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以及數學和語文?

不知為何,“把英語踢出高考”成為了近期熱議的話題。

起因好像是浙江大學一名叫鄭強的教授說的一段話:

“在日本,有一位諾貝爾獲得者,60多年從來沒有出國,但是他卻獲得了諾貝爾獎,很多出國的留學生,這個獎對他們來說都是遙遙無期……學英語耗費了中國學生太多時間,人家60年沒出過國依然能拿諾貝爾獎,而我們20多年裡花很多時間學英語,實際上只是崇洋媚外,是不自信的表現。”

據網友考證,那位“60年沒出過國門”的諾獎得主益川敏英,他那篇獲獎論文叫《CP violation in the renormalizable theory of weak interaction》,他平時每週在journal club上讀70篇論文,他還說過:“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中,沒有比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和用英語撰寫文章更重要的事情了。”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以及數學和語文?| 周到態度

你看,人家其實英語非常好。

但不知道為什麼,學英語無用,甚至把學英語和崇洋媚外,文化不自信聯繫在一起的論調,還頗有市場。現在的工作用不上英語,就覺得英語學了沒用。現在的生活不如意,就是當年花了太多時間學英語。如果當時自信一點,不學英語……說不定遊戲還能多打兩盤。

眾所周知,語言是通識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無論是母語教育還是外語教育。而不同於實用學科,通識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培養受教育者某種特定的技能,而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這不僅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如今眾多高校所達成的共識。

倡導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文明和成熟的標誌之一。所以我們現在有了強制性的義務教育,而不是把丁點大的孩子就送去當學徒工,寄望於學會一門手藝從此衣食無憂,而接受不到任何通用知識與價值觀的教育。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以及數學和語文?| 周到態度

學習數學和語文的目的如此,學習外語的目的同樣也是如此。即使拋開全球化大背景下,日常生活中外語越來越強的實用性,對於學習者來說,外語學習更重要的是其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的地方——強調他國的語言和文化,不是要拋棄本國的語言和文化,而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各種文明規則的衝撞,促進不同文明更好磨合、相互促進的重要手段。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習外語不僅不是不自信的表現,恰恰相反,正是基於文化自信的胸懷。

陳寅恪、錢鍾書、辜鴻銘……這些國學大師,哪個不是精通數門語言?如果說他們對中國文化不自信,那麼這一百多年來,可能就沒有更自信的人了。

當然,現在學校裡的英語教育,確實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應試的目的太強,許多孩子即使能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也開不了口,聽不懂話。或者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小學生就去考託福,考口譯。

這些都是要在接下來的教育體制改革中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但這絕不是一刀切將英語剔除出教育計劃的理由。

至少,現在K12階段的英語教育,可以把學生們領進門來,讓他們有基本的讀寫能力,讓他們在將來能夠有繼續學習與提升的可能。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以及數學和語文?| 周到態度

也讓他們能夠知道,中國傳統文化裡有許多不朽的名篇,英語文化裡同樣有偉大的著作。文明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記載,但對美好的表達與追求,都是一致的。

也讓他們將來能夠更自由的選擇,可以與誰進行對話,對話的邊界能有多遠。

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