論述了藥物的四氣五味、七情等藥物學理論,為中藥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3.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朱震亨、李皋

劉完素倡導火熱而主寒涼,成為“寒涼派”的代表。張從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譽為“攻下派”。朱震亨倡導“相火論”,善滋陰瀉火,後世稱“滋陰派”。

李皋論內傷,重“補脾胃”,後世稱為“補土派”。

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4.中醫學理論體系主要有3個基本特點,即(整體理論)、(恆動理論)和(辨證論治)。

5. 整體觀念:整體是指統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聯繫性。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相聯,人體受社會、生存環境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與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

6. 恆動觀念: 恆動,就是不停頓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恆動觀念是指運用、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

7.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包括辯證與論治兩大方面,是中醫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獨特方法,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

8辨證是將望、聞、問、切等診法所收集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比較、分析和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發展階段及正邪之間的關係等,最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的過程。證是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繫的症狀和體徵構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階段的病變本質。它反映當前疾病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為論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9.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思外揣內、注重整體研究、援物比類。

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陰陽學說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如晝為陽,夜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

陰陽的基本特徵;最具有陰陽特徵性含義的是水與火的基本特性,水性寒涼、下行、陰暗,屬陰;火性溫熱、上騰、光亮屬陽,所以相互對立的水與火最具有陰與陽的基本特徵,進一步推演、引申陰和陽的基本特徵可概括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屬於“陰”。

陰陽的屬性特點:1.陰陽的普遍性:一切相關事物或現象根據其各自屬性均可用陰陽加以統之,這就是陰陽普遍性。2.陰陽的相關性:陰陽屬性的劃分,一定要在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的範疇之內,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沒有比較基礎,不宜分陰陽。3陰陽的相對性:陰陽屬性具有相對性,陰陽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在特定條件的變更時,陽可變為陰,陰可變為陽,陰陽可相互轉變。4陰陽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如人體臟腑,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中心肺在膈上屬陽,肝、脾、腎在膈下屬陰等。

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1.陰陽的對立制約。 陰陽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於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鬥爭。2.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互根、互用的觀點是指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3.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的消長,是指陰陽兩者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就是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過程。事物在總體上呈相對穩定,此時就稱作“平衡”,所謂健康的人,其主要標誌就是陰陽的消長處於動態平衡。4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陰陽可各自向其對立面轉化。它主要是指陽證可以轉陰證,陰證亦可以轉為陽證。

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治療

損其有餘:即實則瀉之,陽勝利熱,熱者寒之,陰性則寒,寒者熱之。

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針對陰或陽的虛損,採用滋陰或溫陽方法。

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歸納藥性:寒、涼屬陰;溫熱屬陽。

分析五味: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有兩層涵義: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運動變化。因此,可將“五行”定義為: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變化。

五行的特性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五行相生:相生---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資生、助長和促進的作用。

規律和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又稱“母子關係” 。

五行相剋:相剋---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剋制、抑制和制約的作用。

規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次相剋,往復循環。在相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克我”兩方面的關係。我克者為“所勝”,克我者為“所不勝”,這種關係又稱“所勝”、“所不勝”的關係。

五行制化:五行之間相生和相剋互相結合,相互制約和化生,以維持和促進事物的協調平衡和發展變化。

生中有制:沒有克,事物會亢而為害;制中有生:沒有生,萬物無以化生。必須有生有克,相互為用,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的協調平衡和發展變化。

相乘相侮

1.相乘 乘即乘虛侵襲之意,是指五行之間相剋太過的異常變化。

相乘的順序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2.相侮 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又稱反克,是指五行之間反向剋制的異常變化。

相侮次序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虛則補其母 治則的具體治法有:

滋水涵木法 :又稱滋腎養肝法或滋補肝腎法。指通過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

培土生金法:又稱補脾養肺法。指通過培補脾氣以助益肺氣的方法。

益火補土法:又稱溫陽健脾法。通過溫陽以補助脾胃,這裡的陽是指腎陽。


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藏象學說

臟腑:內臟的總稱。

五臟:化生和儲藏精氣,包括心、肝、 脾、肺、腎。

六腑:

受盛傳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

奇恆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膽、 脈、腦、髓、骨、女子胞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節血液循行於脈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 1氣血運行通暢,臟腑機能正常。2心氣充足—面色紅潤光澤,舌色淡紅,脈和緩有力。

病理:1血脈空虛,脈虛無力。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脈結代。

(2)心主神志;

生理: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

病理:失眠、多夢、健忘、精神不振、譫妄、昏迷等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關係密切。

系統連屬(1)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與情志的“喜”有關。

(2)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全身血脈都屬於心,面部色澤能反映心氣的盛衰。

(3)心開竅於舌:指心的氣血與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賴於心主血脈和主神的功能。通過對舌的觀察,來了解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態。

(4)心在液為汗:“血汗同源”

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1主一身之氣—有主持、調節全身之氣的作用,體現在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機的調節。 2主呼吸之氣—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 司呼吸—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暢,均勻,衛外能力強。病理:呼吸氣短,喘促,易外感。

(2)主宣發主肅降;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向外佈散的作用 ①肺的氣化作用,將濁氣排出體外②肺氣擴散運動,將水谷精微佈散於全身③肺氣佈散功能,將衛氣散至全身體表。肅降:指肺氣具有向下、向內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淨的作用。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氣;②將代謝產物和多餘的水液下輸膀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③肅清肺和呼吸道異物。

(3)通調水道是指肺通過宣發與肅降調節體內水液的運行、輸布及排洩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

(4)肺朝百脈,主治節;肺朝百脈:指全身的血脈都會聚於肺,經肺的呼吸、宣降進行氣體交換後輸送全身。功能:助心行血。主治節:肺具有治理調節全身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作用。功能:①肺司呼吸,調節氣體交換;②調節氣機,調節氣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動和調節血運;④調節水液代謝。

系統連屬(1) 肺在志為悲憂:“悲憂”的情志活動與肺有關(2)肺在液為涕:鼻為肺竅,涕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潤澤鼻竅的作用。(3)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膚、毛、汗腺依賴肺所宣發的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4)肺開竅於鼻:鼻與喉相通而聯於肺。發音與肺 有關。病理:鼻乾燥、流涕、毛髮乾枯、聲音嘶啞等。

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以維持其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1運化水谷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輸布的作用生理:氣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壯實。病理:氣血生化不足,腹脹、納差、便溏、消瘦等。2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排洩作用生理:脾氣健旺,水液運行正常病理:水液內停 溼、痰、飲。(2)脾氣主升,指脾氣以升為順,1水谷精微,2維持內臟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輸布正常。病理:① 氣血生化無源,頭暈,乏力,腹瀉。 ② 內臟下垂:脫肛等。(3)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控制血液在經脈中運行,防止溢出脈外的功能。生理:氣固攝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不發生出血。病理:即脾不統血,出現各種出血,

系統連屬①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壯實與功能的發揮與脾氣的運化功能有關。②在志為思:“思”的情志活動與脾的運化、升清功能有關。③在液為涎:涎由脾氣化生並轉輸佈散。④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與脾運化功能有關;口唇的色澤與脾氣的健運、氣血的充足與否有關。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洩,疏:疏通、疏導;洩:發散、宣洩。指肝具有主升、主動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調暢氣機,指肝的主升、主動、主散的特性,能疏通、暢達、升發氣機。2助脾運化,具體表現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功能,脾胃的升降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3調達情志,指情志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4調節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經來潮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

(2)肝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人動血運於全身,人靜血歸於肝。

系統連屬①肝在志為怒:“怒”的情志變化與肝有關,怒易傷 肝;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易發怒②在液為淚:淚有濡養,滋潤和保護眼睛的作用。③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全身筋膜有賴肝血的滋養。④開竅於目:指肝的經脈上聯於目系,目的視物功能有賴於肝的疏洩和肝血的濡養。

5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1)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精氣的生理功能。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①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②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

(2)腎主水,是指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 謝的功能。津液代謝需要腎陰和腎陽的調節。“腎陽為開”—尿液生成排出;“腎陰為合”—水液的重吸收(3)腎主納氣,指腎具有攝納肺吸入之清氣,防止呼吸表淺,調節呼吸的作用。

系統連屬 ①在志為恐:恐懼、害怕的精神狀態與腎有關。②在液為唾:唾為為腎精所化,有潤澤口腔,助食物下嚥的作用。③開竅於耳和二陰:聽覺功能依賴於腎精的充養; 前陰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後陰的排洩糞便作用均與腎有關 。④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六腑的主要功能

1膽1貯存和排洩膽汁 2.膽主決斷

2胃1主受納,腐熟水谷2. 主通降,以降為和

3小腸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別清濁

4大腸傳化糟粕

5膀胱貯尿和排尿

6三焦① 通行元氣② 運行水液

奇恆之府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個臟器組織。它們在形態上多 屬中空而與腑相似,在功能上則“藏精氣而不瀉”而與髒相似,既區別於髒,又不同於腑,故把它們稱作奇恆之腑。

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精、氣、血、津液

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臟腑功能活動的基礎

精,是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後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

氣的功能

1.推動作用:氣具有激發和促進作用。

2.溫煦作用:氣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驅除寒冷。

3.防禦作用:氣具有護衛全身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

4.固攝作用:氣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和對臟器位置的固護作用。

5.氣化作用氣化是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

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氣的分類:

1元氣:元氣、真氣:①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推動、溫煦、激發人體生理活動)。②代表人體的正氣。

2宗氣;分佈:聚集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 功能:①走息道以司呼吸②貫心脈以行氣血。

3營氣:行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之氣。

4衛氣:具有防禦作用而行於脈外之氣。

血:

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佈於肺,根於腎。行於脈中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津液

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液的功能;滋潤濡養作用,化生血液,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排洩代謝產物

精與氣、血的關係:精能化氣,氣能生精;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氣與血的關係

1. 氣為血之帥①氣能生血: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旺②氣能行血: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氣行③氣能攝血:氣能統攝和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脈外(即脾統血)。

2.血為氣之母①血能載氣:血是氣的載體,氣存於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脫②血能生氣:血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使氣保持旺盛。血虛

氣與津液的關係:

氣能生津:氣是津液生成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氣旺--津足;氣虛--津不足。氣能行津:津液的輸布、變化和排洩,有賴於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氣行--行;氣停--水聚。氣能攝津:氣的固攝津液作用控制著津液的排洩,維持津液代謝平衡。氣虛--多汗、多尿、遺尿。津能載氣:氣必須附著於有形的津液才能存於體內。津脫--氣虛:少氣懶言、肢倦乏力。


病因

病因;凡是能破壞機體相對平衡,引起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也稱作致病因素

六淫:指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

共同特點①外感性:②季節性:③地區性:④相兼性:⑤可轉化性:

1風邪的致病特點:1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2風行善行而數變3風為百病之長4風性主動

2寒邪的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性凝滯。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

3暑邪的致病特點: 1暑為陽邪,性炎熱。2暑性升散,擾神耗氣傷津。3暑多夾溼

4溼邪的致病特點:1溼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2溼性重濁3溼性粘滯4溼性趨下易襲陰位。

5燥邪的致病特點: 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2燥易傷肺。

6火邪的致病特點: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2火易擾心神。3火易耗氣傷津。4火易生風動血。5火熱易致腫瘍。

七情;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情緒反映。

特點① 直接損傷五臟

② 影響臟腑氣機;

具體表現: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憂)則氣消,怒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③影響病情變化。


痰飲;為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

痰飲的致病特點;① 阻滯氣機、氣血②致病廣泛多端③ 重濁粘滯纏綿。

瘀血;全身血液運行不暢,或血行受阻,滯留於經脈、臟腑之內,或體內存留離經之血未能消散。

特點;①病位不一,病證各異;② 病證雖多,特點共同;疼痛,腫塊,出血,肌膚爪甲失榮,舌象:舌質紫暗瘀點瘀斑,脈象:細澀沉弦或結或代。

氣機失常;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引起機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紊亂而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病理狀態。

(一)氣滯;即氣機鬱滯而不暢。

(二)氣逆:即的上升過度或下降不及,而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

(三)氣陷:多在氣虛基礎上發生,以氣的上升不及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主要發生於脾。

(四)氣閉:氣之出入障礙,氣不能外達而閉鬱結聚於內,而出現氣機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

(五)氣脫:氣不內守,大量向外逸脫,導致機體嚴重氣虛不足,功能突然衰竭。

神;廣義:對人體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狹義:指神志、意識、思維活動

⒈得神 提示正氣充盈,臟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較輕,預後較好。

⒉少神 多見於虛症。

⒊失神 提示元氣大傷,預後差

4.假神 迴光返照

學中醫必備的基礎(上)

防治原則與治法

防治原則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調整陰陽與氣血、扶正祛邪、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療總則。

⒈ 正治 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常用治療法則,又稱“逆治”。“逆”,是指採用的方藥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反。如臨床上常用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

⒉ 反治 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又稱“從治”。“從”,是指採用的方藥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治病求本: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並根據根本原因進行治療。

同病異治,治同一種疾病的發展和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治療上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運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療,如同為感冒可有風寒,風熱暑熱等不同,治法亦不同。

異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相同的病機變化或同一性質的症候,可以採用相同的治法治療。如久洩脫肛,崩漏,子宮脫垂,胃下垂等是幾種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辯證如果均符合中氣下陷這一症型,則治法皆應以提升中氣方法進行治療。

治法,包括治療大法和具體治法。治療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療共性,在臨床上具有普遍意義,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

@頭條小助手 看後記得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