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的“蝦友”越來越多,就會“冒泡噴水”,您怎麼看?

欲取鳴琴恨無人賞


關於網上的“蝦友”以及他(她)的“冒泡噴水”,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我認為:對於網上所有人發表的評論,作為網管必然會設有評論追蹤工具,來關注這些評論,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而作為我們個人也是如此。

例如:如果有人對酒店發表了一些負面的評論,作為酒店方管理者,必須準確掌握客人的評論,才能有助於開展有效的改善自身服務體系質量的行動。針對這些負面評論必須採取一些比較有效的對策,因為這將關乎酒店的聲譽,以及如何糾正改善不足,以利提高酒店的高水準服務,……。這也是我想間接表達的目的。

但是,我公允地說:並不是所有的評論都是公正的。因為負面評論,往往是某些媒體本身的價值取向所致,某種程度上也受到讀者的閱讀偏好所影響。而這一點,在網絡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尤其是一些負面的新聞和評論,往往更容易通過互聯網的放大而形成“圍觀效應”。

有部分網友偏好負面評論,這是由輿論監督的特性所決定的。輿論監督並不意味著就是批評和揭醜,但批評和揭醜卻是輿論監督必不可少的價值底色。其實,有批評並不可怕,沒有批評才是可怕的。現實而言,負面評論更受網友青睞,恰恰在於一些人和一些部門害怕批評,把輿論監督當成假想敵人。

但是,正是在這種既打又捂的表演下,輿論監督凸顯了價值光芒,從而贏得了公眾的更大認可和尊重。這大概也算是一個意外收穫吧。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網友偏好負面評論,有時也與知情權的缺失有很大關係。在這個意義上,網友其實也是用關注負面評論的方式來獲得權利尊嚴。

針對此社會現象,我也注意到:也有有專家擔憂,“別把網絡上的負面信息,變成消極的人生態度”。確實,網絡泥沙俱下,充斥著不少情緒發洩和過激言論,這需要良性的引導。但必須釐清的一個概念是,“負面信息”其實是一箇中性詞,並不意味著批評和質疑就是“負面”,而讚揚和肯定就是“正面”。所以說,這本質上也許是一個偽命題。


忠誠與實際


言論是個人自由,每個人的認知檔次不一樣.看事情的結果不一樣,再就是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以及思維等等原因,產生的分歧現象是正確的,你做的就是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也能開拓自己思維或用你的智慧把噴子變成你的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