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不少人都對眾籌平臺有一種深深的誤解,我們以為他們是在做公益,其實他們只是在做生意。流量池裡面,沒有哪個“水滴”是“輕鬆”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只能用石頭。

如果你覺得這句話難以理解,看看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互撕史”,你就會恍然大悟。

某種意義上說,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互撕史”。

從跑馬圈地到燒錢大戰,在互聯網行業上半場較量中,洋溢著喊打喊殺的青春荷爾蒙,粗放式管理因此飽受詬病。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進入精細化運營的下半場爭奪戰,行業內的互撕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日漸直白而慘烈。

不少人已不再滿足於隔空叫陣、虛擬交鋒,而是按捺不住“手撕鬼子”的衝動,迫不及待掄起了石頭。線上互撕,就這樣真切地走進了線下。

這一次,交戰雙方是水滴籌和輕鬆籌。


1


4月15日,微博傳出一段水滴籌員工打輕鬆籌員工的視頻。視頻顯示,4月14日,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一名黑衣男子用腳踢踹倒在地上的藍衣男子,有人大喊“水滴籌打人了”。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視頻截圖

4月15日下午,水滴籌發佈聲明表示,經調查,網傳視頻並不全面,此事系因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汙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

水滴籌表示,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明確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隨後,輕鬆籌也發佈聲明,稱水滴籌員工“致殘式”攻擊輕鬆籌員工頭部,水滴籌所謂“經調查”為混淆視聽,實為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大打出手,蓄意報復。

輕鬆籌特別聲明: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兩家的回應針鋒相對,精彩紛呈,甚至還貢獻了一個年度熱詞——“致殘式”攻擊。戰鬥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如何處理此次打架事件,那是警方的事,在此不必贅述。

通過雙方的聲明,我們其實也不難梳理出一些得到雙方確認的事實。對於普通吃瓜群眾來說,這些事實以及所反映出的問題,顯然比一起打架鬥毆事件更值得關注。


2


我們先來捋一捋,目前得到雙方確認的事實是,衝突發生在醫院內,雙方確實大打出手。由此給人帶來的疑問是,兩家眾籌平臺的工作人員,為什麼跑到醫院裡面去“約架”?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輕鬆籌的解釋是,水滴籌員工掃樓被舉報,因為無端猜忌,所以對己方大打出手。

“掃樓”這樣的專業術語,出現在這種場合,無疑令人感到既驚且怒——公眾理解的眾籌是自發獻愛心,誰能想到,有些令人潸然淚下的求助故事,竟然是業務員逐門逐戶“掃樓”掃出來的成果?

不得不說,輕鬆籌的這種指控不僅可信度極高,而且直指水滴籌軟肋。

2019年12月,一段臥底“水滴籌”視頻登上熱搜。視頻中,水滴籌的地推人員自稱“志願者”,他們逐個病房“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隨意填寫募捐金額,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每單最高提成150元。

醜聞爆出,水滴籌發聲明稱,此事是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將全面暫停線下服務,徹查違規行為。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隨後發佈公開信《水滴籌歡迎大眾的監督,希望重新贏得信任》,表示“再管不好,我願把水滴籌交給相關公益組織。”

僅僅過去了幾個月,因為此次打架事件,水滴籌地推人員“掃樓”再次浮出水面。當初信誓旦旦的“全面暫停線下服務,徹查違規行為”,無疑顯得格外刺目而荒誕。

比起現實中的拳腳相向,輕鬆籌這一記重拳,威力不容小覷。


3


水滴籌工作人員在醫院“掃樓”的時候,輕鬆籌員工在醫院幹什麼呢?這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問題。

難不成,輕鬆籌員工在住院接受治療?亦或是在探視病人?從輕鬆籌員工遭受“致殘式”攻擊不難看出,攻擊的指向性非常明確,手段也特別殘忍。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如果不是有如此深仇大恨,何至於如此殘忍地性命相撲?

提起地推“掃樓”,水滴籌雖然有案底在身,輕鬆籌顯然也不是小白兔。線上招聘平臺信息顯示,輕鬆籌地推專員的薪資構成也是底薪+績效+提成,根據績效考核定製晉升機制。如果不“掃樓”,提成從何而來?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顯而易見,這起打架事件無關個人恩怨,更像是代表企業攻城拔寨過程中短兵相接的巷戰。正因為如此,兩家眾籌平臺相繼挺身而出為自家員工站臺。

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雖然自己員工遭受了“致殘式”攻擊,輕鬆籌仍小心翼翼地試圖維護“遊戲規則”——輕鬆籌特別聲明,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

以“友商”相稱,既是客套,也不失為一種謹慎地示好。至於“未進行任何投訴”,潛臺詞更是淺顯易懂:我沒有舉報你,希望你也不要舉報我,打架的事點到為止,不要壞了大家的利益才是王道。

你在獻愛心,他在掃故事。場上寸土必爭,場下利益合謀。眾籌平臺淪落至此,夫復何言。


4


眾籌平臺的飛速發展有目共睹,同樣有目共睹的是,公眾的愛心日益面臨褻瀆和揮霍的風險。

“羅爾事件”一度沸沸揚揚,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愛心與眾籌的曠日持久的大討論。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羅爾事件”只是揮霍民間慈善熱情的開始。

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家屬眾籌百萬之事備受關注,因為被指隱瞞家產、花少籌多,悲劇最終竟然演變為一場鬧劇。

杭州蕭山一名女子替父親在水滴籌發起籌款,稱父親被醫生確診為胃癌,不少網友紛紛轉發捐款。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該女子卻在社交平臺高調曬出買跑車、出國旅遊、購買奢侈品等情況。

……

相比起具體案例,更令人吃驚的是,愛心眾籌似乎已經成了一門生意。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網絡平臺上,有人兜售診斷證明、住院記錄等病歷資料,拿著這些資料,可以輕易通過眾籌平臺的審核。通過審核後,需要發佈募捐文案,網上有大量捉刀代筆者在招攬生意。包括實名認證和推廣服務,眾籌平臺上的各個環節都有明碼標價的“服務”。

地推人員“掃樓”的出現,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荒誕的現實:只要患者或家屬有意向,他們就可以幫助完成眾籌募捐。甚至沒有意向的人,也可能被臨時挖掘出意向。

面對添油加醋甚至子虛烏有的募捐故事,不少眾籌平臺都表示缺乏有效的審核能力。

現實情況是,有多少離奇的故事都是出自系統內部的“生產流水線”?


5


不得不承認的是,不少人都對眾籌平臺有一種深深的誤解——我們以為他們是在做公益,其實他們只是在做生意。

對此,水滴籌創始人沈鵬曾毫不避諱地表示,將水滴籌理解為慈善公益組織是一種誤解。

相比之下,輕鬆籌創始人楊胤雖宣稱“初心至善”,但投資人出身的他,在收割流量推銷保險這件事上也不遑多讓。

3月9日,水滴保險商城披露了2月份經營情況,數據顯示,水滴保險商城2月新單年化保費超過12億元,較上月保持了較快增速。

數日之後,3月17日,輕鬆籌CEO張科表示,“領軍輕鬆集團僅180天,帶領輕鬆集團拿下了互聯網保險增速第一的成績。2020年1-2月,其保險業務保費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近10倍,並以50%的增速持續攻佔市場。”

綜觀水滴籌與輕鬆籌的愛恨情仇,從爭奪融資到高層叫陣,針鋒相對的互撕曠日持久。在這樣的背景中,誰又能說,看似偶然的員工打架事件,不是一種慘烈競爭中的必然?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毆,傷了慈善的心,打了眾籌的臉

無論此次打架事件如何收尾,我們也許是時候放棄對眾籌平臺虛無的幻想了——資本運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給亟待援助者匯聚滴水之恩,而是將每一個無私奉獻愛心的人,當成了流量池裡的一滴水。不是我們獻愛心很輕鬆,而是他們收割流量太輕鬆。

對於眾籌平臺來說,講故事算不上有多麼惡劣,但是把講故事描述成做慈善,無疑是對公眾極大的侮辱和冒犯。

為什麼眾籌平臺頻頻爆出醜聞,卻依然被很多人當作“救命稻草”?令人不勝唏噓的答案是,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巨大變故,孱弱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足以維護弱勢群體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雖然毫不掩飾資本運作的目的,眾籌平臺仍然在實際上緩解了一些人的燃眉之急,這是眾籌平臺唯一的正義基礎,也是其在爭議中不斷壯大的關鍵。

但是,這種以透支公眾愛心與信任為基礎的募捐方式,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這個問題雖不在資本大佬的關注範圍,但卻令每一個尋常人等倍感沉重。

如果大病救助能夠擴大保障範圍、提高援助力度,如果網上求助不再被視為走投無路時唯一的“救命稻草”,我們也許不必再因為那些巧言令色的故事,額外揹負上沉重的道德枷鎖。

慈善眾籌不是故事大賽,剔出那些真假難辨的故事,才能避免慈善變成事故。


微信公眾號:疆場(zhaozhijiang11)

-----------------------------------------------------------------------------------------------

歡迎關注,為您分享有態度的新聞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