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掃樓”到“掃村”,農民好像不太願意了,不如多到地頭走走

誰都清楚,肥料本身的高質量,才是立足之本。掃街正是多年來的肥料銷售方式之一,而現在卻不是那麼管用了,原因早有人給總結了,就是產品是針對作物的,而不是人,才有了作物解決方案的提出,地頭服務的引進。

從“掃樓”到“掃村”,農民好像不太願意了,不如多到地頭走走

見農民就發傳單,現在還有沒有

農資營銷,我們從前就評價過它,它學習快銷品營銷非常快,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快銷品營銷的模仿者。而掃樓正是傳統營銷發明創造出來的。

不放過任何一個人,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掃樓”行動在快銷品業就成風了,不管消費者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銷售人員已經站在了你的對面,不管你聽還是不聽,產品已經給介紹完整了。它不需要100%的認可,只求能留下產品的資料,成效2%就是它的目標。

從“掃樓”到“掃村”,農民好像不太願意了,不如多到地頭走走

再偏僻的山村,農資人也要去到,有過嗎?

而農資“掃街”則做得比快銷品好得多了,肥料銷售人員不怕天寒地冷,不怕烈日炎炎,不怕院裡有狗,不怕被掃地出門,只為發一張宣傳頁給農民。而它的成功率卻特別高,至少在5%以上,所以我們稱肥料營銷是從快銷品大哥那裡學來的,一點不假吧。

肥料行業裡稱“掃街”是“掃村”的必需前站,很多團隊都做不到。但回過頭來,我們是不是發現,現在掃村都不是那麼可行了,當您到村裡活動的時候,有熱心的農民會告訴你,我是來學習的,肥料已經買下了。雖然心裡是拔涼拔涼的,但活動是不是還得咬牙做下來呢?

從“掃樓”到“掃村”,農民好像不太願意了,不如多到地頭走走

村裡有大喇叭,就是農資人員掃村掃街的重要工具

有人問了,農民是真的買下肥料了嗎?真的,農民不說假話。但肯定不是全部農民都買下了,掃村的目標就是為那5%的。但有沒有發現,不管你活動做得多麼好,想銷售5%都很困難了呢?拋開活動同質化、競爭化不說,其實還是農民懂了,人家是要買自己認為好的肥料呢。

而這些好的肥料,農民在上季作物時就應用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不管出現什麼問題,不管是不是涉及到肥料本身,是不是都能做到隨叫隨到呢?用種子、農藥、肥料、管理等各方面的比對,農民其實就是在觀察肥料的質量。今年春天,一款山東非常有名的肥料被葡萄種植戶臭罵,就是因為肥料在一季中沒有化掉,銷售人員還不來給個完美解釋,農民齊聲喊,再也不要了。後來鄉里銷售一再道歉,也無濟於事。

從“掃樓”到“掃村”,農民好像不太願意了,不如多到地頭走走

多去地裡頭看看農民,效果比開會強多了

今年呀,肥料銷售人員還是多往田裡跑一跑吧,光憑掃街掃村,我看是意義不大了。北方人說現在田裡有啥呢,啥也不種著,沒跑頭,我的意思,還不如召集農民到地裡頭取取土,趁著土凍得不硬,做點好事,也許比到處辦活動掃街強一些。春夏多在田裡,秋冬不開會肥料照樣賣得好。

從“掃樓”到“掃村”,農民好像不太願意了,不如多到地頭走走

農民一季田種下來,哪家的肥料好,心裡明鏡似的

為什麼?就為你能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農民能夠直觀瞭解到肥料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