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輕鬆籌“互撕”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楚天都市報記者 許洋

近日,一則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發生肢體衝突的視頻在微博中被爆料出來,將這兩家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隨後,兩家公司都各自發表了聲明,聲明中不忘公開“互撕”,再次將網絡眾籌平臺“明爭暗鬥”的行業內幕曝光到大眾的視線前。儘管兩家公司均表示該事件僅是個人事件,不應上升到行業競爭層面,但網友對此似乎並不買賬,認為公益眾籌背後存在“利益”紛爭。

對此,楚天都市報記者進行了關注。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風波起源於掃樓

風波起源於一段在社交網絡熱傳的醫院打人視頻,記者看到,在這段5秒鐘的視頻中,一男子腳踹另一名躺在地上男子的頭部,隨後被人拉開。據稱,事發地位於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打人者為水滴籌員工,疑因“搶生意”與輕鬆籌員工產生肢體衝突。

目前水滴籌員工趙某已經收到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安機關對其採取了行政拘留14日,並處罰款500元的處罰決定。

記者注意到,目前,此件暴力事件已經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水滴籌、輕鬆籌均就此事發表了聲明。水滴籌方面表示,公司就員工鬥毆事件誠摯道歉,並將切實加強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員工法制意識的教育培訓。

但是,在聲明中,雙方免不了互揭對家“傷疤”。水滴籌在聲明中指出,輕鬆籌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隨後,輕鬆籌也發佈聲明指出,水滴籌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大打出手,蓄意報復。輕鬆籌表示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同時還指出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

記者在天眼查數據中瞭解到顯示,水滴籌的運營主體為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3年8月,註冊資本1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創始人沈鵬,沈鵬亦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99%。輕鬆籌的運營主體則為北京輕鬆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4年8月,註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輕鬆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於亮,輕鬆籌的最大股東為創始人楊胤,持股比例48.71%,於亮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41.29%。

掃樓、地推都是為了引流

實際上,近年來,輕鬆籌、水滴籌等網絡眾籌平臺作為一種互聯網生態下公益創新模式,為眾多困難家庭提供了一條便捷的籌款渠道。但頻頻發生的線下運營漏洞儼然暴露出這類平臺快速發展的後遺症。

記者在輕鬆籌和水滴籌官網上看到,他們均打出0服務費的宣傳標語,平臺以此豎起了“公益”的大旗。但是0服務費意味著這類平臺只能依靠其他盈利途徑才能保證公司整體健康持續地運營下去。為此,水滴籌上線了“水滴保險商城”,輕鬆籌上線了“輕鬆保”,這一目的就是進行商業引流變現。

記者發現,在這些眾籌平臺,用戶捐款完成後,會出現推薦自家保險的頁面,通常為“您有一筆保險待領取”這樣的話語,點擊之後會跳轉到購買某保險的頁面。

記者通過各種途徑聯繫上曾在這種眾籌平臺工作過的一位統籌顧問陳先生。據陳先生介紹,統籌顧問的主要工作就是遊走在各醫院病房和重病科室,私下與病人溝通,讓他們辦理水滴籌進行籌款,並幫忙撰寫文案。

這就是所謂的掃樓、地推。雖然和普通推銷不同,但是陳先生說,員工的提成是按照立項多少制定的,因為立項越多,吸引流量越多,給公司帶來的收益也就越大。

“眾籌平臺之間都是競爭關係,表面上大家比的是幫了多少人,實際上是比吸引來的流量。”陳先生說,水滴籌和輕鬆籌都是目前國內影響力比較大的兩個平臺,雖然籌款人可以在多個平臺發起籌款,但是所有籌款平臺都是通過朋友圈轉發,要在有限的資源裡尋求幫助。一旦哪個平臺作為第二個籌款平臺,對於籌款顧問來說,就不太容易達到更多提成的“檔線”了。

其實,早在2019年末,一則員工“掃樓式”籌款的視頻就讓水滴籌登上過微博熱搜。

視頻顯示,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而在發起籌款的過程中,顧問們只是口頭詢問,沒有核實患者病情、經濟情況等信息。此外,還存在隨意填寫籌款金額,以及對後續捐款用途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

隨後,水滴籌稱全面暫停線下團隊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然而,時隔幾月,醫院鬥毆事件再度曝出,這類平臺做公益還是“搶生意”也再受外界質疑。

關於兩家公司目前盈利情況、接下來是否會對員工績效管理進行調整,如何具體加強員工規範管理等問題,記者試圖聯繫輕鬆籌、水滴籌,但截至發稿時止,兩家公司尚未做出回應。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商業與公益界限需明晰

一邊是做公益的“旗號“,一邊是商業公司盈利的需要,其實,記者調查發現,現在不少好心人已經對網絡眾籌平臺產生了信任危機。在採訪中,不止一位曾通過兩個眾籌平臺捐過款的好心人士對記者表示:一開始在朋友圈裡看到就會捐,但是後來發現其實很多病需要的錢根本沒有平臺上顯示的那麼大數額,後來慢慢就不再捐了。

這些或許可以通過內部調整經營方式來解決,但是最大的風險來自法律。

民政部曾表示,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募捐,不在民政部法定監管職責範圍內,但都是老百姓奉獻愛心,客觀上影響到慈善領域的秩序規範。2018年10月,在民政部指導下,水滴籌、輕鬆籌和愛心籌三大網絡籌款平臺聯合發佈《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簡稱《公約》),公約號召網絡籌款平臺加大資源投入,配備與求助規模相適應的審核力量,同時建立失信籌款人黑名單等。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水滴籌”曾公開表示,依據《公約》,對惡意造假的籌款人,平臺會將其納入行業黑名單並做出公示。對進入失信籌款人黑名單的,行業內其他平臺將不再為其提供服務。

對此,武漢典恆律師事務所律師馬小債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公約》建立了自律機制第三方工作團隊,加強了自律機制,引導社會各界共同監督,從這個角度講,對各眾籌平臺是有積極性的。“但執行力度肯定是有限的,還是存在較大的風險。”該律師認為,對於網絡眾籌平臺這類新生事物,我國的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出現問題難以有效解決。他建議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嚴格審查這類網絡眾籌平臺。同時倡導與公募慈善組織對接,加強求助信息前置審核,建立健全責任追溯機制,也希望有關部門早日出臺相應法律法規予以規範。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