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藥阿司匹林跌落神壇” “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無預防作用” 等標題刷爆朋友圈,一時間很多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開始慌了,這個每天都在吃的藥,究竟還要不要吃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從頭說起......
阿司匹林從哪兒來?
在1828年,法國藥學家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學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從柳樹皮裡分離提純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Salicin),起名叫水楊酸,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給水楊酸分子加了一個乙酰基,發明了乙酰水楊酸,也就是現在的阿司匹林,起先主要用於解熱、止痛,並沒有發現其對心血管有治療作用。
直到20世紀70年代,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急速攀升,醫學界急需找到預防此類疾病的藥物,而一些敏銳的臨床醫生在臨床上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很少發生心肌梗死,隨後歐洲及美國的流行病學專家和臨床醫生運用觀察性及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阿司匹林對心肌梗死確有預防作用,隨後又拓展至腦梗死。自此,阿司匹林登上了“神壇”。而且憑藉一己之力將拜耳從一個燃料作坊變成一個年銷售額350億歐元的世界500強企業。直至今日,阿司匹林仍然是心腦血管藥物界當之無愧的“扛把子”,全球每年要消耗掉約1500億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如何起到預防心腦血管病的作用?
心梗腦梗就是給心、腦供血的動脈血管“堵死了”,什麼堵得?——有一部分是動脈血栓造成的。動脈血栓主要是由種種原因導致的血液裡的血小板聚集導致的。所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就成為預防心梗、腦梗的主要策略,而阿司匹林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抗血小板的聚集,從而起到抗栓作用。
由此可知,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形成動脈血栓來預防腦梗塞的發生,也就是說,它的作用是防止血液裡的成份凝結成血栓的。但是,血管堵塞可不是一定都是血栓堵得!舉個例子,下水道堵塞,有可能是下水道里的東西凝結在一起形成團塊導致堵塞,這就像是血小板聚集導致的;也有可能是下水道管壁本身積聚了太多的汙垢,逐漸阻塞了管道,這就像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所以,阿司匹林對於心梗、腦梗的預防作用不是全能的。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聚集、可以解熱鎮痛,但不可以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雖然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可能對控制血壓有一定的幫助,但尚不明確,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即使有此作用,也很微弱,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三高”病人請記住,阿司匹林不降壓,不降糖,更不降脂,哪項高就吃哪種藥,吃藥之前,要看醫生,讓專業人士來為您選擇,吃上藥以後,更要定期檢查,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
為什麼會說阿司匹林跌落神壇?
2018年8月25-29日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分別報告了ARRIVE與ASCEND兩項大型臨床研究,其中ARRIVE研究共納入12546例未診斷心血管病的受試者,平均隨訪約6年,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而ASCEND研究則是納入沒有心血管病史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15480例,結果同樣為陰性。這兩項研究為爭論多年的“阿司匹林一級預防到底有效無效”添上了新的證據,這也是刷爆朋友圈的“阿司匹林無效”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