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他被大象踩過,在鱷魚出沒的水域游泳,還被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畫過,同時他還創作了揭示人類對自然世界掠奪的圖像……

4月20日,失蹤19天的美國知名攝影師、野生動物倡導者和社會名流彼得·比爾德的遺體在美國東漢普頓的林地被發現,享年82歲。

美國作家鮑勃•克拉塞洛(Bob Colacello)曾將年輕的彼得•比爾德(Peter Beard)形容為“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巧妙地概括了這位藝術家非凡的個人魅力,後者以冒險和放蕩聞名,常常蓋過了他的創作才華。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生前肖像

在彼得·比爾德家人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都為我們深愛的比爾德的死訊感到心碎。”他們還說,“他死在了他生活的地方——大自然。”

彼得·比爾德出生在紐約一個相當富裕和有特權的家庭,其父親是安森·麥庫克·比爾德,母親是羅安妮·比爾德。19世紀中期,曾祖父詹姆斯·希爾(James J. Hill)創建了從聖保羅到西雅圖的大北方鐵路(Great Northern Railway),媒體稱他為“帝國締造者”。他的繼祖父是菸草大亨皮埃爾·羅瑞拉德五世。比爾德的父親是華爾街經紀公司del& del的合夥人。在阿拉巴馬州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後,比爾德在曼哈頓和長島的上東區長大,他的父親曾在那裡的空軍部隊服役。他從小就開始攝影,用的是祖母送給他的Voigtlander風箱相機。他還開始寫各種各樣的日記,這些日記後來成為他職業生涯的標誌。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世界的邊緣:烏干達 1966/2011》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一個大象胚胎》 烏干達 1966年

其最著名的作品是1965年首次出版的攝影集《遊戲的終結》(The End of The Game),在這本攝影集中,他也首次表達出了對非洲荒野及其脆弱生態的熱愛。該書由美麗卻令人心碎的畫面組成,展現了肯尼亞察沃東部國家公園(Tsavo East National Park)裡成千上萬飢餓的大象、犀牛和河馬的命運。這本書不僅記錄了非洲正在消亡的浪漫——長期被西方殖民主義者珍視的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和豐富的大型動物,還記錄了非洲大陸瀕危野生動物的悲劇,尤其是大象。在對察沃東部國家公園對野生動物進行深入研究中,比爾德發現那裡的大象數量遠遠超過了可獲得的食物供應,正在以數千頭的速度餓死。他認為自己是一個“保護主義者”,主張對象群進行有控制的捕殺,這一立場在20世紀60年代讓許多保護主義者感到畏縮。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肯尼亞男子Elui與一根象牙合影》 1962年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大象和大羚羊》 1965年

《遊戲的終結》最初由維京出版社出版,它讓比爾德聲名鵲起。儘管一些評論家對他似乎不加批判的接受偉大的白人獵人的浪漫故事持批評態度,但大多數人還是稱讚他生動的照片和引人注目的論題:保護大象的禁獵區無意中導致了大象的毀滅。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一頭猛獅》 1976年

1965年,安東尼盧卡斯(J. Anthony Lukas)在《紐約時報書評》上評論這本書時寫道:“動物們自己的肖像——活的、正在死去的和已經死亡的——都是極好的。這些圖像不同於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拍攝的那些或是羚羊在草地上跳躍,或是鸚鵡在叢林綠葉中嘰嘰喳喳的“漂亮”畫面。比爾德的畫捕捉到了動物們鋸齒般的野性,它們必須每天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生存能力。”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套犀牛》 1964年

比爾德在《遊戲的終結》的後續版本中更加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包括他後來拍攝的肯尼亞滿目瘡痍的景象的航拍照片。在這些照片中,大象的骨骼散落在乾燥的土地上。這本攝影集現在看來仍極具先見之明。

20世紀70年代,比爾德通過將照片、日常日記中的文字以及各種不甚相關的物品(從乾燥的樹葉、昆蟲到剪報)組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奇特而鮮明的攝影風格。他的一些攝影作品還會進一步用動物的血,有時也用他自己的血來裝飾。他是一個極端戲劇化的人:是他自己創造的冒險中的主角。他把非洲看作是一種職業,也視其為一種終極的逃避。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1996年,比爾德和他的凱倫·布利森肖像在巴黎展覽會上。圖片來自美聯社。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彼得·比爾德 “我一有機會就寫信……弗格森海灣,魯道夫湖,1965/2004”

在訪問倫敦期間,比爾德與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一起閒逛,併為他擺姿勢,後者為他畫了幾幅肖像。在他定期去紐約的旅行中,他為時尚活動拍攝照片,並與安迪•沃霍爾、米克•賈格爾和傑奎琳•奧納西斯等人一起聚會,還以攝影記錄了這些人的風流韻事。他的前女友包括演員坎迪斯·伯根(Candice Bergen)和卡羅琳·布洛(Caroline Bouquet),他曾與模特謝麗爾·蒂格斯(Cheryl Tiegs)有過一段婚姻。後來他們的離婚促使他在“極度的幽閉恐懼症”中宣稱婚姻是“不自然的”。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1981年,比爾德和當時的妻子謝麗爾·提格斯(Cheryl Tiegs)參加了長島蒙托克村協會(Montauk Village Association)舉辦的一場慈善活動。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不過,比爾德大部分時間居住在肯尼亞昂貢山脈邊上的一個由許多大帳篷搭建的養豬場裡。他的鄰居是丹麥作家凱倫·布利克森(Karen Blixen),她對肯尼亞生活的描述被拍成了好萊塢著名電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在《名利場》的上述報道中,這位記者描述了當時69歲的比爾德從養豬場的帳篷裡走出來,身後跟著四五個埃塞俄比亞女人。

在肯尼亞,他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他經常招致悲劇:他在鱷魚出沒的河流裡游泳,且不止一次親眼目睹一個沒能從水裡出來的人的死亡。1996年,比爾德在坦桑尼亞邊境附近拍攝時,被一頭大象襲擊,刺傷並踐踏。在去內羅畢醫院的路上,他差點死於內傷。那時,他魯莽的名聲已經讓他在非洲的熟人幾乎沒有人對他的死亡感到驚訝。

“一半人猿泰山,一半拜倫”,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辭世

比爾德在肯尼亞被大象襲擊,差點喪命。圖片來自美聯社。

比爾德到了晚年仍然毫無悔意:他是一個無視自身安全的藝術家,也不屑於其作品及自身在攝影傳統中的地位。2013年,他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上發表了一篇人物特寫,主要講述了他的妻子內瑪(Nejma)試圖整理他的房子,以弄清他在藝術和財務上的遺產。前一年,他的兩件作品在拍賣會上以每件50多萬美元的價格售出。這是攝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奇遇中的一個轉折點,其特徵是特權、放縱,以及似乎不願以應有的尊重來對待自己的作品。“我不介意‘外行’這個詞,”他曾這樣評價自己。“業餘愛好者是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

從很多方面來看,比爾德屬於一個更古老、更貴族化的世界,他的電影明星形象和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是靠繼承的財富支撐起來的,而且這種不顧一切的態度往往是極端的魯莽。他的人性表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混合形象反映了一種不安定的創造性想象力和對扭轉即將到來的非洲生態災難事業的深刻承諾。在這方面,他無疑是有遠見的。在藝術世界,或者在肯尼亞野生動物社區,或許人們將很難再次看到像他這樣的作品。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衛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