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蕭紅是中國近代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作為自傳體長篇小說,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的藝術特徵。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呼蘭河傳》以輕盈、淡然、敏銳的筆觸將發生在小城呼蘭的故事娓娓道來,通過對小城人們單調、呆板、麻木生活的描述,控訴了封建社會、倫理道德、陳舊文化對人們尤其對女性的束縛和荼毒。

這不單單只是揭示小城呼蘭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更是跳出歷史框架、時代背景,揭示了作者對於人性的探究與鞭策。

正如《呼蘭河傳》面對質疑時,蕭紅所說:“作家是屬於全人類的,作家不是屬於某一時代,作家應該穿透歷史的角度來寫作,來直指人性。”

蕭紅的一生是短暫而顛沛流離的,自19歲從家族逃離之後,便一生都在逃亡,貧窮、疾病、戰亂、情變、失去孩子、被做人質,這些世間最痛苦的經歷,蕭紅一個也沒躲過。但種種打擊卻沒有讓她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對底層的悲憫,《呼蘭河傳》更是將悲憫、哀傷而同情的情感基調貫穿始終。

蕭紅的筆觸是細膩的,將小城呼蘭的人性以生活化的小事彰顯出來,力透紙背,令人敬佩。也因此讓人心生疑惑,為何如此敏感、聰慧、善於洞察人性的蕭紅,會頻頻遇人不淑呢?

在這裡,我通過三個方面,表達自己的拙見。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1.

缺乏安全感的童年造就了填不滿的“心理黑洞”

蕭紅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母親自幼去世,父親冷漠,繼母經常對她惡言相向,祖母在她童年時還用針扎過她,她所有孩提時代的溫暖都來自於他的祖父。

書上說,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但這樣溫柔的祖父,給與小蕭紅的陪伴卻是短暫的。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書中也早有伏筆,蕭紅出生時,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待她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一個暮年老人的陪伴總是不夠的,蕭紅因為祖父的去世,心中無限悲痛。

心理學家弗里曼曾提及原生家庭對於夫妻關係的影響:童年時期沒有獲得安全感的孩子,成年後會通過擇偶來滿足缺失的情感需要,希望在新的婚姻和家庭關係中解決來自原生家庭的情感包袱。


原生家庭裡缺愛,讓蕭紅的心變成了永遠也填不滿的黑洞,這使蕭紅對愛情有了迫切追逐的渴望。

蕭紅在懷孕時被指腹為婚的戀人汪恩甲拋棄,隨後懷著孕就和志同道合的蕭軍談起了戀愛,可蕭軍又偏偏是一個感情浪蕩、不專一,且大男子主義的人,從與蕭軍的感情中掙扎出來後,蕭紅再次鼓起勇氣,與體貼的端木蕻良迅速結婚,可端木蕻良又偏是一個自私、懦弱的人。

感情上的不順利,讓她急切地想從下一段關係中汲取溫暖,但心理黑洞卻始終無法填補。

什麼是心理黑洞呢?

消極心理有些是顯性(特徵明顯)的,有些是隱性(具有潛伏性)的,所以我們將這些影響健康的、消極的心理病症統稱為“心理黑洞”。

心理黑洞的形成,就是因為孩子從父母身上沒有得到關心、關愛、關注這些需求,而把沒有被滿足的渴望與需要轉嫁他人,或者依附、或者控制,期待獲得需求的替代性滿足;或者仿同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反向自我補償。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童年時期由於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而形成的情感創傷,會希望在成年後的配偶身上得到補償。

而心理黑洞一旦形成,就會烙印成長始末,不會輕易被填滿。

大熱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也是一個原生家庭造就心理黑洞的典型代表,母親的區別對待、父親的軟弱無能、哥哥的欺負打壓,使小明玉在成長過程中亦步亦趨,心生怨懟。終於,在一次與母親的爭吵中離家出走了。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圖片源於網絡

成年後的蘇明玉,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繼續奔跑,渴望有一個肩膀可以依靠,這時候,她放棄了愛慕她的師兄柳青,而選擇了樸實體貼的石冬天。

究其原因,是石冬天能夠給與她渴望的歸屬感和呵護感,而這遠是花心的柳青給不了的。

蘇明玉是幸運的,遇到了治癒自己的石冬天,但蕭紅卻永遠地留下了遺憾。

1942年1月22日,和命運鬥了一輩子的蕭紅,留下一句“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後與世長辭,年僅31歲。

蕭紅是揹著原生家庭的枷鎖,極力的去追逐愛的,可這份愛終究不被滿足。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蕭紅故居


2

時代背景下,女性徒勞的掙扎。


在蕭紅短暫的一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被情感左右,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些感情經歷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她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然而在另一方面,卻將她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蕭紅愛情的悲劇藏在時代的烙印裡,這一點可以從書中窺見一二。

小團圓媳婦是胡家婆婆花了八兩銀子從遼陽買來的,性格活潑,整天笑呵呵的,可週遭人看到這樣的團圓媳婦卻是看不上的。在他們的意識裡,大方、不怕羞的團圓媳婦不像團圓媳婦,也不能被他們接受。

於是胡家婆婆就開始了對小團圓媳婦的管教,鞭子抽、烙鐵烙,團圓媳婦不服、頂嘴,要求回家,結果遭來更多的折磨,而周圍的街坊四鄰聽到小團圓媳婦的哭喊除了充耳不聞就只剩下看熱鬧的心態。

最後,小團圓媳婦還是死了,在眾人圍觀下被扒光衣服,扔進滾燙的水中活活燙死了。

與其說小團圓媳婦是被婆婆折磨死的,我認為,更不如說是被封建意識、倫理道德,及男性霸權折磨死的。

在這本書中,展現了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及艱難的生存環境,也展現了蕭紅對於女性意識覺醒的吶喊。對於這一點,小團圓媳婦在無意識中做了力所能及的抗爭,而於蕭紅而言,是有意識的進行抗爭,但結果卻是徒勞的。

封建意識的根深蒂固和男性霸權下的性別歧視,是深入骨髓裡的血液,婦女不管是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在當時也只能淪為一種家庭社會中的附屬物。

即便蕭紅能逃婚、能出走,卻改變不了世俗的看法。汪恩甲從小與蕭紅指腹為婚,他心裡面是喜歡蕭紅的,但他還是違背不了家庭的意願,在蕭紅有身孕時就棄她而去。蕭軍給過她短暫的溫暖,但這份溫暖卻敗給了大男子主義和莫須有的虛榮。

那個時代的女性是悲哀的,正如蕭紅所說:“我是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

時代的宿命就是時代的罪過。

不過所幸,有蕭紅這樣的女性敢於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去抗爭、去做自己,結果可能是徒勞的,但卻像微光一樣,微光照亮微光,不必再黑暗中等候炬火。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3

愛情悲劇的“達芬奇密碼”:性格即命運


蕭紅在描寫祖父園子時,筆觸輕盈、細膩,情感自然流露,無不透漏著對於祖父的深深眷念。

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可以說,祖父是蕭紅童年時期的太陽,在他的寵愛和嬌慣下,蕭紅有了一段為所欲為、絕對自由的生活狀態,也讓她在薄涼的原生家庭裡獲得一絲安慰,大概是這段經歷和感受在淒涼的一生中彌足珍貴,使她即便成年後也擺脫不了對童年夢幻的依戀,這也清晰折射出蕭紅任性偏執的性格特點。

抱著對於這份回憶的不捨,她一次次苛求愛情裡的另一半給與同樣的溫暖,這也是蕭紅悲劇性格的原因,她把自己對於幸福的追求完全建立在男性的支持和幫助之上,結果卻使自己在情感中頻頻受傷。

雨果有句名言:“苛求等於斷送”

現實生活中,對人、對事、對自己都不宜過於苛求。缺憾、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要試著去包容和接納,才不會葬送人生的美好感覺。

就像尋求“廚房”和“廳堂”兼得的男子一樣,最後往往只會落得人走茶涼。不如只尋其一,來得瀟灑自如。

心理學中有一個“共升效應”

是指植物界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 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長勢不旺,沒有生機,甚至枯萎衰敗,而當眾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卻更鬱鬱蔥蔥,挺拔茂盛。

共生就是兩者相互補給,同時有利於雙方發展,這種情況不僅限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也存在。

好的婚姻,其實離不開共生。

共生不單是指夫妻間相互鼓勵、齊頭並進,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和共同成長。

《傲骨賢妻》中說:“婚姻最大的魅力,其實是在於,讓人探索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究竟能達成多麼深度的連接。”

這讓我想起了文壇伉儷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故事,雖波瀾不驚,卻在相互扶持中蜿蜒綿長,回味無窮。

生活中分歧和磨難太多,能共同修行的夫妻又太少。反觀,蕭紅的三段感情經歷,沒有一段能達到共生的高度。原因在於蕭紅,也在於另一伴。

再讀《呼蘭河傳》,我發現蕭紅“愛情悲劇”的三個原因


寫在最後:

《呼蘭河傳》具有劃時代的文學意義,蕭紅對悲劇人生的“冷處理”與真摯細膩的文字,向我們訴說了一段難以忘卻的回憶,同時也讓我們聽到了來自20世紀的遙遠哭聲,悲涼、寂寞、無助感躍然紙上。

在蕭紅飽含深情和吶喊的文字裡,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匠心”精神,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覺醒,是屬於中國的覺醒。

今天我們靜下心來閱讀《呼蘭河傳》,震驚之餘,皆是對於蕭紅慘痛愛情經歷的惋惜,童年時期的不幸,造就了她性格的悲劇,活在封建意識濃厚的舊時代裡也只能做無謂的掙扎。

但蕭紅畢竟是蕭紅,感情上的缺憾更增添了這位女作家的傳奇色彩,蕭紅始終是我們心口的一顆硃砂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