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眾籌平臺衝突背後:籌款顧問蹲點醫院“掃樓”,審核缺位屢現

國內兩家眾籌平臺員工“毆打”風波持續引發關注。4月16日,石家莊市公安局裕華分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書顯示,對毆打輕鬆籌員工的水滴籌員工予以行政拘留十二日,並處罰款500元。對此,4月16日晚,輕鬆籌方面回應南都記者稱,接受警方的處理結果。

紛爭之外,兩家眾籌平臺為爭奪病患“掃樓”、員工薪酬靠提成、求助者籌款審核缺位等現象,再次曝光在公眾視線內。有業內人士直言,網絡籌款互助既是公益,也是一門生意。

“掃樓被舉報”:籌款顧問工資靠提成

據輕鬆籌官博4月15日的聲明稱,網傳毆打視頻發生在“水滴籌掃樓被舉報”之際。

網絡眾籌平臺衝突背後:籌款顧問蹲點醫院“掃樓”,審核缺位屢現

實際上,各大網絡眾籌平臺的線下推廣人員醫院“掃樓”屢見不鮮。

據南都此前報道,2019年11月30日,水滴籌被曝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這些地推人員在多地醫院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模板化撰寫求助人故事,對其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

同年12月5日,水滴創始人兼CEO沈鵬的公開信證實,該平臺有數百名線下籌款的服務人員,初步調查線下人員違反服務規範的現象確實存在。

2020年4月17日,南都記者通過某招聘軟件搜索發現,輕鬆籌與水滴籌目前均在北京、廣州等多地招聘“籌款顧問”。以輕鬆籌為例,其籌款顧問崗位有按城市為區域進行招聘,也有按照具體的大型醫院劃分來招聘。其崗位要求顯示,職責包括為患者提供籌款支持、維繫醫院資源等。水滴籌的籌款顧問也提出了類似的崗位要求,並顯示該崗位月薪在7000元到12000元之間。

據介紹,這些籌款顧問的月工資,主要由底薪加提成和績效獎金構成。在每月完成最低任務量後,超出部分能獲得更高的提成與獎勵,其績效獎金也與此掛鉤。

在上述薪酬模式的影響下,兩家平臺的員工為爭搶患者產生衝突時有發生。

對此,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慈善辦主任周晨燕在南都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所有平臺都在搞(掃樓),不只是他們(水滴籌)。常年是這樣。”據其介紹,越是集中了各地患者的大醫院,推廣人員就越是蜂擁而至。周晨燕還曾發現自己幫助患者撰寫的籌款故事,被這些平臺的推廣人員所套用。

審核存漏洞:多次被曝籌款發起人有房有車遭質疑

據公開資料顯示,水滴籌創立於2016年。據水滴籌官網介紹,目前累計2.5億人參與幫助,為大病患者籌到200多億救助金。輕鬆籌成立在2014年9月19日。其官網介紹稱,目前累計籌款超過255億元,幫助了253萬個家庭。

網絡籌款為病患提供便利的同時,不少問題也被曝光。

除了“搶奪”病患外,上述網絡眾籌平臺“低門檻”的審核規範與資金監管不嚴格的現象,也多次引發熱議。

2018年5月,南都記者曾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三大平臺發現,用虛假診斷證明及住院證明,即可輕易通過三家平臺的身份證明審核、醫療證明審核,成功對外發起籌款求助。同事們分別進行小額捐助後,南都記者在三家平臺上均提現成功。

2018年10月,湖南嶽陽一家三口因燒傷在輕鬆籌發起籌款,至13小時內獲捐200萬,發起人又將目標金額提高至300萬,引發網友質疑。

2019年4月8日,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而住院救治,其家人在“水滴籌”上發起籌款,金額為100萬元。隨後有網友發現,吳家在北京有兩套房產、一輛車,卻在眾籌時勾選了“貧困戶”標籤,引發熱議。隨後“水滴籌”平臺將該項目關閉。

2019年6月,浙江蕭山一名女子替父親在水滴籌平臺發起20萬元的籌款,稱被確診為胃癌。隨後其被網友發現在網上曬買跑車、出國旅遊等信息,被質疑炫富、消費大眾愛心。

屢次反轉的眾籌事件,也令不少網友質疑這類網絡眾籌平臺的審核和監管是否到位。

對此,水滴籌與愛心籌、輕鬆籌曾在2018年10月19日聯合發佈《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進一步加強平臺自律管理。自律公約中提到,求助人對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要真實、全面、客觀地進行說明(主要是工資收入、房產、車輛、金融資產、醫療保險等信息),並可提供證明材料,也可邀請第三方協助佐證。

但南都記者注意到,關於家庭經濟狀況的信息,國內三家籌款平臺均未強制要求發起人提供,即如果患者有房有車也可申請發起籌款。有眾籌平臺負責人表示,平臺關於車產、房產、存款等家庭經濟情況,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實途徑。

背後生意經:為保險業務引流獲投資機構“青睞”

在“不盈利”的公益之外,網絡眾籌平臺如何生存?看似矛盾的背後,是網絡籌款平臺的商業邏輯。

以水滴籌平臺為例,平臺設置的“社交驗證”環節,需要求助人通過社交網絡傳播籌款情況,客觀上有利於為平臺導入新用戶。水滴籌對外表示,求助人除了要提交必要的認證材料之外,還需在後期進行“社交認證”、“提款公示”等流程。未通過求助人社交網絡的監督驗證以及提現公示驗證等多個環節,則無法完成提現。

在免費的個人籌款工具之外,不少籌款平臺也另外設置了收費產品。當前,水滴籌、輕鬆籌、愛心籌三家平臺產品結構相似,除了“XX籌”系列外,還有付費會員制的互助計劃,如“水滴互助”、“輕鬆互助”等;此外,他們也聯合了國內知名保險公司推出商業險或健康險,如水滴保、輕鬆e保等,依靠形成的場景和流量來銷售保險。

個人求助籌款工具、付費互助計劃、健康保險或服務,這是網絡籌款平臺的三大支柱性產品。除此之外,在各籌款App上也可以看到關於健康體檢、基因檢測等廣告的展示頁。

潛在的盈利渠道還給了資本想象空間,企業工商信息公示網站顯示,上述三家籌款平臺均有多輪融資。

專家看法:行政與社會力量聯動,進一步規範行業制度

4月17日,微博上一項超過5000名網友參加的對“眾籌平臺員工搶生意”的看法的網絡投票,結果顯示超過55%的網友均認為“應進一步規範行業制度”。

2019年11月6日,全國首例網絡個人大病求助糾紛案在北京朝陽法院一審宣判。籌款發起人莫某為患有重病的兒子在水滴籌上籌得15萬元,後被妻子舉報其隱瞞有車有房有商鋪還是拆遷戶、已獲得基金會數萬元支持的情況。直到孩子去世,眾籌所得款項沒有用於治療。法院認定莫某構成違約,一審判令其全額返還籌款並支付相應利息。

在作出判決的同時,朝陽法院建議水滴籌公司等網絡平臺企業加大資源投入,健全審核機制;完善籌款發起人、求助人家庭財產公佈標準、後續報銷款處理方案及贈與撤回機制;建立與醫療機構的聯動機制,實現資金雙向流轉,強化款項監督使用。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向南都記者表示,相關報道中出現的一批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未遵守網絡公益倫理的推廣人員,暴露出了平臺的管理漏洞,在追求市場份額的過程中“重發展,輕規範,重快捷,輕安全,重創新,輕誠信”。劉俊海認為,對於平臺存在的問題,要用好行政指導的方式,相關民政部門、公安機關、市場監管部門以及網信部門應該合力消除監管盲區。

在2019年底“掃樓”事件爆發後,水滴籌方面稱,平臺也在嘗試改變數量導向的薪資結構考核。決定捨棄原有以服務患者人數為主的績效管理方式,調整為以項目最終過審的合格通過率為依據,考核圍繞籌款全過程,側重項目真實合規和服務質量維度。同時成立獨立的服務監督團隊,發現和查處不同渠道反饋的問題。

採寫:南都記者 黃馳波 張雅婷 林子沛 毛淑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