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6月4日到5日,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北京北圖文化發展中心,陝西文學基金會,寶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百善一心藝術教育工作委員會等單位,組織著名藝術家文化扶貧走進寶雞市,開展文化採風、交流活動。藝術家們參觀了寶雞中國青銅器文化館,寶雞市文化藝術館,四A級風景旅遊區九龍山創作藝術基地,寶雞青少年文化科技體驗中心等。

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來自北京、山西、陝西的30多位藝術名家與寶雞本地藝術家進行了座談及交流筆會。陝西文學基金會理事長、著名文化學者雷濤,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編導趙汝峰,中國國際電視臺副臺長劉星,陝西省政協研究室副主任謝莉芬,陝西文學基金會秘書長、絲路行吟詩人王芳聞,著名軍旅雕塑家、畫家趙軍安,西安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畫家吳昊,西安美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李玉田,陝西花鳥研究會會長樊昌哲,山西美協副主席王雨來,陝西翰墨書畫院院長朱滿堂,著名畫家駱孝敏,等與鄭玉林、李升運、李棟成、嚴秋鎖、張讓林、強雪雲、洪濤、秦家華、索然、李強、李剛、王富民、寧鵬、汶振鑫、鄧秉權、王應明、李新昌等寶雞書畫名家共五十餘人進行了交流座談,並進行了交流筆會。

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原陝西省政協文教委主任、陝西文學基金會理事長、著名文化學者雷濤做了專題講座《漢字的起源與發展》,並向藝術家簽名贈送新書《原鄉記憶》。

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陝西文學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西北大學絲綢之路國際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絲路行吟詩人王芳聞介紹了絲綢之路上國際詩歌交流情況,並向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全國百善一心文化教育委員會,寶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體驗中心贈送了中英文版詩集《絲路雁影》。

陝西文學基金會組織藝術名家進寶雞文化扶貧採風,雷濤做專題講座


雷濤在《漢字起源與書法》主題講座中說到:


“中華文明的原點就在兩省五區(陝甘兩省,寶雞、咸陽、西安、平涼、慶陽),中國文明的原點,就是周文明,就在寶雞與天水之之間。甘肅省大地安文化,距今約8800年,從大地灣到北首嶺,均屬仰韶文化,從北首嶺→半坡→河南仰韶→龍山文化,沿著黃河走向,形成了中華文明走廊和中華文明根脈。再往東,是河姆渡文化。黃河文明,實際上就是周文明。
查查“王”字,中國字典上出現“黃”字,專指“大”,就是“黃河”。漢文化往東南亞輻射到越南跤趾,日本琉球,這些過去曾是中華附屬國,三分之一文字是漢字,朝鮮在宋以前也是中華文明。
漢字、書法、書法理論,是我多年的偏愛,具有濃厚興趣。《康熙字典》有多少字?1萬字,《漢語字典》有8000字,唐詩三百首中常用字不過3000字。漢字是全世界最美的文字。從文學,音韻學,語言學來論,我們中華形成了最美的文字。
中國的一部書法史,是一部中國在官本位支撐下形成的,從王羲之到米芾,從顏真卿到歐陽修、蘇軾,除了懷素是僧人,他們都是官人進入書法史,平民、草民很難進入書法史,雖說也可能流入祠堂、廟宇、民間,但在他們中藏有更好的書法藝品。
中國書法理論,約在漢代出現,唐宋達到高峰,清代書法理論非常嚴密,建議書家同仁要研究中國書法評論史。

我個人認為書法與詞賦、文字、繪畫有內在密切聯繫,建議書家向理論學習,向先賢學習,向達官貴人學習,要讀古典原著,中外名著。
漢字起源與演變經歷了七個階段:
1、啟蒙期:中國漢字是從畫演變而來,漢字四大元素首先是象形,起源於畫,由畫面而聯想,如北首嶺陶器上兩畫“山”“水”,由山峰聳起為山,再從漣漪盪漾中聯想到水。有人把它叫濫觴期,我認為叫啟蒙期。
2、開創期:皇帝史官倉頡,在簡單的符號上提煉了28字。我在商洛考察兩年,發現倉頡應造了一千多字,刻在山體泥巴上,風吹雨曬,只剩下28字,後人流傳下至今。
3、提升期:安陽殷墟發現4500個甲骨文字,郭沫若、學者只能辨認1500字。大家在這方面可以研究下。
文字創造在我們陝西,這個沒有爭論,但在陝西內部有爭論。又的人說在白水史官鎮(倉頡故鄉);有的人說在長安縣,長安有倉頡造字臺(隋開荒3年發現陶傳,上有記載)
第三個地方洛南縣,倉頡生於白水,但造字可能在洛南。商洛七個縣,六個是長江流域,只有一個是黃河流域的商山,商代的殷墟,就是商先民從今天商山遷往安陽,他們思念故鄉,所以有定命商都。商南有河圖洛書。中國歷史上夏商周,夏沒有歷史文字記載,而殷商有,中國文字記載已有3470年曆史。

殷商子民推翻了夏,夏子民逃到四川大小涼山,就是今天的彝族,從語言,文字,生活,習俗都與商人相似,彝族人至今把筷子叫“箸”,把鍋叫“鼎”
夏都在哪裡呢,在二里頭,在哪裡?網上查到是叫二里頭,在豫西,是夏代中晚期都城偃師二里頭村(南臨洛河)的遺址。甲骨文從那裡來,從商洛到殷商,形成甲骨文。
4、成熟期:秦時形成大篆小篆,圓潤豐滿。
5、突破期:在大篆秦篆基礎上,又形成“秦隸”“漢隸”,有了點和豎彎鉤撇捺。
寶雞,究其文字,我們是漢字發祥地。從篆書向秦隸過渡,反應在青銅器上,就是金文,反映在石鼓上,就是石鼓文。石鼓文是寶雞的國寶。
6、固化期:由隸體演化成楷體,楷書是唐代標榜→演化成行書→草書。
7、微調器:簡化字的出現,1192年金朝明朝,出現簡化字,金朝官僚認為漢字太複雜,於是就研究簡化字,在陝西一口大鐘上,出現了近百個簡化字。武則天創造了17個字,如“曌”,在唐碑上反應出來。
在今天的香港、澳門、臺灣,他們認為漢字不能簡化,他們舉例“愛無心”,“產無生”,“鄉無郎”,“閉無門”等等。

如越南:在法國人幫助下,在漢語拼音基礎上,創造出越南字母。
而我們後世學者,也許會創造出新的簡化字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