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怎樣理解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東坡懷古圖

蘇軾作為北宋文壇的霸主、一代詞宗,留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佳句。

其中“人間有味是清歡”就是其中比較耐人尋味的一句,歷來備受讚譽。

它的原詩如下: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歷來很多人對這句詩的有著各式各樣的解讀。

比如把清歡理解成“清淡歡愉”,或者淡泊之樂。

譬如說“清歡”是歷經劫波之後,能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上雲捲雲舒。

或者說“清歡”是人生遲暮仍能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亦有說是看透繁華之後迴歸樸素自然。

餘以為,這種理解,雖有一定道理,但仍是“賞其皮相”,未窺其本真。

很多人沒有洞徹到“清歡”的本質,因為重點在“”,不在“歡”。

所以不能將“清歡”合一起來理解。

蘇軾是先感悟到了“清”的境界,才頓生了“歡愉”的情趣。

如果沒有明晰這點,則會本末不分。

其實,對於蘇軾“清歡”的理解,上升到美學的層次就好理解多了。

中國古典美學有四大基本概念:清、逸、妙、神

這些都屬王靜安先生所說的“境界”,境界又歸之於“”。

你可以這麼理解:境界是道的形式,而不同的美學概念則是境界的不同性質。

在這次郊遊中,蘇軾正是領悟到了“”這一境界,或者說美學的本質。

“人間有味是清歡”正是對於“清之境界”的領悟與描述。

雖然這種描述,並不能道其全貌。

怎樣理解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淡煙疏柳媚晴灘

而從蘇軾的這首詞中來看,其實他已經告訴了你什麼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是“細雨斜風作曉寒”

是“淡煙疏柳媚晴灘”

是“入淮清洛漸漫漫”

是“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你肯定覺得,這說了跟沒說一樣。

對,大道至簡。

這些本身不需要別的任何解析,這些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清”的美學本質,都是“道”的體現。

他所選用的意象,都是“清新”風格,包括“食物”也是以“清淡素樸”的形態呈現。

蘇子瞻,在“悟道”的這一刻,他感受了“清”的美妙情境。

他對於此前人生的挫折、苦難、榮耀都釋懷了。

正如其詩云“天容海色本澄清”,天地“清朗澄明”,自己心境也是如此。

所以才有“斜風細雨”到“媚晴灘”的歡欣明朗。

他詞中所呈現的歡愉情緒,是因為悟道之後的喜悅。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以上內容,會不會覺得我說得玄。

其實從蘇軾的哲學取向來看,他崇拜老莊思想。

他對於“清”的感悟和闡發,是與老莊思想一脈相承的。

簡單來說就是“尚清意識”,以“清”為美。

莊子將“天道自然”稱為“太清”,“太清”是天道的理想境界,他覺得人生的終極理想就是達到“清”的境界。

《莊子·在宥》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即“清靜無為”理應是人所具備的心靈狀態,崇尚自然、追求天道,人要與自然之間達成親密和諧的關係。

怎樣理解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定風波》擬古圖

正如蘇軾《定風波》詞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種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容恬淡的境界。正是基於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清靜無為思想。

而以“清”為美,正是從“自然美”派生而來。

所以在蘇軾的《浣溪沙》這首詞中,你可以看到,自然事物呈現出“清淡素樸”的美學特徵,他樂在其中,所以說“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其實一直以來,不僅體現在文學藝術創作的美學追求上,也體現在文藝創作者的人格修養、人生境界上。一如李白詩云:“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種清淡素樸的美,不僅是蘇軾對於“清”之境界的闡述,也是自身思想境界的體現。

蘇軾在其他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也時常運用和展現出“清”的美學特質。

如《行香子·過七里瀨》、《望江南·超然臺作》、《如夢令》、《鷓鴣天·時謫黃州》等。

而他的為人,也是清正曠達、瀟灑坦蕩的。

說明蘇軾不僅領悟了“道”的特徵,還掌握了“道”的本質。

在這一點上,蘇軾並非是古代文人中的孤例。

還有阮籍、陶淵明、王維、李白等等,只是各自的“道”不一樣而已。

參考資料:

(1)李澤厚· 《華夏美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陶秋英,虞行《宋金元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3)1莊子·《南華經》:方勇譯註,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