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声筹备科创板上市 业绩连年亏损

本报记者 李昆昆 李正豪 北京报道

近日,云知声递交招股书,筹备在科创板上市。云知声是一家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智能语音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

据悉,云知声此次计划募资9.1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投入人工智能技术中台建设;3.17亿元用于面向物联网边缘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平台建设;1.4亿元用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建设;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同样做人工智能的创新奇智高层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芯片主要的问题在于投入大,时间周期长。目前扎堆研究芯片,好处是促进算力的加速发展,抵御国际知识产权风险;缺点是时间长,有些公司会被拖垮。市场会面临末位淘汰,但云知声、依图这类公司起步比较早,如果能顺利上市,资本不差钱,后续脱颖而出的机会是很大的。”

云知声方面未回复本报记者的采访。

持续亏损

据悉,聚焦智能语音的云知声从2015年开始布局端侧AI语音芯片,2018年率先交付面向家居场景的“雨燕”系列芯片和“蜂鸟”系列芯片,2019年推出车规级“雪豹”芯片。

招股书显示,云知声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6114万元、1.96亿元、2.19亿元及8468.9万元。

云知声2017年、2018年、2019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分别为1.74亿元、2.13亿元、2.79亿元;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为1.12亿元。

鉴于行业存在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及投入大的特点,云知声在招股书风险提示部分称:“若公司净利润持续亏损,则会导致累计未弥补亏损继续扩大,存在未来持续无法进行现金分红的风险。若公司未盈利状态持续存在,或累计未弥补亏损继续扩大,可能导致触发退市条件,存在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风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投入方面来说,云知声在科技研发上面可谓是下了大功夫,作为由一群理工博士创立的企业,该公司始终注意科技研发投入,2019年、2020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大于100%,可以说,云知声把挣到的钱都又投入到了企业的下一轮研发中。

其次,从收入方面来讲,大量的研发投入的确让云知声占据了AI跑道的前列位置,然而,技术落地渠道仍然有拓宽的空间,2020年上半年,公司存货金额比去年增加926万元,销售很明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另外,从行业发展过程来看,AI刚刚走过科技研发的前中期,如今已经到了大规模落地的阶段,前期投入变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综合原因导致以云知声为代表的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芯片研发成重点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云知声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型,这也是整个AI行业的改变。过去的云知声,更像是一个芯片、技术制造商,打造出“雨燕”“蜂鸟”等芯片销售给智能家居等厂商,比如一些白色家电,合作客户包括格力、美的、海尔等。

“而经过转型之后的云知声更加注重软硬件结合,从一个单纯的销售商转变为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这样的改变让它的用户群有了较大的扩充,从智慧化方案解决生产,比如在厦门合作的奥佳华等,还有智慧研发合作,比如华为等,还有一些智慧化解决行业难点,包括平安、京东等。”上述人士说。

不只是云知声,记者了解到,近期还有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等AI公司均在筹备上市一事。研发芯片,似乎成为此次AI上市潮的业务标配,也是AI创企吸引资本的一个关键闪光点。

对于从事AI行业的公司来说,自研芯片的主要好处有三点:一是通过软硬件协同提高算力利用率,二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功能优化,三是节约成本、提高性价比。

云知声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在AI专用芯片的投入分别为553.09万元、1166.93万元、6071.15万元和1755.8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研发投入的5.5%、7.6%、23.5%、18.99%。

云知声带队造芯的几位核心技术人员,多为语音处理领域的技术专家。其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梁家恩带领团队实现AIoT交互芯片优化;其董事、高级研发副总裁李霄寒自2016年开始搭建云知声的芯片研发团队,陆续推出面向物联网的三款AI语音芯片;其董事、研发总监李鹏自2016年起参与云知声首款物联网AI芯片的研发。

盘和林称,总体来看,其认为人工智能公司发展前景非常大。首先,国家政策支持,在11月初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国家科技项目,宏观政策的支持保障了人工智能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其次,在经过了近10年的技术研发之后,人工智能已经走到了技术落地、产业融合、资金变现的阶段,从手机到汽车,从实体企业到金融行业,需要大量人工智能智慧化服务的场景,这些都是行业未来发展的空间。

而对于人工智能公司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其一,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智能”保障,而目前来看,我国的数据质量并不高,收集和整理水平都比较低,这会导致人工智能系统运行打折扣,从而影响它的落地实用,进而阻碍行业的营收。其二,人工智能对技术研发迭代要求很高,目前来看行业仍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除了技术研发人才,管理型人才也比较稀缺,这也是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阻碍。

而对于上市后的表现,一位投资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一般来讲,对于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市场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企业未来收入的增长以及业务指标的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企业亏损的包容度会高一些。上述业内人士称,虽然有不少巨头参与投资的公司,在上市之初都能获得高估值,但后期的发展还是要靠自身实力,而上市之后,人们也更加关注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