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本篇是繼去年醫藥研究框架分享後的改進,研究的目的是判斷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今年以來醫療領域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很多細分領域的發展邏輯重新進行了梳理,很多領域未來發展的邏輯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一、政策的核心在控費和優化結構

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同時很重要的是進行醫保控費,簡單理解就是要省錢。

相關政策包括兩票制、醫保談判和集中採購、一致性評價和處方外流,以及未來可能推出的按病種付費。

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1、兩票制

先看兩票制。兩票制的目的是縮減流通成本,提高醫藥流通過程的可溯性。為什麼實施兩票制?

傳統來說,醫藥包括醫療器械的流通,從企業出來之後要到經銷商手裡,經銷商可能後面還有其他的一些小的經銷商,中間層層加價,最後才到終端,到了醫院。

兩票制什麼意思?

目前主要是針對藥品、血製品和疫苗這幾部分。從出廠到終端,就開兩次發票,產品從企業出來之後,到醫藥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然後流通企業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

2、醫保談判和集中採購

醫保談判和集中採購,目的就是促使相關的藥物降價。對於創新藥來說的話,納入醫保,產品的單價會有一定的下降,但這個下降幅度不會很大,但是會帶來整個銷量的上升,這是對於這種創新藥的一個影響。

集中採購之前是針對仿製藥,目前以及延伸到高值耗材,今年冠脈支架的集採結果也是遠遠超出市場之前的預期,整體出現了大幅降價卻不增量的結果。那集採未來會不會延伸到檢驗科?

從目前的政策導向來看,具備高頻、高值特徵的醫療產品,都會成為醫保重點關注的領域,而檢驗科又是醫療支出的一大部分,未來不排除政策干預的可能。

同樣的,未來胰島素、生物製藥裡的類似物,很快也會面臨集採的壓力。

因此,醫療領域這個之前的“好賽道、好生意”,整體都面臨著邏輯的變化。

3、一致性評價

一致性評價,它的目的是使仿製藥的質量得到標準化的統一。因為一些歷史的原因,國內仿藥的質量參差不齊,這也導致了之前仿藥按照創新藥的模式進行銷售。在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的影響下,一些小型的仿製藥企基本沒有生存空間。

如果公司品種很單一,在集採中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好的結果是集採中標,但是規模有限;大的影響,就是集採還中不了標,那就沒有收入,或收入很低(部分產品會走OTC路線)。同樣的,未來高值耗材、生物類似物、以及診斷試劑領域可能也會面臨這個問題。

4、處方外流

處方外流,目的是為了防止以藥養醫。但是目前在實際執行中,效果並不顯著,如果未來集採和按病種付費落實到位,這個政策的可能影響不會那麼大。

5、按病種付費(DRGs)

按病種付費推出的話,對醫院來說,檢驗和影像會成為一個成本端。醫院會想辦法降低成本,比如對於一些成本較高的檢驗項目,進行外包,交給獨立醫學實驗室,也可能會有類似集採的政策出來,限制診斷試劑產品的價格。

二、行業機會分析

1、民營醫院

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民營醫院多是專科醫院。不同的細分領域生意模式特點不一樣,包括消費頻次,盈利模式,護城河建設和政策影響等。

比如眼科、齒科、體檢屬於客戶群體大,且相對高頻的領域,但是眼科龍頭的競爭烈度相對較低,對品牌要求度較高,齒科並具備明顯的品牌溢價,體檢則競爭充分且盈利模式有待優化。

醫院有一個好處,就是資金回籠比較及時,而且醫院對於上下游的議價能力都比較強。但是醫院的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且品牌維繫難度較大。

2、醫療器械

從器械天然的屬性來說,高值耗材以及診斷試劑具備最優的生意模式,但是高值耗材的邏輯正在被打破(特別是國產技術相對成熟,且市場規模較大的領域,如支架、骨科等),診斷試劑雖然尚未納入集採,但是未來的潛在風險不可不防。

醫學監護和影像設備生意模式一般,但是目前來看具備國產替代邏輯,面臨的政策風險較小,但是長期投資回報未必優秀。

家用醫療設備不在醫保範疇,未來更多看相關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建設能力。

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3、藥品

醫藥行業的特點,研發能力是前提,銷售能力是保障,也就是研發和銷售對醫藥公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研究化藥或者生物製藥需要做很多功課,每一個病種可能都會涉及到很多種類的藥物,它們之間不同的一些差異性,包括市場空間、規模都需要去做研究,這需要自下而上的研究,花費的時間比較長。

中藥因為特殊的國情,國家在政策方面是有一定支持的(中藥注射劑除外)。因此從投資角度來說,中藥行業本身是有市場的,目前消費群體很龐大。在中藥股的選擇上,建議關注一些中藥OTC(非處方藥)類的企業,這類公司消費屬性比較強,投資邏輯類似於消費品。這類企業重點看銷售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對研發沒有硬性要求。

仿製藥企業方面,如果是品種很單一的仿製藥企業,未來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的。對於一些能夠做高難仿藥,首仿能力比較強,產品種類比較豐富,能夠形成原料製劑一體化的一些中大型仿藥企業,是能夠生存的,但是整體來看天花板會比較低。集中採購之後,雖然沒有了銷售費用,但實際上整體的淨利潤水平還是下降很大的。

對於一些特殊管控的行業會相對穩定一些。比如精麻、疫苗、血製品企業,因為、有特殊的政策管制,整個行業競爭格局相對比較穩定。

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投資潛力最大的是創新藥。創新藥企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型的Big Pharma,國內像恆瑞、天晴、豪森和石藥這類,本身有資金,研發能力也比較突出,同時還有很強的銷售能力,這類企業,它是發展潛力和確定性最高的。

再有一類是創新能力比較強的biotech,這種科技型的醫藥公司,容易出黑馬。這些公司本身更多的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某個藥物出來一個不錯的臨床結果,然後上市,對於它的業績來說,可能會帶來一個爆發性的增長。這種企業更多的需要看企業的管理層,以及整個公司的創新研發能力和商業化能力(銷售能力很重要)。投這類公司,建議壓賽道,不要壓個別公司,特別是公司可能管線本身就不是很豐富,如果一個重要的產品臨床失敗了,會對公司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國內目前創新藥公司,特別是生物藥領域的創新公司非常多,未來競爭會很激烈,對於很多小公司來說,最好的生存方式是把做好的項目賣給大公司(避免銷售短板,同時避免在一些比較熱門的方向上和大公司正面競爭);而且未來很多生物藥公司(競爭相對激烈)的生存環境可能會不如做創新小分子(獨有的專利保護)的醫藥公司。

此外,現階段metoo類藥物和生物類似物還有不錯的生存土壤,未來一旦實行按病種付費,這類公司會面臨很大的壓力,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在醫藥投資的時候,建議把公司的發展歷程,包括管理層的歷史、戰略眼光、管理能力,以及公司的研發能力,做一個評估,然後看產品管線怎麼樣,是不是結合了他自己的特點去進行佈局?

對於一些大的病種,大家都願意去佈局,因為市場大,但是對於一些小型創業企業去做的話,可能會比較困難會面臨與大企業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而Big Pharma除了有研發能力,還有很強的一個銷售能力,正面競爭會很困難。

所以看公司的研發管線情況,看一看對應的病種的市場情況,市場份額多大,市場空間如何?目前針對這個病種有哪一些藥?還有哪些公司有在研的產品?是怎樣的競爭格局?同時需要及時跟蹤臨床的一些數據,最後再結合這個公司的銷售能力和銷售策略去判斷一個產品給公司未來可能帶來的業績。

在創新藥領域,目前國內企業都處於發展初期,基本不存在專利懸崖問題,未來增量空間比較大,而且國內企業大多采用靶點跟隨策略,疊加國內低成本優勢,整體的研發投入回報比要比國外公司高很多,所以投資價值還是比較高的。

大環境下:再談醫藥行業投資邏輯

4、醫療配套服務

原料藥和中間體暫時不做討論,這部分跟偏於化工股邏輯,主要看供需結構。

醫藥研發服務。這個領域,最近幾年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這跟國內目前的醫藥政策有關,包括一致性評價,鼓勵創新藥的研發,給這些醫藥研發服務企業帶來了機會。

CRO的話分為臨床前CRO和臨床CRO。臨床前CRO如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主要是做靶點以及臨床前的藥物篩選和動物實驗;臨床CRO面向臨床實驗,而臨床實驗需要招募病人、進行臨床數據統計,國內做得比較大是泰格。

臨床前CRO它最大一個限制因素是在人力資源上,每做一個新的實驗都需要去配置新的研發人員,人力成本是很難降下來的。這幾年國內創新藥風潮高漲,給臨床前CRO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會,但是隨著創新藥競爭格局的變化,這個領域未來不排除會出現階段性業績下滑的問題,所以在投資時不宜盲目樂觀,簡單的做線性外推。

臨床CRO的限制因素是臨床資源,因為能夠做臨床的醫院和床位都是有限的。所有的臨床CRO公司都在競爭,所以拼的是拿資源的能力,而市佔率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很難再拿到新的資源,這是臨床CRO會面臨的問題,泰格目前主要做國際多中心的拓展。

5.總結

整體來看醫藥醫療領域的確定性機會已經不多,目前比較好的投資方向是民營醫院(具體需要看病種),大型的創新藥公司(如恆瑞、天晴、豪森、齊魯這類),然後是高端國產醫療設備的替代(如聯影這類公司),而小型創新藥公司的投資對專業性要求很高,不適合普通投資者。

文章來自格菲資本研究團隊未經准許禁止轉載歡迎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