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權威從何而來?

父母的權威從何而來?

早晨因為夜間身體不適睡眠很不好,頭疼欲裂。

而我家兩位小朋友則破天荒的7點不到就清醒了。清醒後大腦的興奮讓兩個小朋友嘰嘰喳喳,昏昏沉沉間彷彿老大下了床又跑上床,拿了一個罐子,裡面裝滿了硬幣在玩。叮叮噹噹的聲音讓我的大腦有種要爆炸的疼痛。

我先是試著勸阻,毫無效果。隨即起身走到她身邊,拿起罐子用盡全身力氣扔了出去。然後抱起被子繼續躺下。

片刻安靜後,妹妹試著和姐姐說話,然後兩個人又開始竊竊私語,不久後就傳來歡快的笑聲。

我的勃然大怒好像一陣空氣一樣,張牙舞爪的揮過去,除了一陣尷尬的寂靜外,毫無用處。

而我像個怨婦和瘋子一樣心中充滿怨懟。為什麼不可以體諒一下,為什麼明明看我身體很難受還可以無動於衷?!

我相信這應該是很多父母共同的疑惑,為什麼孩子不可以善解人意,為什麼我們有的時候毫無權威可言,即使發怒也不能達到應有的後果。

父母的權威從何而來?

我們應該如何建立我們的權威,或者如何能讓孩子感知到我們的想法,並願意去順從。

這就涉及到家庭的教養方式,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教養孩子。

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個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和對孩子需求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最理想的方式應該是權威型,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理解尊重,及時回應兒童的需要,尊重並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同時對兒童有較高的要求,獎懲分明。這種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於接納和溫暖的教養方式,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善於自我控制解決問題,會有高學術和高學業成就。

容易出現的誤區有三種,一種是專斷性。如同早晨不適且憤怒的我,要求孩子絕對服從,違反規則表示憤怒。卻沒有考慮到她們的實際情況。早晨對他們而言是喜悅和喧鬧的,每天我早於她們起床並且播放音樂。所以她們沒有保持安靜的意識。這樣的孩子有可能焦慮、退縮不快樂。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較差。

第二種誤區是放縱型。父母對孩子有積極的情感肯定,但是缺乏控制。比如任由孩子貪玩、看電視,沒有正面的良好行為要求,對違反規則採取忽視的態度,沒有訓斥和教導。這樣孩子缺乏責任感,合作性差,易衝動。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的歌唱演員李雙江和夢鴿之子李天一,正是父母無原則的放縱,導致了孩子走上犯罪的不歸之路。

第三種誤區是忽視型。在當代隔代教養為主的模式下,很多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即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的要求和控制。幾乎不關注孩子的成長,如同春晚搶座位中的幾位家長,甚至不知道孩子上幾年級。這樣的孩子有較強的攻擊性,很少替別人考慮,易出現不良行為。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演員成龍的孩子,對孩子僅僅給予物質,缺少關注。結果讓孩子走上吸毒之路。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的問題不是單一的,以上的幾種方式可能會混合出現。放縱型到無法收場的時候又會轉為專斷型。更多的父母因為工作自己的事情,有時可能無意間造成了忽視型的狀況。

父母的權威從何而來?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實現或達到權威型的這一理想的教養方式呢?

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牢記,父母的權威性來自於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權力和控制。

如同我一開始的情緒衝動之下,企圖通過暴力來威懾,結果沒有任何效果。我們的權力和控制通常會導致兩種,一種是孩子的畏懼,到最後變成膽小焦慮,一種則是逆反或者麻木。可能會得到暫時的順從,但這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樹立權威呢?這需要父母做對以下三步。

第一步,建立問責制。分清楚彼此的責任,換言之,如果父母做錯了,要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第二步,父母要扭轉原本的幾個思維誤區,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一是分清楚自己的錯誤和所做的貢獻。很多父母會因為自己為孩子做了大量的犧牲而認為 自己所犯的錯誤不重要。即使我們為了孩子付出一切,這也不能構成犯錯的理由,否則這就是誰付出誰有理的耍流氓邏輯了。

二是專注於孩子的錯誤而忽略了自己的錯誤。比如有次我家老大在商店要求買零食突然坐地不起,讓我很憤怒,不能容忍她這樣的錯誤,其實我忽略了這個坐地不起的原因是我一開始沒有認真聽她講話,敷衍了她讓我買東西的要求引發的。而我後來被她第一次出現的等同於撒潑打滾的哭鬧所震怒,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問題,可想而知這樣的只能激化她的逆反。直到我認識到這一點,並向她道歉不應該心不在焉的忽略她的要求。

三是有些父母會迴避自己的錯誤,想在孩子面前樹立高大全的形象,擔心自己輕易認錯會折損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其實這個大可不必,孩子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更聰明,與其欲蓋彌彰,不如坦誠以待。這樣反而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第三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

有人說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雖然有點絕對,但是闡述了一個道理,每一個人都需要愛,需要被關注。這是馬斯洛的生存需求層面的一部分,愛和關注可以等同於生存所必須的食品和衣物。孩子如果從父母那裡得到了足夠的關注與愛,那麼他們的情感體驗無疑是豐盈的,他們有很強的安全感。這恰是形成健康人格的最基本的要素。

唯有安全感建立了,他們才可以有充足的能量去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培養一個健康優秀的孩子從做好一名合格的父母開始吧!

作者簡介:楠生,80後自由寫作者,卡爾的時光機自媒體創始人。中醫臨床醫學本科,心理學碩士,家有一雙可愛的女兒,和大家一起分享科學育兒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