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上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是啊,

现在是个娱乐至上的时代。

《反全球化》著作中写到,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等等。

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全球化。

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那么,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

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说:“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

“Tittytainment”战略共两点:

一、发展发泄性的产业。

具体而言,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发展满足性的产业。

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让他们有东西可看,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无暇进行深度思考,更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这个战略目前来看,挺成功的。

01

缺乏深度思考的人

总是“想当然”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

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2人答对。

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

这就是

“想当然”的思维定式: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很多人依赖经验,在有的时候,经验确实非常管用。但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微博网友柴门人语,就分享了一个自己的经历:

这样细小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要按照老经验轻下结论,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由此可见,缺乏深度思考,你就会过于依赖经验和思维定势,限制自己的思维宽度,难以走出困境。

02

没有深度思考的努力

是低效的

有人说,我每天很忙,忙得焦头烂额,但依然没有成果,感到很迷茫,不禁想问:努力真得有用吗?

很明确地说:努力有用,但有一个前提,你的努力必须是高效且有方向的。

很多人每天喊着自己很忙,但是当你问他每天忙什么的时候,他又回答不上来,就一句话:反正挺忙的。

而且,这样的人往往还有些症状,就是不太喜欢目前正在做的事,也不太愿意离开做出改变。

很忙,却不知道为什么忙,忙什么,这种奇怪的状态就是因为思想上的惰性:懒得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懒得直面自己的内心需求;懒得与自己对话。

曾让一位实习生做一份表格,结果过了大半天都没做好,我过去一看,他的excel操作基础很差,一百多行的数据需要算一个总和,他竟然一个个算过去。

其实两秒钟就可以解决,一个求和的公式一拉就出来,但他足足算了半个多小时,结果还不一定准确。

你能说他不努力吗?

不能,他很努力地在算,但是方法不对,这种努力是很低效的。

懒得去思考和总结,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你发现自己忙而低效的时候,应该停下来寻找更高效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埋头苦干。

不爱动脑是人的本性,但你要克服这种惰性。

我们的大脑也是用进废退,不动脑子,能带来短期的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

03

没有深度思考

就没有质疑和进步

我们总是会产生一种误解,阅读了一篇文章,看了一个科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了解了其正确的内涵。从不质疑也不深究。

犹记得高三刷题那段时期,争分夺秒的做试卷,到后期老师已经无法每张试卷都讲到,便让我们做完了参照标准答案给自己打分。

我们班的同学,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对标准答案深信不疑。

有道题,怎么算都与标准答案对不上,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怀疑答案是错的,于是只好去找老师解惑。

老师在讲题之前说道:这道题,整个年级,只有三个班有学生坚信自己的答案是对的,标准答案是错的。而我们班,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但事实证明,标准答案确实错了。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学了这么久,学到的竟只是答题模板,我们就像工厂统一加工的产品,标准化、机械式,死板且毫无思想可言。

反观历史上那些取得成就的人物,都是在“深度思考-质疑-探究-继续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真理。

159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欧几里的《几何原理》中的一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两千多年中,人们一直以为这是天经地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科学家对这一定理的真理性更是深信不疑。

德国数学家须外卡尔特在研究中,质疑该定理。德国数学家黎曼从须外卡尔特的思路中得到启发,使非欧集合破土而出。

黎曼指出,欧几里得几何并不是在所有空间都适用,例如在地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

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

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

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种种案例都充分凸显了深度思考的必要性。只有进行深度思考,我们才会去质疑、去深究,思想和观念才会更新进步,人类的认知才会得到发展。

04

深度思考的养成——记住这两点

一、给自己安排深度思考时间

时间是进行慢思考的前提条件。有人以星期为单位进行安排:

领英公司的CEO杰夫·韦纳,每天留出90分钟到两个小时,进行深度思考,他将这段缓冲期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路创公司董事长兼联合CEO苏珊·哈卡琳说,“我通常利用步行的40分钟进行深度思考,同时我会在每天早晨喝咖啡时,读一些提升自我的文章。”

达尔伯格全球管理合伙人雅纳·卡卡尔,每周要进行三次深度思考,每次持续两个小时。她说,“思考这件事是指派不了他人代劳的。即便还有一堆重要的电话、会议、邮件等着我,我也要守护住我的思考时间。”

还有一些人,是单独花一天的时间进行集中思考。

布里恩•斯丘达莫尔是易城通品牌的创办者。每周他都会腾出周一这一整天的时间,用来思考以及安排下一周的一系列会议。

他还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环境,进行深度思考,所以每个周一他都不用去公司上班。

所以,无论多忙我也建议你,抽出一点时间,不受外部干扰,摒弃所有杂念和琐事,专注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深入地思考和练习。

很多人认为,上班就是为了挣钱,下班后还动脑子,多累啊,休息娱乐不好吗?

但我要告诉你:你的一天里面,其他的时间都是被动的,只有这段真正聚焦、专注的时间,才是你这一天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多观察,多问为什么,质问真的吗。

懒得思考往往又跟懒得观察,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孤立的事件,每一个社会新闻都有前兆。

就像每次地震前都有征兆,水异常、气象异常,生物异常;鲶鱼疯狂游动,鸡停止下蛋,蜜蜂离开蜂巢、老鼠搬家等等。

在观察后,我们要针对一个点,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直到没法再继续深入为止。

例如:

为什么今天的工作没有做好?

因为没有事先弄清楚标准流程。

那么你就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事先弄清楚标准?是因为没有时间,还是自己不够重视,还是不知道如何获取相关信息?

如果是不够重视。那么为什么不够重视?我在执行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我是通过哪些因素来判断优先级的?是这些因素不正确,还是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不到位?

诸如此类,一步步深入,剖析自己的信念,这样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最后,质问真的吗?

尽可能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断去消解、解构自己的认知框架,减少偏见和盲区。

有时候,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个更深刻的真理!

坚持这几点,并逐渐内化成为习惯。你会发现,深度思考是有力量的。它将稳健而坚决扩大你的认知边界,不断推动你上升。

努力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

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思考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亚圣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里的劳心者就是动脑子的人。

愿大家都能多进行深度思考,成为劳心者,治人而不受治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