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文|黃三斤

縱觀世界電影史,“公路片”總是熱門的電影類型片,而這部經典的公路片是希臘詩人導演安哲羅普斯和他的“沉默三部曲”之一——《霧中風景》。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以“道路”來闡述自己的世界觀,將希臘神話與電影雜糅,詩意化的道出自己獨到的哲學理念。

這部影片常常被觀影者稱為“悶片”,整部影片用冗長的長鏡頭堆砌。但是相信看完整部影片的觀眾,一定會不禁感嘆整部影片的唯美與詩意,隨著主人公的情緒跌宕起伏,感受到影片中所傳達的哲學道理。安哲羅普斯用自己獨到的鏡頭語言打造了一個亦真亦夢的世界,也帶領觀者們經歷了一場導演在哲學方面的精神洗禮。

因此,我將會從人物刻畫、視聽語言、隱喻符號三個層次,由淺入深的對這部影片進行並列式的剖析,和觀眾一起走進電影詩人安哲羅普斯的世界,感知《霧中風景》中的冷暖人情。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在電影《霧中風景》中,導演採用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獨特的造型,精準的呈現出安哲羅普洛斯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歷史背景有緊密的關係以及安哲羅普斯在殘酷的戰爭中所經歷的一切使他的影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人文關懷

但安哲羅普斯的鏡頭是理智的,影片中既存在人物獨有的理想光芒和專屬於人物的小確幸。但也有導演對邊緣人物的無可奈何,戰爭給城市所帶來的一蹶不振和人性的變幻莫測的刻畫。這種辯證對立的哲學觀,讓觀者在感受希望的同時也經歷絕望的折磨。面對旅途中未知的一切,我們和導演一同見證了少女薇拉的成長。

《霧中風景》以“尋父”為線索貫穿整部電影,借用希臘傳統文化信仰直擊觀者內心,濃縮了導演的情緒,以自己獨到的鏡頭語言展現兩個孩子的所見所聞,探討“成長”的話題,借用長鏡頭和景深鏡頭進行詩意化的隱喻,以此來營造詩意化的世界,闡述自己獨到的人生見解,以及道出自己對生命的感悟。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01、全劇營造詩意化的人物塑造,闡述哲學式般的人生見解隱喻

影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關於姐弟倆偷偷離家去尋找一位虛構的“德國父親”路途中,他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歡樂也有悲傷的奇幻旅程。影片中安哲羅普斯塑造詩意化人物,使“辯證”貫穿整部影片,讓我們在見證兩個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表露出“孩子”與“成人”之間強烈的矛盾衝突。導演通過“詩意化”的視聽裝修方案進而闡述了自己獨到的人生見解與獨特的哲學辯證觀。

影片進行到一半時,無助的薇拉和弟弟搭乘上了順路的大卡車,卡車司機見色起意,抓住了逃跑的薇拉。此時導演的剪輯語言不像好萊塢式,通過一連串紛雜的蒙太奇對畫面進行組接,從而展現卡車司機的黑暗與小女孩薇拉的悲慘無助。

在我看來,導演選用固定長鏡頭,把攝影機對準強姦案地點——卡車後部,在長達30s的長鏡頭中,不動聲色的將“世界外的熱鬧”與“人物的無助”呈現在熒幕之上。這也成為了少女薇拉到女人薇拉的重要轉折點,路途中,薇拉的童真逐漸被“成人世界”的紙醉金迷所吞噬。

這也是導演對人物無形的塑造,短短一個鏡頭便將關於“成長”的辯證哲學觀全方位的展現出來。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在《霧中風景》中,導演常常將獨特的角色放置在主人公身旁,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出現在《菊次郎的夏天》這部影片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導演常常藉助這些“背景人物”之口來闡述自己的人生觀,“寓言化層面”的處理方式,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也昇華了影片內容,即使場景誇張,呈現“童話感” 卻不乏人物真誠。使影片自成門路,形成了獨特的導演風格。

在《霧中風景》中,我們看到了精神病患者“海鷗先生”每天揮著手臂作振翅欲飛狀, 他說對姐弟二人說:“ 快下雨了,會弄溼我的羽毛。”亦或是因為下雪而狂歡的人們以及遭遇店主排斥的拉提琴老人卻得到了亞歷山大的掌聲。

在我看來,這樣“童話式”的人物塑造間接地刻畫了主人公的純真,在導演眼中只有孩子的心靈可以淨化外界的紛亂,孩子眼中總能在紛擾中看到最淳樸的人,聽到最純美的音樂。以此來藉助人物之口闡述出自己對世界“詩意化”、“寓言化”的獨到見解。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02 、導演採用詩意化的視聽語言豐富影片質感,昇華電影主題,讓觀影者感知深層意義

(1)獨到的長鏡頭使用

《霧中風景》中,安哲羅普斯充分採用了他最拿手的長鏡頭手法作為整部影片的視聽裝修方案,整部影片一開始便以長達50多秒的長鏡頭切入,奠定了影片的主要節奏基調。在20世紀80年代,好萊塢式的蒙太奇剪輯浪潮衝擊中,安哲羅普斯卻不為所動,堅持用長鏡頭來講故事,並且將長鏡頭“詩意化”達到蒙太奇觸不可及的視聽效果。以此來展示自己獨到的人生見解與影片主題,解剖人物內心世界。

在電影中有一段警察幫助姐弟尋找舅舅的情節,如果放在好萊塢商業電影模式下,這一段情節將被完全刪減,導演甚至不會進行分鏡腳本的設計,會直接切到最後與舅舅相見的場景,但安哲羅普洛斯卻用了長達30秒的鏡頭來展現工廠外的畫面

這一段長鏡頭並沒有讓人感到冗長,累贅,相反“大機械”與“小人物”的視覺衝擊感立刻把工業化時代下人物的渺小呈現在了熒幕之上,使這段長鏡頭獨具風韻,也打造了導演獨樹一幟的電影風格。

此時,舅舅再正式登場,使得整個段落沒有一個鏡頭是累贅的,無形間展現出濃濃的詩意和寓意。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2)詩意化的音樂風格

艾蓮妮·卡蘭德音樂的加入使影片更加具有委婉的詩意化,她的音樂彷彿有一種魔力:悠揚的音樂與平靜的畫面無縫銜接,用悠揚的旋律呼喚觀者心靈深處的聲音,使得《霧中風景》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古希臘韻味。影片開頭,當姐弟費盡千辛萬苦搭上開往德國的火車而激動地彼此擁抱時,卡蘭德使用了相對輕快的大調,主調之中摻雜著簡單的和絃。

在我看來,這樣的音樂一響起便成功地渲染出了姐弟二人喜極而泣的心情,聲畫合一的同時與觀者內心情感達到共鳴,共同打造了詩意化的影片風格

03、全劇詩意化的象徵隱喻引用,傳遞傳統文化下的完美哲學觀

“尋父”這一主題從一開始就被導演不停的強調,他通過臺詞或影像營造心理蒙太奇,不斷給予觀眾暗示。但為什麼安哲羅普斯導演一直給觀者灌輸“尋父”這一線索呢?

在影片中,女孩曾對“德國父親”說:“夢中,我放學回家, 覺得你就在我後面。”弟弟說也曾對姐姐說過:“昨晚夢見爸爸, 比以前高了一點。”

我們不難得出:在孩子們的心中,父親這一形象是強大的,是他們害怕時出現在他們身後的擋箭牌,這不管對人物的塑造還是對後續情節的鋪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但這僅僅是“尋父”的第一層含義,在希臘,人們將上帝視為“父親”,人類因為亞當夏娃的錯誤被趕出伊甸園,在迷霧中迷失於各地。在希臘人心中,迴歸父親的樂園是他們的信仰。因此,在《霧中風景》中,尋找失去聯絡的父親、也成為了導演對此觀點的隱喻。影片開頭,姐姐在黑暗中為弟弟背誦也是《聖經》中的段落。

這也是導演在影片中的小動作,他早已暗示觀者,這一個關於人類起源的故事。導演巧妙利用“尋父”的第二層含義,將自己的哲學觀完美融進影片之中。縱觀整部影片,處處都是安哲羅普斯導演的小心機,他將自己的人生觀注入到可視化的物品之中,形成了詩意化的超現實主義色彩。

大家一定對影片中空中巨大的手有深刻的印象,畫面中空中巨大的手朝向遠方卻沒有了食指,這樣魔幻的情節是導演對時代的一種隱喻和象徵。我認為,失去了食指便失去了便捷,拿不起東西的手怎麼能拿起希望,空中的手彷彿上帝的手,代表著希望,安哲羅普斯借用可視化的事物打造魔幻現實主義,藉此闡述出自己對希臘社會現狀的立場與態度。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安哲羅普洛斯之所以是希臘最具有影響力的偉大導演,我認為影片中展露出的人文關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總言之,《霧中風景》中導演用自己得天獨厚的鏡頭語言在好萊塢商業片之中獨具一角,探討自己眼中人類對信仰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探究,呈現自己強烈的哲學辯證思維,正是這樣獨具匠心的理念讓他的作品能成為世界電影史中深刻的烙印。

因此,去尋找中國式的人文關懷,將電影格局放大,塑造出獨具一格的中國式格局電影輸出,才是如今最巨大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