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靈巖山,我曾三次登臨,幽靜神秘、光霧迷離、風清雲淡……謝無量有詩云:“遠遊何必上青城,一到靈巖便有情。未進山門先一笑,滿山紅葉讀書聲。‘’有聲有色、情景交融,輕快的腳步、愉悅的心情,讓人不禁欣欣然而欲往之!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都江堰市寶貝甚多,尤其"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和“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名聞遐邇,聲震天下,引無數遊人競觀之。然毗鄰都江堰寶瓶口的靈巖山,卻幾乎無人知、無人識,遊客聊聊,人跡罕至;隱藏在鬱郁蒼蒼的綠海中、縹縹緲緲的雲霧中,湮沒在滄桑斑駁的歷史中,似乎無跡可尋,被人遺忘。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曾記得,靈巖山上,我等國學院師生席地而坐於喜雨坊前,聽美國普渡大學教授~萬愛珍老師講中國詩詞英譯,共同誦讀唐詩宋詞;中文、英文交相輝映,悅耳的聲音、動人的韻律,在高大茂密的林木中跳躍,在雲遮霧罩的山峰中繚繞。我似乎看見一個個詩人從空中飄然而至,他們是唐求,是李白,是杜甫,是王維、孟浩然,是蘇軾、辛棄疾……我感到時空穿梭,與天地合一,與古人同此時、同此境、同此聲。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在此地,還聽過臺灣大學周志文老師講讀《論語》。他已七十五歲高齡,白髮盡染頭、健步卻如飛,元氣滿滿、喜氣盈盈。講課時,時笑時嗔、時坐時立、時俯時仰,帶我們回到孔子時代,回到孔子與弟子嬉笑怒罵、你問我答、真實自然、教學相長的美好師生時代。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神態、動作,把《論語》中“情和美”的一面渲染開來,讓人不知不覺融入其中、感悟其中、受益於其中。似乎周老師就是孔子,我們就是顏回、子路、子貢、曾點、公西華……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歷史的腳步與我們如此之近,這些聖賢、大師、文人墨客,與我們如此之近。好像他們從未走遠,只是隱藏在密林深處,隱藏在時間那頭,在合適的機緣、合適的場景,他們就會仙袂飄飄,悠然而來——閃著智慧的光芒、氤氳著溫潤的情感、散發著迷人的色彩……

就這樣,感性地膚淺地愛上了靈巖山。但對它所知甚少,浮光掠影,直到看過王國平的《靈巖山傳》,才知道它的厚重,它的深沉,它的豐富多彩,它的歷史綿長!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王國平,“70”後代表詩人、散文家,也是地方史學者。他的《現在的我們——“5.12”大地震都江堰倖存者口述》《輓歌與頌辭》《琴歌》等作品,氣勢磅礴、感情真摯,多少人讀之,禁不住胸雷滾滾、潸然淚下。他的《南懷瑾的最後100天》,曾入最暢銷書前列。他雖出生四川江油,但十幾歲中專畢業後,便來到都江堰,在這裡工作、生活近三十年。對這裡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對這裡的黎民百姓、鄉風民俗,都充滿感情。不斷地用他手中的筆去描繪、去抒寫,用他的心去感知、去觸摸……

王國平,以他詩人的敏感和激情,同時又以他學者的嚴謹和深刻,來寫一座山的歷史。實際是寫與這座山血脈相連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風貌。

全書從“蜀山、故人、佛心、書魂”四個部分來寫。讓讀者走進這座山、接近那群人、了悟一段佛緣、尋找幾縷書魂。

一,蜀山 山水總相憶,草木最關情

靈巖山,與青城山隔岷江十里相望、與玉壘山緊緊相鄰。它的地理之美、自然之美,無限風光,都囊括在謝無量、黃應泰、范成大的詩中,抒寫在馬識途、南懷瑾的文中,題刻在孫科的“人間仙境”中。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二,故人 東流秦時水,斯人尋不遇

都江堰之水滾滾東流,從未止息,它已從李冰父子手中流經兩千多年,滋養著蜀西、滋養著川渝、滋養著中華大地。因它的滋養,多少高僧大德、名士學者,來此相遇、來此相聚,“一到靈巖便有情”,與靈巖山深情對話、傾情相依,書寫“五教合一”的曠世傳奇!

儒,靈巖書院;釋,靈巖寺(唐初,由印度僧人阿耆多創建)、竹林寺;道,東嶽廟、青城第五洞天;基督教,靈脩學院;黃老學說,黃老仙師祖壇。它們匯聚靈巖山,論道比劍,你來我往,上演了一幕幕江湖煙雨。最終,儒、釋、道和而不同,相和共榮,匯流成中華文化之浩浩江河!這其中,造就和吸納了多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仙”、“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龍”。讓靈巖山真正成為名山、靈山、仙山、佛山、文化山。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三,佛心 琴劍埋光易,英雄寂寞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夏天,“諸峰聳蔚,極趣清幽”的靈巖山,迎來了一個人輕盈的腳步——他就是袁煥仙,一個與近代禪門泰斗虛雲和尚齊名的一代宗師。他的到來,註定是一座山的福分,一座寺的惠命。而此時,壯志凌雲、豪情萬丈的青年才俊南懷瑾,也來到了這裡。他們的相遇,註定成就一段曠世佛緣。

袁煥仙非常器重南懷瑾,稱其“巍然自拔,有獨立振衣之概”;“攝其眾向道,導其徒回車,風其儔化行方圓者,實為懷瑾”。其與傅真吾籌建的“維摩精舍”,南懷瑾為開山首座弟子,也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弟子。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四,書魂 杳杳書聲遠,渺渺背影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僅38歲的李源澄創辦靈巖書院,受靈巖寺主持傳西法師力邀,落戶於東嶽廟。從此,再續孔子“有教無類”之根脈,書寫一段亙古無有之傳奇。

李源澄,性格篤厚朴實,愛生如子,學識淵博精深,才華驚世,錢穆自嘆不如,費孝通贊其“有王佐之才”。曾師從歷史學家蒙文通,經學大師廖季平,佛學大師歐陽竟無,文史哲等匯通之奇才章太炎。然李一生未享大名,如明珠埋於沙石,長期湮沒於浩繁的史海、歲月的塵埃,令人感嘆唏噓、黯然傷懷!

靈巖書院,秉承“自由讀書,自由講學,和諧包容”之理念,曾與數十位名動當代的大學者“喜結良緣”,他們是:傳平驤、張聖奘、唐君毅、蒙文通、羅念生、饒孟侃、錢穆、朱自清、秦佩珩、潘重規、牟宗三、賴高翔、張敷榮、周輔成、劉盛亞……當他們夾著講義,走進紅牆黃瓦、綠樹掩映的靈巖書院時,“整座書院都為之蒼翠起來、朗潤起來、鮮活起來”(王國平語)。

每天清晨,伴著靈巖寺悠揚的鐘聲,杳杳的讀書聲從東嶽廟的廂房傳了出來,隨著薄霧、隨著清風,傳得很遠…靈巖山的花兒開了又謝了,紅葉落了又紅了,大師們的身影遠了、又淡了……

靈巖一山綠,文脈傳千古(王國平《靈巖山傳》書評)

為寫這本書,王國平無數次登上靈巖山,歷時十一年,查找資料、踏勘古蹟、研究文物、尋訪故人…感受大自然的造化鍾神秀,叩問斑駁歲月中消失的歷史,以獨特的視角、珍貴的圖片來審視和保留靈巖山的美,表達他對這座山的熱愛、景仰和敬意,對家鄉深沉真摯的愛戀!

他的的文字,清新雋永、韻味悠長,富有禪心,富有詩意。讀他的《靈巖山傳》,似在讀一本遊記、一本圖文並茂的解說詞,輕鬆而愉悅,不知不覺隨之神遊天地、神遊古今、神遊在詩畫山水之中。

靈巖山,是一個嫻靜的女子,卻風華絕代、驚似天人。她是經過了時光的磨洗、歷史的沉澱、人文的薰染、清風明月的觀照。她輕盈地在花葉香徑漫步,在軒窗樓閣慢讀,“腹有詩書氣自華”,全身散溢著濃郁的書卷氣…我因此書而更知她、識她、迷醉她,深摯地愛上了她!

唉,不知何時再能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