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褚煒 攝影/文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1992年,我去北京出差,看望顏景政老師,和顏老師合影時,攝影師一再讓我靠近,把顏老師擠到了沙發角落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1987年,我在北京新聞培訓班上,我請顏景政老師在我的日記本上提字

在安徽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鐘樓往西幾公里的地方,筆者偶遇一處佔地百餘畝的景點,把車停在大門一側,抬頭望去,正門旁邊:“皖臺創新農業孵化基地”“臺灣生機立體農業園”十分醒目。我詢問門衛姓魯的師傅,便得知是淮北市和豐碩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田園項目,門衛魯師傅知道我的意圖後,他便與稱林總的通了電話,我跟臺商林總作了簡要溝通,相互留下了聯繫方式,並加了微信。

初次跟林總打交道,我感覺大概因臺灣和大陸的體制不同,人的思維方式也有所差異。

今年以來,我在中國新聞圖片網上發表新聞圖片近百幅,既然是新聞圖片,那就要真實,不光拍的圖片真實,拍攝日期真實,圖片說明也要真實。

圖片說明能夠做到真實,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並不難,官方信息有多種渠道發佈,都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怕出錯,可以請被攝單位或被攝個人審核一下攝者撰寫的圖片說明。

在八十年代初,我搞新聞報道的時候,採寫好新聞,要有被採寫單位的領導審核,還要讓分管宣傳的領導把關,用複寫紙一復多份,然後,再蓋上公章。新聞稿不像文學作品,可以一稿多投,信封單位印,郵票用多少報銷多少,我最多的時候,一稿有9家報紙採用。那個年代,沒有網絡投稿一說,紙媒體“通吃”,但是,一篇稿子,見報週期至少要好多天。如今,我向中新社投稿,最快只幾分鐘則被採用。過去,如果是新聞照片,把寫好的新聞圖片的說明紙片用回形針夾上,裝入信封,投出去。圖片新聞十分吃香,那個時候,拍新聞圖片的人很少,而且報紙用圖片對活躍版面很有用處。那時的新聞圖片,幾乎是擺拍,或者,擺和抓結合拍,買膠捲的費用單位全報銷。

現在,新聞投稿,用不著信封,更無須郵票。我作為中國新聞網的簽約攝影師,誰來審核我的圖片和圖片說明的真實性,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對媒體單位負責。一旦,文字稿或者圖片文字說明出了失實問題,那麼,再發稿子肯定是完蛋了。文責自負,尤其像我這樣曾搞過新聞工作多年的,更要懂得新聞的操守。

林總只是問我,報道收不收費用,我說,不收費用。正規的媒體是不會收任何費用的,凡是打著媒體的旗號,收費的,都是騙子。林總專門安排他公司裡的一名工作人員和我對接,全程對相關景點進行介紹,給了我拍攝提供了很多方便。

這次採訪,公司的兩位重量級的人物都非常重視。這讓我想到今年採訪的一些單位發生的情況。有的單位,知道我要報道他們的意圖,直言不諱地問:“跟宣傳部門對接了沒有?”或者表情和語言上表露出“拒絕”的樣子,不樂意被報道。還有的單位要看一看我的證件,甚至在採訪過程中,遇到一位單位書記,我讓他看中國新聞圖片網報道他們的數十幅新聞圖片,他一點都不感興趣,只是強調報道時要和他們宣傳部門對接,說這是紀律。

臺商林總擔當的責任不比這位書記小,他們想的和做的卻突顯出如此反差。

宣傳部門把關,把淨化輿論關口前置,這都無可厚非,但是,從工作角度出發,體現出一個部門的擔當、責任和誠意,這才是正常的健康的氛圍。這些年來,關於“對接”這個詞用得很頻繁,網絡的發達,影響到了宣傳口徑的控制問題,這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下邊,往往總會跑偏。實際上,黨的新聞工作從來都有紀律約束。

1987年5月,單位派我去了北京,聽了兩個月的《人民日報》新聞界大家授課,有當時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顏景政,有高級記者組組長高新慶,有《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機關黨委書記許仲英,有著有很多專著的王武錄,後來,他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有一些老師,因為過去了30多年,記不清了。聽了他們兩個月的課後,帶回來一大摞當時大學新聞專業用的教科書,按理說,理論和實踐鍛鍊了多年的我,寫一篇新聞報道或者給新聞圖片配發一則說明不是個問題。而想去寫想去拍的各種限制才是問題。

疫情防控持續看好,復工復產、生產和生活秩序復甦是當下新聞熱點,我去採訪兩岸田園,也是在傳播這種正能量,他們接受採訪很自然、很配合,也很樂意。我覺得,同樣在報道我們的一些單位,因為所謂的“對接”產生出來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消極的東西,應該引起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重視。前不久,我跟某單位宣傳口一位副職領導談起,我要拍他們企業轉型的一個專題,十多年前,這個領導是個搞報道的,曾經徵得我的同意,聯繫在報紙連載我寫的由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我雖然沒有見到一分錢稿費,但我還是表示感謝,請他吃了一頓飯。就是這麼個關係,當他聽我說拍攝影專題,回答我:“你拍那東西有啥用?要拍,我們自己會拍的。”是不是一當官嘴臉、品行什麼都變了?這些年來,這風不好,那風不好,都是這種用人失察造成的,上樑不正下樑歪。我們看,一個單位,好,就是那個班子帶好的,一個單位不好,往往也是一個老鼠壞鍋湯、一個跟著一個學給敗壞的。

臺商大老遠來大陸做生意,很不容易,眼下雖然疫情看好一些,黨和政府想盡各種辦法復工復產,但是,生產和生活走向良性循環,還要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雖然,我拍的新聞圖片大都是過眼煙雲,不像好的紀實攝影有著歷史和人文價值,但是,新聞圖片的宣傳功能,是其他圖片代替不了的,作為一名攝影師,也要發揮好自己的長處,講好身邊的故事。

走進兩岸田園,一家幾口人來玩一玩,遠離城市喧囂,有這麼多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東西,讓你開心,能把這種人文景觀用圖片的方式表達出來,無論怎麼說,都是一件好事。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臺合資的兩岸田園,遊客在綠色無公害採摘園裡採摘蔬菜。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臺合資的兩岸田園,小朋友在草莓採摘園裡採摘草莓。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臺合資的兩岸田園,小朋友玩得很開心。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臺合資的兩岸田園,遊客在育苗溫室棚裡觀賞鐵皮石斛。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臺合資的兩岸田園,在生機立體農業種植示範區,家長和孩子饒有興致。


由一次新聞報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臺合資的兩岸田園,遊客走入生機立體農業種植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