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電影《風雨哈佛路》是莉斯·默裡的真人自傳小說改編的,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並獲得第55屆艾美獎3項提名。高中時期,很多老師都會推薦同學看這部勵志電影,鼓勵芊芊學子經歷風雨的洗禮,也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麗絲和姐姐麗薩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父母酗酒吸毒被關在收容所裡。無家可歸的麗絲經歷過可怕的收容所,後來和好友選擇流浪乞討的生活。經歷母親死亡後的麗絲,最終明白讀書才是唯一出路。幾乎沒上過學的麗絲,用兩年時間苦讀四年的高中課程,並主動申請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考上哈佛大學的勵志故事。


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人物角色:三個女性站在同一起跑線,最終跑向不同的方向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女主角麗絲的成長經歷,影片中同時還有自己的姐姐麗薩和好朋友克里斯,三位女性擁有同樣不幸的童年經歷,但性格不同,導致三個人起跑線相同,但卻最終卻跑向了不同的方向。通過她們的行為對比,傳遞給觀眾的是成長的主題。

1、姐姐麗薩,同樣嚮往美好,卻向現實屈服

兩姐妹從前都在家裡度過愉快的童年,從電影中,麗絲對父母的愛可以看出,在童年時期,父母對她們的愛是完整的,積極的。所以麗絲對母親一直心中充滿愛意,即使她一次次欺騙了她,可是還是對她充滿期盼。

可是中途變故,父母因為毒品無法照顧她們。電影中,母親追逐打鬧姐姐麗薩為了把家裡的救濟金拿去買毒品。姐姐因為受夠了飢餓,即使面對母親的發狂也要誓死捍衛。

後來父母被抓去收留所,無家可歸的姐姐麗薩義無反顧地選擇去外公家。而麗絲因為小時候媽媽告訴過她,外公曾性侵過自己的姐姐,拒絕寄宿於外公家選擇去收容所。

電影中姐姐麗薩出現的鏡頭並不多,只是後來麗絲爭取到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時,因為沒有出得場面的衣服去面試,來找姐姐借外套。

姐姐一開始非常驚訝麗絲沒有上過學,怎麼有機會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並說出自己也很喜歡上學,可是沒有機會了。麗絲說她無家可歸,而且在學校成績很好。

姐姐打斷說:“你不是無家可歸,你明明可以住在這裡。”麗絲說:“我做不到,你知道的。”外公曾經性侵姐姐和媽媽,所以她寧願流落街頭乞討,也不會屈服寄宿在外公家裡。姐姐不置可否地笑了,說她和媽媽一樣,得了艾滋病,而且眼睛也快瞎了。

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在飢餓和無家可歸的現實面前,尚未成年的麗絲和麗薩選擇了不一樣的去處。環境沒有困住一個人的思維,只是麗薩選擇向現實低頭。不要怪命運的不公,只是麗薩的內心不夠強大,無法傳遞出向上改變的的力量。

2、好友克里斯:擁有改變的機遇,卻甘於隨波逐流

克里斯是麗絲上學認識的好友,上課老師點名時,叫麗絲:“伊麗莎白”,可是麗絲堅稱自己叫“麗絲”。她說因為只有媽媽發狂時才叫她“伊麗莎白”。這時的克里斯從麗絲的眼神裡讀懂了似曾相識,兩個同樣有不幸經歷的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

克里斯擁有繪畫天賦,她和麗絲在餐廳外乞討時,會在倒映著人們享受美食的玻璃上畫出一個小天使,在麗絲母親寂寥的的葬禮上,因為沒有地方放墓碑,她會在棺材上寫出標準的碑文。


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可是小時候被父親侵犯過,造成不可消除的傷痛,她選擇隨波逐流。在麗絲在學校為她爭取到學位時,她接受自己的命運,覺得在收容所長大後不是撿垃圾就是做妓女,決定放棄求學之路。

3、麗絲:性格堅毅頑強,敢於追求不一樣的人生

8歲的麗絲因為沒有父母的照顧,食不果腹蓬頭垢面散發異味,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的嘲笑而不願意上學。可是一次測驗時,老師準備收走她的卷子,不服輸的她卻倔強地要求完成測試,結果還拿了滿分。

後來父親被抓去收容所,母親和姐姐選擇投靠外公。堅毅不拔的麗絲選擇去了孤兒院,那那裡她看慣了欺凌和不公,也遭受欺凌。但在這般境遇裡,卻沒有壓垮她,仍能擁有完整的三觀。

後來結識好友克里斯後,過上流浪的生活。睡過地鐵站、在街邊乞討、在便利店偷東西,在她心中,即使家沒了,可是有媽媽的地方就有家。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可是隻要看到媽媽,就感覺擁有了一切。

麗絲來到母親的葬禮,沒有典禮沒有牧師沒有禱告的葬禮,隨著離去的人們,麗絲跳下地裡抱著媽媽的棺材,彷彿抱著自己的媽媽。在此刻她忽然醒悟,此生再也沒有了寄託,沒有了依賴。前路該如何走?繼續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還是靠自己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重生後的麗絲選擇求學之路,聰明的她在關鍵時刻做出選擇,在錯過入學時間,在入學申請寫下自己的經歷併為之辯護,懂得推自己一把爭取自己想要的機會,最後順利取得入學資格。艱苦學習用兩年完成四年的學業,連老師都說她是在自殺。但就是這樣,麗絲靠著堅定的信念熬過來了,最後取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考上了哈佛大學。

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相比姐姐麗薩的軟弱,好友克里斯選擇認命,麗絲人物性格透出堅定的信念。不服輸不認命的勁頭,是日後成功的必備因素。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仍能堅定向目標邁進,這種矛盾的衝突感,帶給觀眾是精神上的震撼。她告訴我們,即使生在黑暗,也能仰望陽光。

敘事手法:通過主人公“我”的視角,結合常規線性敘述結構交代清楚故事內容,通俗易懂地呈現給觀眾

《風雨哈弗路》按照正常時間順序展開故事,採用第一視角“我”的敘述方法,這種常規線性敘述結構有利於通俗易懂地交代主人公的人生際遇,讓觀眾易於理解故事內容和發展過程,進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反思。

電影從麗絲孤苦無依靠的成長經歷,到改變思維靠學習改變命運的轉變。前面花大筆墨敘述麗絲艱難的生活環境,使觀眾清楚瞭解劇情的同時,在觀眾的心中埋下悲情的種子,當觀眾心中的種子隨著劇情越長越大,當轉變來臨時,情緒的臨界點就會爆發。

電影隨著麗絲思維的轉變開始發奮圖強,在去面試紐約時報獎學金的路上,遇到好友克里斯的糾纏。當克里斯一直糾纏著麗絲時,觀眾的情緒也會緊張起來,內心忐忑害怕麗絲會錯過重要的面試。克里斯對麗絲大吼:“為不想上學,為不屬於那裡,你也不屬於那裡。”麗絲非常堅定地說出:“不,我是的。”

整個故事簡單清晰,在麗絲的成長經歷清晰具體的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徵。到後面反轉高潮時,衝突感就會越強烈。這種敘述風格不同於其他複雜的結構,更能達到表現效果。


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懼荊棘滿途選擇向陽而生

電影中的麗絲,和《都挺好》的蘇明玉一樣,有著不幸的原生家庭。可是,最終她們都慢慢成長,走出泥潭開始人生的新徵程。雖然我不能選擇我的家庭,既然改變不了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啊!即使生在黑暗裡,用手去撥開荊棘,最終能面向太陽。對於《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我想談談它帶給我的啟發意義。

1、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該如何應對?

最近一段時間,“原生家庭的傷害”的話題很熱門。人們熱衷於討論,原生家庭帶來的危害,這樣好像就能把自己所遭遇的不順,都能扣在“原生家庭”上。但是我想說的是,原生家庭的傷害會有,並它遠沒有我們一直帶著“受害者”這種姿態可怕。

在電影中,好友克里斯因為曾遭受父親的性侵,她覺得自己不會愛也不值得被愛,無視麗絲對她的善意,選擇自暴自棄去過完一生。

而麗絲同樣有著不幸的家庭,可是她從來沒有怨天尤人。遇到同伴克里斯後她曾經也很快樂,可是母親死後,她開始思考自己未來。曾經因為只要媽媽在,家就在。精神支柱倒下後,她希望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這世上哪有完美的父母,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嘗試學習做一位好父母,只是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再去指責父母也於是無補,只有直面心中的自己,主動尋求改變,才能去開拓不一樣的人生。

2、面對人生低谷,我們該如何?

沒有人的人生能一帆風順,再成功的人遇到過低谷高地。蘋果之父喬布斯再創立蘋果公司後,基本不太成功,直到後來推出第一臺麥金塔計算機後,才迎來人生巔峰擔任了公司的董事長。可惜好景不長,因為麥金塔計算機銷路下滑等原因,喬布斯被逐出了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公司。

離開蘋果的喬布斯並沒有氣餒,而是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並經營得風山水起。而蘋果公司企業因為經驗不善陷入了困境,蘋果高層只好請喬布斯會去擔任CEO,這才有了後來蘋果的輝煌時代。

以《風雨哈佛路》為例,淺析電影的人物角色、敘述手法及現實意義

電影中麗絲也有自己的人生“低谷”,媽媽死於艾滋病,爸爸被關收容所。無依無靠的麗絲接受逆境,也敢去挑戰逆境。在一次學校組織成績前五名的同學去波士頓遊學時,從沒離開過紐約的麗絲看著身邊來去穿梭的人群,他們是如此不同。

老師說:“麗絲,他們也是普通人。”麗絲說:“不是像我這種普通人。為什麼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什麼讓她們這麼不同,因為她們出生的地方嗎?我盡我所能地工作,所以不用靠救濟糧票或者房屋租借度日,如果我更努力地工作呢?我現在離那層外殼這麼近,甚至可以觸摸到它。”

當麗絲知道這些就是她所向往的生活後,她就有了清晰的目標為之奮鬥。人生總有起伏高低,但真正的成長,總是要經歷“低谷”再走向“高地”。

結語:

擁有同樣“低谷”的三個人,姐姐麗薩選擇貌似暫時舒適的生活,過多了苦日子的她,以為抓到了救命稻草,看到麗絲的脫胎換骨卻只能笑笑;好友克里斯,也許她沒有麗絲幸運,有機會更近地接近自己的目標,所以她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更好的人生,所以放逐自己;人生要像麗絲一樣,跌到“低谷”更要思考如何觸底反彈。難道我的出生就註定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嗎?我命由我不由天,無法選擇出生,可是我可以選擇努力的方式。

站在“高地”,回頭看看過去的苦難算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