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型两舰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的最早第一级战列舰,其同时是时间更早的八四舰队计划中1917年计划的第7号与第8号战舰。它也是全世界最先装备16英寸主炮的超弩级战列舰。设计建造由造船总监平贺让博士担任。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平贺让

平贺让(1878-1943)日本造舰之神,帝国海军技术中将,大和号战列舰的主设计师之一。性格孤高,不喜谈笑,被认为是坚定的正统"英国流"设计师,在工作中经常顽固坚持所谓"古典主义"的设计,且与喜好大舰巨炮的海军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王和海军元老东乡平八郎趣味相投。主持设计了"长门"级和"加贺"级战列舰、"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以及"古鹰"级、"夕张"级、"青叶"级、"高雄"级等各型巡洋舰的设计。

长门级战列舰共建造2艘,首舰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港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2号舰陆奥号因不明原因的爆炸导致其在1943年沉没。长门号则幸存到战后被美军俘获。后来在美国的核试验中,作为核效应靶舰,在比基尼群岛试验后沉没。

由于长门级的设计理念及其先进,因此两艘长门级战列舰同时与三艘科罗拉多级和两艘纳尔逊级在海军假日时代并称为“BIG 7”。在海军假日时代,由于几型海军条约的限制,各国海军并没有对自己手中的主力舰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由此肯见,长门级在被建造出来甚至是其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其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

“长门”号于1917年8月28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17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15日竣工;二号舰“陆奥”号于1918年6月1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长门级结合了日本战列舰强大的火力,8门410毫米主炮最大射程达40233米,在15万码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可达406毫米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号较早期图片(改装前)

正文开始

设计变迁

在最初的八四舰队计划中,长门级战列舰是作为伊始级的改进型而被提上1917年的建造计划的。其仍然装备12座四一式356mm(14英寸)主炮,其在计划中设想为前后四个炮塔为背负式设计,舰舯两个炮塔则分别在一号和二号烟囟后,共分为六座双联装安装在舰体上。但是随着当时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出现,15英寸口径的舰炮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而日本海军高层在发现了这种情况后,就对于自家只装配了14英寸舰炮的战舰是否能在未来与普遍都装备了15英寸口径的战列舰在对战中不落下风而产生了怀疑(毕竟口径就是正义吗,而且口径大了也能增加一部分射程,射程之内才有真理)。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二号舰厌战号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四一式356mm舰炮

为了应对未来战争的实际需求,日本海军本部开始秘密以“三年式14英寸炮”的名义研发16英寸炮。由于舰炮变化过大,原来以伊始级作为载体的方案也被舍弃,至此,长门级是作为伊始级的发展型(改进型)的计划也被全盘推翻,从而转为了参考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高速战列舰的设计与运用想法,重新设计成为能搭载16英寸火炮的全新型号的战列舰。而在重新设计后,长门级的基本数据也发生了化:

  1. 常备排水量32500吨
  2. 航速达到24.5节
  3. 主机功率60000马力
  4. 搭载两座四联装16英寸火炮
  5. 主装甲带厚度305mm,水平装甲44mm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日德兰海战

在修正计划中,长门级的变更在主机功率上有所体现:

主机则由原来的全部搭载煤油混烧锅炉改为重油专烧锅炉与煤油混烧锅炉混合搭配,并加设2基蒸汽轮机,这使得全舰的总动力提升到了80000马力。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天成级战列巡洋舰想象图

战舰武备

主炮:8门四三式410mm炮

不过,黑体字并不是它的正式称呼。其正式称呼为“三年式45倍径40厘米炮”,解读一下就是说这门炮于1914年(大正3年)开始研发,而实际口径是410mm,炮管与口径比是45倍的一型战舰主炮。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型主炮的口径如若转换成英寸,实际上为16.1英寸,并不是整16英寸。

我们都知道,口径越大,加工越难。而正好借着长门级上装备的410mm舰炮,我们来简单聊聊日本火炮发展。

长门号上安装的410炮,是世界上第一款被用于武备的410mm舰炮(也就是说长门级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410mm舰炮的战舰)。长门级战列舰装备的410mm主炮远超于其它同时期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的任何一款火炮。因为根据炮弹重量、炮口初速、弹着点杀伤力换算,一门410mm主炮的威力甚至相当于当时日本陆军装备的75mm山炮190门,其活力火力远超1个陆军炮兵师团。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决定改革,因此来增强自己的国力。但是在改革初期,日本国内资源、技术、熟练工人都很少,因此诸如战列舰主炮这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是无法在本国国内建造的,因为每一根战列舰炮管从铸造开始计算,前后需要几十道工序,需要依赖各种专业设备和熟练地技术人才。因此日本自维新开始大规模发展军力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炮管都是要依赖进口。在进入20世纪后,日本发现仅仅从国外购买武器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如果一味的从国外进口武器,对于日本国内的军工发展也不好。

随着日本军工发展,钢铁技术也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880年,日本海军引进坩埚炼钢法;1890年,横须贺兵工厂引进3吨炼钢平炉生产优质钢材,特别是舰炮用钢。到1911年,近20年的发展使日本有能力生产中小口径舰炮的能力,吴港具备大口径舰炮及炮塔的生产能力。同时日本也开始具备舰炮相关设施的建造能力,换句话说日本已经可以生产战列舰火炮。

但是要铸造战列舰火炮同样需要许多冶炼装备。以日本某钢铁厂为例:该厂在4791平方米的铸造车间内,塞下了两座50吨钢炉、六座25吨钢炉和两座10吨钢炉。车间里装备50吨和120吨的天车转运铸造产品。锻造车间:100吨水压锻造机、400吨水压锻压机、生产主炮炮轴的1000吨水压锻压机、2000吨水压锻压机、650毫米砸边机、450毫米轧钢机。此外还装备钢材加热槽、炮管镶嵌塔等炮管专用生产设备。而在当时,能与匹敌的民营企业只有日本制钢和三菱长崎兵器。直到今天日本海上自卫队几乎所有舰炮炮管都是由这里出产的。

说回正题

长门级的410mm主炮全重约100吨,使用410毫米五式穿甲弹(1020千克)或零式通常弹(高爆弹;936千克),每门炮备弹90发,装配的是金属发射药筒,桶内装药219千克,使用二年式无烟火药,发射时内膛压力为30000kg/cm2,炮口初速790米/s,单发装弹时间40秒,炮身寿命250发。使用穿甲弹时,在1.5万码距离上穿甲能力为406毫米,2万码为272mm,2.5万码时为216mm。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炮塔换装式

在长门级战列舰的炮塔进行了改装之后,由于增加了最大仰角,主炮最大射程提升到了37000码。当著名的“三式通常弹”开发成功之后,日本海军203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舰炮,以及驱逐舰的127毫米防空炮都配备了该型号的炮弹。长门级也配备了410毫米的三式弹,内有96发长90cm,直径25cm的燃烧弹,用于攻击空中机群或岸上目标。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三式弹

三式弹的弹体内带许多燃烧子弹头,以18"为例,长1.6m,1360kg,弹中有996~1200个子弹药. 三式弹有两种:一种是三式通常弹(さんしきだん,又叫三式烧霰弹),另一种是三式对空弹. 三式通常弹破坏力强,可用来轰炸机场、敌方薄皮空母和一些陆上设施,它在发射出去后会在空中爆炸成470个小型烧夷弹,对目标会造成严重的火灾."东京快车"炮击瓜岛机场用的就是这个. 三式对空弹衍生自三式通常弹,采用延时引信,一但爆炸其内部的小型破片弹和小型烧夷弹就会在空中炸开,对敌方密集编队的战机破坏力较强,这种烧夷子母弹兼具有燃烧弹和破片弹之特点,如果击中的话(理论上来说)是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战机机身受创,而且烧夷弹其材料具有黏性,一旦飞散到战机的身上,可以使金属蒙皮变形或融化,对自封式油箱的橡胶也俱有破坏能力。(当然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实战表现中,三式弹经常如同一个个大烟花在美军的机群间绽放)

三年式45口径炮的内径为410mm,炮身全长18.84米,炮身内腔长18.39米。虽然这型炮是由日本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但仍然没能摆脱英国维克斯式火炮的影子——其炮管内壁刻有84根膛线(维克斯炮的特点就是膛线数大致等于英寸表示的口径乘以5,和克虏伯炮的膛线数量比其少很多)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由于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较低,因此舰炮炮身的水压自紧技术不是很发达,故而自紧式层紧法只限于中小口径舰炮上。

长门的主炮炮身为钢线式层紧,按照日本公布的图示手册,大致的做法是:先铸造原始钢锭,然后用水压机第一次锻压成型,在初步锻压后,进入二次退火炉。出来后用大型锯片切割机切去两端,然后钻去中间不好的部分。随后用预热炉预热,然后用大型水压机进行二次锻压。锻压完毕后,用镗削机打好孔,并将内筒放在800度的温度下进行烧钝作业,然后放入大型立式加热塔,注入大约1500石(一石约合180升)的专用矿物油,进行加热硬化处理,然后用5吨重气锤将内筒打入外层炮管,用卷线机在其外部紧密地缠绕钢线,让内外两层炮管紧密贴合,再将烧热的炮口钢管和炮尾钢管套在刚线圈层外面,使其冷却后与内层炮管紧密贴合,最后在炮膛内削出膛线。(这段笔者也是在到网上找的,然后总结一下,但是不一定完全正确,大家就当参考了)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四三式410mm炮特写

副炮:20门三年式140mm副炮(改装后18门)

长门级一共在舯部设置了两层副炮:其中上甲板左右各布置3门,下甲板左右各布置7门,合计20门,才用炮廓式安装。这些140毫米炮主要用来打击来袭的雷击舰和驱逐舰。最大射程17000码,射速每分钟10发。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三年式140mm副炮特点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副炮射界示意图

防空设置:二十门九六式25mm高射机枪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就是这个

九六式原型是20年代日本引进的法国哈奇开斯机关炮。是一种平庸的武器,其射击时的振动也太过剧烈。因使用15发固定弹药架供弹,每次换弹药时必须停止射击,使防空效率大打折扣。与40mm 博福斯炮相比差之千里。博福斯炮依靠其恒定的发射以及顶部填弹钳设计,可以每分钟120发的速度连续射击;这种25mm火炮由于要频繁换装弹夹,射击速度仅能达到其理论值的一半。日本海军因为大量装备了这种低劣的防空火炮,在战争后期吃够了美军空袭的苦头。

反正,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武器。

鱼雷发射管

在长门号下水时,她上面还装有四座双联装发射管533mm水下鱼雷,平时装备在舰艇两侧,但是在改装后就被拆除了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鱼雷发射管

水上飞机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号装备的水上飞机只做侦察作用

装甲防护

在首舰长门刚开工没不久,日德兰海战爆发了。总设计师平贺让分析了其海战的结果和所暴露出来的各种战列舰设计上的问题,由此打算对长门进行第二次改进。但是由于舰艇已经开始建造,如果推翻重做固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日本不像美国那么土豪,拿不出多余的钱去干这件事,因此只能在原舰体上进行修改。

平贺让决定在新舰上重视水平防护,将水平装甲厚度由44mm增加到70mm以上,而为了解决吨位问题,平贺让充分发挥了新颖的重点防御理念 :除水线部装甲带和上部副炮装甲带外,其它部位的舷侧装甲均大为削减甚至完全不设装甲,前后弹药库,主炮塔顶盖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则有相应的增强,并在非装甲部分上设置了许多小型水密隔舱,以对应非防护区在中弹后的进水问题。根据日德兰海战中总结的远距离炮战经验,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为配合开发中的1号水雷战术(即在敌舰即将通过海城大量铺设链雷),首舰“长门”号还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勺形艏。

在首舰长门号正式开工一年后,八四舰队完成计划中的第2艘,也是正式的第1艘战列舰,长门型二号舰陆奥号起工。在该舰起工的一年前,平贺让完成了长门型原本没有实施的第二次设计修正。平贺让在新长门型战列舰的设计中,加长了全舰长度,并采用了全新的15°斜角侧舷装甲布置,这在保证防御水平情况下大大的节约了排水量,这使得本舰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排水量以容纳10门三年式16英寸舰炮。但是这个定名为A125号的设计方案,被海军高层以“在两艘战列舰组成的战队中,最好两舰为同型舰”的理由否决。但是A125方案并没有就此消失,长门型之后的加贺型战列舰事实上就是改进后的A125方案。(日本的各种造舰方案都非常有意思,别的我不敢保证,反正日本的A-140A方案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

大型改装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型战列舰虽然在1932年就对炮战指挥能力和航空设备进行了升级,但是正式的改装还是从1934年才开始着手实施。与金刚型和扶桑型分两次进行大改装不同,长门型改装工程是一次性实施的。此次改裝的主要是强化水线防御、水平防御、进行主机换装,更新现代化设备以及调整主炮使得长门型在条约期满后,可以具备与西方国家条约时代战列舰相抗衡的能力。长门于1934年4月在吴海军工厂正式着手改装,二号舰陆奥于同年9月在横须贺海军工厂接受改装。

防护强化

在防护能力方面。基本的要求是可以具备在2万至3万米的距离上安全防御41omm的九一式穿甲弹。在经过了海军技术研究所造船研究部的水中弹道实验和在龙之首射击实验所进行的射击射击实验后,根据实验结果做出了第一套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构想是在侧舷部追加倾斜裝甲,增加中甲板水平裝甲厚度,并将两舷各外扩3米以增加储备浮力。但是该方案因为被雷击时复原能力低下而遭到了平贺让的否决。最终被决定采用的是沿水下防鱼雷纵壁追加装甲的第二套方案。这套方案的优点便是将排水量限制在43000t左右,并可以使航速保持24节以上。虽然此方案在实际工事中发现水线下追加装甲的安装极为因难,但最终还是被强行实施了。其他防御的强化要目如下:弹药库顶部下甲板装甲增加到7mm,水平装甲倾斜部装甲增加到127mm至280mm,防鱼雷纵壁增加到50mm至127mm,中甲板增加到7m,炮座基部增设124mm至213mm的追加装甲。整套方案追加装甲总重为3122.2t,全舰装甲重量由新造时的4884.7t上升到了8006.9t

主机换装

长门型新造时安装有16基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和6基同型的煤油混烧锅炉。在大改装中,全部的重油锅炉均被撤去,改为装备4基口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原有的6基煤油混烧锅炉被改裝为小型重油锅炉,原有的第1、第2锅炉舱各安设3基小型锅炉,第3至第6锅炉舱各安设一基大型锅炉。其余的锅炉舱全部改为重油舱。由于采用了全重油燃料,并且将空余锅炉舱转为重油舱使用,所以改装后的长门型重油搭载量达到了5600t。另外,由于大大地减少了锅炉数量,因此烟囱数量也被缩减为一个。虽然换装了新型锅炉,但是增设了水线下的突出部使得阻力增大,所以主机功率并没有得到提升。为了改善航行能力,又对舰尾作出了延长了8米的修改。改装完毕后的两舰经过公试,测得最大航速为:长门25节,陆奥25.3节。

武备改装

长门型的主炮改装主要是针对提升仰角和九一式穿甲弹兼容性两个方面,原有的炮塔被换下,改为裝备加贺和土佐两舰的炮塔。这使得长门型主炮的仰角由-5°至20°提升到了-3°至43°。43°的最大仰角使射程可以延伸到37900m。另外,炮身的推进机也曲水压式换装为了气压式,因此可以实现全炮门齐射。长门型主炮的裝填方式依然保持自由装填方式,但是装填角度范围被扩增至-3°至20°。第2、第3号炮塔上的测距仪被升级为10米测距仪的同时,第1、第4号炮塔的测距仪被全部拆除。长门型的副炮也进行了改装,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将炮廓形状改为了波浪型。不过因为改动了炮廓,所以前部的第1、第2号副炮被撤去。在改装中还对其余副炮的仰角进行了提升,提升后的副炮射程提升至19100m。

舰桥改装

在此次改裝中,对长门型的前后舰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不仅仅安设了新式的炮战指挥设备,还扩大了各层指挥所的面积,并加设了战斗舰桥。旧式10米测距仪换装为新型的九四式10米双重测距仪。改转完毕后的长门型舰桥是日本海军除大和型战列舰之外体积最大的舰桥。后部舰桥的改装主要是以火炮设计管制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后部舰桥上追加了主副炮的预备指挥所、主炮用瞄准设备、副炮用4.5米测距仪。另外,长门后舰桥的方位盘和测距仪是分别装设的,而陆奥的则为一体化装备,这是从后部区分两舰的明显区别。

两舰经历

长门

  1. 战前

长门号自服役开始就被编入联合舰队第一舰队第一战队,饭田延太郎成为其第一任舰长。当时第一战队的编成为长门、扶桑两舰,在陆奥服役后扶桑便被替换。长门级两舰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之一(BIG7),成为日本海军的门面。

9月1日晚,停泊在长山群岛泊地的各舰收到海军省急电,称京滨一带发生大地震。9月2日下午5时,长门拔锚起航,全速驶往东京湾救灾。在航行途中,长门曾被一艘1万吨级的英国巡洋舰尾随。当时长门正以26节的最高航速全速航行,这一数据被英舰测得。而在日本海军省对外公布的数据中,长门最高航速只有23节,因此构成泄密事件。但海军省以“救护国民为当要任务”为由,并未对此进行责问。而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时候,罹难者与失踪人口超过了十万人。当时还在渤海湾演习的长门号立即中止演习,全舰载满了支援物资后全速驶往东京湾。受难者在满目疮痍的废墟里,看见了前来救援的日本最强战舰与舰上一千余名的船员的存在,都让他们受到很大的鼓舞。长门一反她身为“战舰”的名号,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帮助他人,毫无遗留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号

战中

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时,长门号战列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坐舰(一直到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与姊妹舰陆奥号共同编成第一战队。1941年12月2日,由长门号向出航的机动部队下达了偷袭珍珠港的命令。

在太平洋战争中,长门号、陆奥号与大和号和武藏号同是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舰均被谨慎使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开战日本海军包括长门级、大和级在内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长门号虽然被编入第一战队参加了战事,但是并没有进行战斗,当日军机动部队主力四艘航空母舰被摧毁时,包括长门号在内的主力部队尚在后面三百海里处, 战斗结束后收容了加贺、赤城的生存者返国。1944年2月“长门”号从特鲁克岛基地撤退后改为停留在林加锚地基地。1944年6月“长门”号编入机动部队参加阿号作战,在19日的 菲律宾海海战中受到空袭,但损伤轻微。1944年10月“长门”号编入由粟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加战斗。在10月24日锡布延海海战中,长门号于14:16被 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及卡伯特号航空母舰的攻击机的2枚炸弹击中。一发破坏了多座机枪和第一锅炉舱送风机,令其被迫熄火25分钟只能以三轴运转。另一发则破坏了无线电室及餐厅附近。52名乘员死亡、106名负伤。10月25日萨马岛海战中,长门号于06:01向美军护航航空母舰进行炮击未取得战果。在12:36下达撤退的命令。长门号于12:43被2枚炸弹击中但损伤轻微。长门号在该日共发射了99发主炮弹及653发副炮弹。1944年10月26日撤退后,联合舰队受到美军的空袭。长门号被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4枚炸弹击中,38名乘员阵亡及105名负伤。莱特湾海战后1944年11月25日,“长门”号返回日本本土,回到神奈川县横须贺港,燃料、物资均不足,难以再次作远程航行。舰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陆上。在战争剩余时间一直停留在横须贺,1945年2月受命执行沿岸防御任务,6月1日成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舰,其对空装备搬上陆地。1945年7月18日长门号遭到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并被3枚炸弹命中,舰桥遭破坏,舰长大冢干少将战死。

战后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BIG SEVEN——NAGATO CLASS(长门级战列舰)

战后的长门号

长门号于1946年3月18日离开横须贺港,前往比基尼环礁参见美国的水下核试验,并于5月13日抵达。美国海军要在这里进行3次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测试其对大型舰船的破坏力,以及军舰在原子时代的生存能力。在比基尼环礁里,平日只能停泊2艘军舰的海域里密密麻麻地停泊了73艘靶舰,既有战列舰内华达、纽约,航母萨拉托加、独立,重巡洋舰欧根亲王、盐湖城这样的二战名舰,也有大量驱逐舰、潜艇、运输舰和登陆舰艇。

7月25日08: 35,1枚当量23000t炸药的原子弹在比基尼环礁海面被引爆。战列舰阿肯色直接沉没。长门的舰底在爆炸中受损严重,到当天晚上已经向右倾斜8度,但直到第5天后,这艘巨舰在深夜悄悄地迎来了自己的死亡。

陆奥

1942年6月,美日两国海军在中途岛海域爆发激战,陆奥号和长门号、大和号战列舰一道组成中途岛支援大队,直接听从日军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指挥。1942年7月,在中途岛吃了败仗之后,陆奥号、长门号、扶桑号和山城号战列舰被编入第1舰队第2战列舰中队。1942年8月,为了争夺战略要地瓜达尔卡纳尔岛,日军首先发起了著名的所罗门群岛海战,陆奥号率领支包括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号在内的支援大队参加战斗。1943年6月8日,在广岛湾锚洎的“陆奥”号战列舰因内部弹药舱发生爆炸而损毁,122名舰员在这场大爆炸中成为殉葬品。

舰历

长门

●1917年8月28日在吴海军工厂起工

●1919年11月9日下水

●1920年11月15日完工,舰籍橫须贺镇守府

●192012月1日编入联合舰队第1舰队第1战队,担任旗舰

●1934年4月在吴海军工厂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

●1936年1月31日改造完毕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隶属于联合舰队直辖第1战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残存于横须贺,是日本海军仅存的尚有行动能力的战列舰

●1945年9月15日除籍,作为赔偿舰引渡与美国

●1946年7月28日作为美军核试验靶舰沉没

陆奥

●1918年6月1日在横须贺海军工起工

●1920年5月31日下水

●1921年10月24日完工,舰籍佐世保镇守府

●192112月1日编入第1舰队第1战队

●1934年6月1日转籍横须贺镇守府

●1934年9月5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现代化改装

●1936年9月30日改装完毕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隶属于联合舰队直辖第1战队

1943年6月8日在柱岛泊地发生爆炸沉没(具体原因不明)

●1943年9月1日被除籍

武备罗列

排水量:(设计)常备33800吨,满载38500吨;(改装后)标准39130吨,公试43450吨

主尺度:(设计)213.4(全长)/201.4(垂线间长)×29×9.1米;(改装后)2245(全长)×34.6×9.46米

动力:(设计)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15座舰本式燃油锅炉+6座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功率8000轴马力,航速265节;载燃煤1600吨,重油3400吨,续航力5500海里/16节。(改装后)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10座舰本式燃油锅炉,功率8000马力,航速25节:载重油5600吨,续航力10600海里/16节

防护:主装甲带305毫米,水平装甲41-76毫米(设计),119185毫米(改装后),主炮塔正面356毫米,侧面203毫米,副炮炮廓292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武装:8门三年式410毫米主炮(双联X4),20门三年式140毫米副炮(改装后18门),8具53毫米鱼雷发射管(四联×2,改装后拆除);(改装后增加)8门八九式127毫米高炮(双联×4),20门九六式25毫米机炮(双联×10),8挺HO式127毫米机枪(双联×4),3架水上飞机/1部弹射器(战时增加)98门九六式25毫米机炮

编制:1333人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文章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还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并指正错误,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发言。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能否点赞关注加转发,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